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全其美网校城

 找回密码
 注册

运用新课程理念,上好盲校数学课

2011-11-8 23:14| 发布者: DADAE| 查看: 172| 评论: 0

摘要: 运用新课程理念,上好盲校数学课   当代社会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当代教育正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新课程观的确立,导致教学不再是知识的灌输的简单过程,也不只是学生在理性的科学世界进修的片面发 ...
 
运用新课程理念,上好盲校数学课
 
  当代社会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当代教育正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新课程观的确立,导致教学不再是知识的灌输的简单过程,也不只是学生在理性的科学世界进修的片面发展的过程,而是既关注学生科学世界的教育,同时也关注学生生活世界的教育。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沐浴着新课程的阳光,我们“豁然开朗”:教师不是“救世主”,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笔者在学习新课标后,尝试用新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感触颇多,愿与各位老师分享。
  一、灵活运用多种教具, 提高盲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 知识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而直观教具的使用可以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但如何有效地使用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人的感受由于受到刺激物的持续作用将会出现一种适应,一个腔调讲到底,一种方式讲到头,会使学生的听觉产生适应性。在教学中为防止这种消极的适应现象,往往要恰当地使用教具。
  人类百分之九十的讯息来自视力,盲生因为视力残疾,导致他们学习很多数学知识的时候感到困难和枯燥。所以,教具的运用对于盲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盲校的数学教师,要根据教材制作各种各样的、适合盲校课堂使用的教具。这些自制教具要求符合盲生的实际,便于触摸。如:教学《初步认识一位小数》时,教师根据小数与分数的特点和联系,自己制作了教具:平均分成十份的米绳。教学过程中将教具发给每一个盲生,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培养了盲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动手能力,并使盲生通过学习产生自信,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又如在教学容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对一升水有直观印象,教师用大可乐瓶子装了一升水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一升水到底有多少。
  盲生的视力残疾决定了很多多媒体教学手段无法应用,但教师可以利用听觉补偿,将录音教学引入课堂,在教学时可以将某些数学背景知识,如: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和数学史料等,提前用录音机录好,当学生对课堂教学感到疲倦时,就放给同学们听,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再度将学生拉回课堂。
  二、联系社会生活,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在人们的旧观念中,数学是比较枯燥无味的,甚至有盲生认为,学习数学没什么作用,只要学会数数、计算就可以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时要密切联系盲生的现实生活,运用盲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
  例如在教学《认识一位小数》时,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教师就利用同学们十分熟悉的学校小卖部的零食价格,引出了小数,让盲生对小数的出现不会感到突兀。然后让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以前是否遇到过小数?同学们积极回忆,有谈身高的,有说运动会成绩的,气氛十分热烈,小数这个原本比较陌生的概念就在大家的讨论中变得熟悉起来。这让盲生感觉到数学是有用的,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又如在教学《求平均数》时,教师舍弃了课本上的例子,而让同学们求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和平均成绩,让同学们对平均数的理解更深刻、更直接。并让同学们寻找生活中的平均数,同学们通过回忆、讨论,找到了平均温度、平均收入、平均年龄等。
  三、重视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
  数学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和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的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数学学习已经从以前的“接受性学习”转化为“探索性学习”。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数学知识是在学生的探索活动中渐渐显露以致明了的。那么,教师在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活动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呢?教师是学生探索性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交流,采用多种学习方式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
  例如在《认识一位小数》的教学中,教师设置的几个问题: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小数?听了小数的产生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这些问题的答案并非固定的,正好让学生自由发挥,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得出结论。又如在教学借助长度单位初步认识小数这一内容时,教师运用一组联系紧密的问题引导学生得出1/10米还可以写成小数0、1米这个结论。教师在教学中还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在盲生摸读完课本上关于“认识一位小数”的内容后,组织盲生交流读后所得,大家积极响应,出现了“我学到了……”、“我知道了……”的交流场面,课堂气氛极为活跃。
  新课程标准下的盲校数学教师,应该努力寻找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创造性的利用教材和各种资源,为盲生营造一个既理性又有趣味性的数学空间,让他们体会到数学这门学科的博大精深。这不仅符合新课程理念,也是盲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运用新课程理念,上好盲校数学课的延伸阅读:怎样做好盲童的心理康复
 
  视力残疾人的心理康复主要针对先天性残或幼年残者,盲童的心理康复至关重要。在人们的印象中,盲童的形象常是个子矮小、行动笨拙、不爱活动等等。确实,以上现象在一些盲童身上是存在的,而且有的表现还比较严重。有的盲目童不敢跳,也不会跳,甚至不会正确走路,行走时手脚的动作不协调,身体软弱,脸部表情单调。这些表现被人们叫做“盲相”。有的国家做过调查,在身体发育上,自幼失明的儿童比同年龄正常儿童迟缓2-4年。“盲相”和身体发育迟缓不是失明的必然结果,而是一种可能性。受过很好学前教育的盲童,可以在行动时不带或少带“盲相”,身体发育也可以正常。如果为了避免摔伤,把盲童长期关在屋子里,不让他自由活动,那么,这种担心摔伤的“周到”关怀,一定会导致“盲相”的出现。只有通过各种活动,各个器官及其功能才能得到发展。如果让盲幼儿像其他幼儿一样在游戏、作业等活动中得到发展和补偿,那么他们的肌肉、骨骼、内脏等都会在正常范围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育、成长。 在盲童成长的过程中,要抓紧其心理康复,并使听觉能力不断得到训练和提高,逐步达到完善,最大限度地在代偿视觉缺陷中发挥作用。因此,要尽可能地让盲童在运用听觉时配合其他保存的感觉,既听,又摸,又闻,甚至亲口尝一尝。要教育盲童利用一切代偿功能的特殊训练,努力赶上正常人的社会功能,达到“残而不废”。
 
 

鲜花

握手

雷人

鸡蛋

路过

最新评论

★特殊教育家长网校——特殊教育相关论坛话题
特殊教育相关话题热门浏览
    特殊教育相关话题网友热议
      特殊教育相关话题近期更新
        特殊教育相关话题网友推荐
          特殊教育相关更多文章
                 
            Baidu
            中华会计网校 新东方网络课堂 中华会计网校会计继续教育 新东方网校 环球网校 中公网校

            小黑屋|手机版|关于我们|两全其美网校城 ( 京ICP备05068258-34 )

            GMT+8, 2024-5-18 15: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