两全其美网校城

 找回密码
 注册

盲校课程改革的自警与自觉

2011-11-8 23:54| 发布者: DADAE| 查看: 139| 评论: 0

摘要: 盲校课程改革的自警与自觉   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重要教育政策之后,我国于2002年又出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大力推进基础教 ...
 
盲校课程改革的自警与自觉
 
  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重要教育政策之后,我国于2002年又出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课程体系。《纲要》的制定和实施,有力促进了普通教育课程改革由点到面,有序推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处在如火如荼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可能也不应当退而避之。就盲教育而言,各盲校都在进行着有益的探索,打破了诸多教育改革中特殊教育始终滞后于普通教育的那种“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尴尬局面,在自警与自觉的思考和实践中慢步前行。
  一、盲校课程改革的自警
  如果说普通教育原有的课程在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及管理等方面较为落后,需要进行全面改革的话,那么,盲教育在此方面的问题就更为集中和突出。长期以来,盲校较多地沿用普通学校的课程结构,以学科为本位,科目过多而缺乏个性;由于受教材等因素制约,课程内容极其陈旧,较少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课程实施时未能有效地进行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课程评价简单划一;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相对迟缓而不成系统。这些问题的普遍存在,不仅与“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愈发相悖,而且直接降低了盲校的教育质量,严重阻滞了学生潜能的发掘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正因为如此,假若盲教育课程改革依然悄无声息,盲教育必然更为落后。教育改革的飞速发展,促使我们盲教育工作者警觉,也促使我们直面课程改革。
  1、课程改革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以育人为根本价值取向的素质教育关注的是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教育要面向未来,未来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人个性的发展,一生的发展,越来越注重每个学生不同的需求,潜能的开发。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未来教育的发展来审视盲教育,我们应当看到:以生理外部形式表现出来的残疾对个体心理的发生与发展都会产生许多影响,在教育需求方面表现出群体的特殊性和个体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我们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既要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要关注差异,培养学生个性特长。达成这样的目标必将对盲校的课程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提出改革的要求。
  2、课程改革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需要
  教师和医生、律师一样是一个专业工作者,需要相应的专业素养来支撑。盲校的教学尽管有与普通教育不尽相同的地方,但同样是一种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它要求盲校教师除应具备普通教育必需的专业知识、理论素养之外,还应当具备从事盲教育应有的特教专业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盲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胜任这样的工作,教师就必须与时俱进,尤其是在蕴涵着新理念、新方法的课程改革大潮中,教师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就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知识结构,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课程改革可以认为是提升教师专业工作水平的一个策略,它必然引发教师固有的旧观念与新观念的碰撞,催生教师拓展原本狭窄的学科教学,通过不断学习提升个体的执教水平,而每个个体的水平提升了,群体的水平也就自然得到提升。这一点对于相对较为封闭,教师专业化水准不高的盲校来说,就显得更为急迫和重要了。
  3、课程改革是创建办学特色的需要
  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课程也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学校的教育改革必然把课程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把课程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来加以改革和建设。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管理上明确提出实行三级课程体制,鼓励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为克服国家课程因过于标准化而带来的局限性等不足,可从自身的办学思想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学校的条件,开发具有地方性和灵活性的校本课程,使之成为一种必要的补充,这种个性化的课程必然彰显出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盲校课程改革的自觉
  之所以用“自觉”,实在是为了强调盲校课程改革被重视和被关注的程度远不及普通教育,加之受观念、师资、教材、办学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盲校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各学校的“自动自发”,处于“自觉”的行动之中,至于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当没有定论。回归到我校,近年来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地探索。
  1、开发校本课程,构建现代盲教育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国家和地区课程计划的有关规定,通过对学校、地区课程资源及学生需求的综合评估后开发出的符合学校办学特点和实际的课程。我校在保证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和满足师生以及学校教育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构建国家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协调发展的现代盲教育课程体系。
  (1)学科课程:义务教育(六三分段)主要包括思政、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音乐、美工、定向行走、家政等。
  (2)活动课程:晨会、班团队会、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有社区服务、军训、参观访问等
  (3)校本课程:知识类有信息技术、电子阅览、科学小实验、乡土地理、象棋等;康复类有视功能训练、形体、心理辅导、个别矫正等;特长类有声乐、器乐、泥工、纸工、田径、门球等;环境类有无障碍设施建设、环境布置、校风、教风、学风、校训、各类制度、人际关系等
  2、精心组织实施,扎实推进课程改革
  (1)我校成立了由学校领导、资深教师、校外专家组成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校本课程的开发,重新制定了南京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审定由校本课程教师编写的《课程纲要》和教材。《课程纲要》一般包括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建议、评价方法等。教材则围绕《课程纲要》可选用,也可自编;可以是纸质文本,也可以是电子或有声读物。
  (2)在课程的具体安排上,我校一改传统的方式,进行大胆的改革。每周一至周五的上午以班级为单位,集中安排学科课程;而下午则主要安排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午和下午下班后重点进行特长训练。周六上午也适当安排一些校本课程。
  (3)对于课程的考核我校采取多种方法。既可以是理论知识测试,也可以是实际操作、撰写小论文、制作作品、展示特长等多种方式,当然采用何种方式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确定后报学校审批。
  (4)我校还修订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进行“三大生”即三好生、特长生、进步较大生的评比;对特长生有相应的奖励办法;我们还制定了《南京盲校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重新设定评价目标并进行多方面的评价。
  3、变革教与学的方式,着力进行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实际上,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
  (1)分层教学,分别要求。在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设计分层教案,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对一些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在上语、数等文化课时分开教学,单独考核,而上其它活动类课程时再合并教学;对智力状况确实较差等多重残疾的学生则设立资源班,进行康复教学。
  (2)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对于康复、器乐、美工等课程我们打破原有的班级设置,把相近年段的班级学生组合起来,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进行重新分类教学。如在康复课上全盲的学生学习定向行走,低视力学生则进行视功能训练;器乐课分成民乐、钢琴、西洋乐器三类进行教学;美工课也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分别学习泥工、剪纸、折纸等。对于家政课我们实行助教制,即一名教师主讲,配备另一名教师协助教学,强化学习指导,收到良好的效果。
  (3)合作探究,培养能力。新课程倡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失时机地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用“任务驱动”引导他们合作讨论;对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则通过分组,明确责任分工进行互助性学习;至于生物、物理、化学等课程我们要求教师尽可能多的做一些实验,增强学生观察与动手实践能力;此外,我校还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用计算机作为工具,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和媒介获得信息,进行自主学习。
  此外,我们还倡导教师用心融情,努力营造富有激情的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受到感染。
  4、教师第一,视教师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学生的发展必须依靠训练有素的专业教师,教师必须做好准备以便能给在能力、需要、经验和学习方法诸方面各有不同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基于此,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始终把教师作为第一资源来建设,通过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1)学习为本,确立新的教学观。毋庸讳言,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为此,我校通过为每位教师订阅杂志、购买书籍、配备电脑、每月提供学习资料、进行学习交流与考核、举办学习论坛、参加项目培训等形式将学习作为更新教师观念的重要手段来抓,力图打造学习型的现代教师队伍。
  (2)走出校门,与普通教育融合。盲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办特教势必变成“井底之蛙”,愈发落伍。因此我们每学期都要邀请普教专家来校讲学,突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方法;组织教师参与普通学校的教研活动,开阔视野;安排部分教师与普校的市级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结对,到普校听课、上课。在与普通教育的融合过程中学其所长,克已之短。
  (3)重在激励,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为了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夯实教学工作的基础,加快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我们制定了关涉教师业务技能的“六项考核”,即从备课、上课、盲教基本功(盲文或定向行走)、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学生评教等方面,制定细则进行考核和奖励。学校还出台了教育、教学及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和校级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的评选办法,加大奖励力度,借激励机制激活课程改革,促教师专业成长。
  由于我们的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因此,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和继续探索。如怎样对国家课程作适当的调整,科学合理地开发校本课程;如何真正更新观念,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怎样加强课堂教学的改革,实现有效教学等。我们在期盼有关部门对此予以更多关注的同时,将继续努力,不断开创盲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天地。
 
  盲校课程改革的自警与自觉的延伸阅读:怎样做好盲童的心理康复
 
  视力残疾人的心理康复主要针对先天性残或幼年残者,盲童的心理康复至关重要。在人们的印象中,盲童的形象常是个子矮小、行动笨拙、不爱活动等等。确实,以上现象在一些盲童身上是存在的,而且有的表现还比较严重。有的盲目童不敢跳,也不会跳,甚至不会正确走路,行走时手脚的动作不协调,身体软弱,脸部表情单调。这些表现被人们叫做“盲相”。有的国家做过调查,在身体发育上,自幼失明的儿童比同年龄正常儿童迟缓2-4年。“盲相”和身体发育迟缓不是失明的必然结果,而是一种可能性。受过很好学前教育的盲童,可以在行动时不带或少带“盲相”,身体发育也可以正常。如果为了避免摔伤,把盲童长期关在屋子里,不让他自由活动,那么,这种担心摔伤的“周到”关怀,一定会导致“盲相”的出现。只有通过各种活动,各个器官及其功能才能得到发展。如果让盲幼儿像其他幼儿一样在游戏、作业等活动中得到发展和补偿,那么他们的肌肉、骨骼、内脏等都会在正常范围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育、成长。 在盲童成长的过程中,要抓紧其心理康复,并使听觉能力不断得到训练和提高,逐步达到完善,最大限度地在代偿视觉缺陷中发挥作用。因此,要尽可能地让盲童在运用听觉时配合其他保存的感觉,既听,又摸,又闻,甚至亲口尝一尝。要教育盲童利用一切代偿功能的特殊训练,努力赶上正常人的社会功能,达到“残而不废”。
 
 
 

鲜花

握手

雷人

鸡蛋

路过

最新评论

★特殊教育家长网校——特殊教育相关论坛话题
特殊教育相关话题热门浏览
    特殊教育相关话题网友热议
      特殊教育相关话题近期更新
        特殊教育相关话题网友推荐
          特殊教育相关更多文章
                 
            Baidu
            中华会计网校 新东方网络课堂 中华会计网校会计继续教育 新东方网校 环球网校 中公网校

            小黑屋|手机版|关于我们|两全其美网校城 ( 京ICP备05068258-34 )

            GMT+8, 2024-5-22 22: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