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全其美网校城

 找回密码
 注册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2011-11-8 22:46| 发布者: DADAE| 查看: 206| 评论: 0

摘要: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通过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视障学生能肯定自己,战胜困难,超越自我,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社会中去,真正地享受生命。   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一、 ...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通过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视障学生能肯定自己,战胜困难,超越自我,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社会中去,真正地享受生命。
  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一、充分利用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1.通过阅读教学,我们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中充满人性(爱情、亲情、友情)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情”的可贵。
  这类作品有很多,由于内容、题材与学生的生活非常贴近,学生很容易被感染。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无限感激之情。
  通过对课文作者生平事迹及写作背景的介绍,向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课文中的很多作者尽管饱受各种挫折打击,有的还身患残疾,但都能勇敢地面对现实,面对人生,豁达、超脱、乐观、勇敢地生活,让自己的生命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如苏轼、史铁生、海伦·凯勒等。教师在讲课时充分利用“旁逸斜出”的方法,对这些人物的生平、事迹作比较详细的讲解,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从而向这些作者学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叙述了假设作者得到三天视力后要做的事情,生动真切地展现了盲人女作家美好纯洁的内心世界。作品强烈渴望光明,充满乐观情绪的文字,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高度热情和对生命意义的顽强追求。她那丰富的想象力、渊博的知识、高度的艺术文化修养、对理想的热烈憧憬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这篇充满激情、充满憧憬的文章,使人们懂得,应当如何珍惜光明,如何珍惜生命,如何对待生命,这种热爱生命的态度尤其值得视障学生学习。
  2.通过阅读教学,我们引导学生感受、欣赏充满生命力的意象,从自然生物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中获取生命力量,认识生命的意义。
  例如:《石缝间的生命》通过对生长在石缝间的野草、蒲公英、和松树这三种生命的描绘,揭示它们在生物学、哲学、美学上的意义,
  并把这种从自然现象中得到的启示扩展到人类生活,于是石缝间的生命就成了人类拼搏精神的象征。作者借此希望人们“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生存能力和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能够发现别人的美,是一种智慧,能够承认并欣赏别人的美,是一种豁达。学会欣赏自己、他人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塑造开放的心灵,是使自己拥有无限可能的前提条件,进而也有助于丰富自己的生命内涵。
  3.通过阅读教学,我们引导学生体会到在珍惜、欣赏自己的生命的同时,在给人帮助的同时进一步体验生命的快乐。一个热爱生命的人,必定也会享受生命。超越自我,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社会之中,真正的享受生命。
  在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病重并准备放弃生命的琼珊在看到老画家贝尔曼冒雨画在墙上的那一片金黄的叶子后竟然奇迹般地坐了起来,就是这片始终没有凋落的叶子给女画家灌注了生命的力量,唤起了她要活下去的意志和信念,使她最终摆脱了死神的威胁。
  《送花》揭示活着要对别人有些用处才能快活的道理。《送花》写了亚当夫人两次来访的不同情景。前一次,她“病得走不动”,“孱弱”地“坐在车上”,已到了“活不了几个礼拜”的程度;后一次,她居然“自己开车来”,“病好转了”。亚当夫人正是听从了守墓人的劝告从狭隘的亲子之情中走了出来,精神境界的升华使她的健康意外地得到恢复,从而变得快乐。
  二、积极拓展课堂,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
  1.创办“感觉”文学社,编辑“感觉”期刊
  在阅读教学进行生命意识渗透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生命问题题材,促使学生思考生命问题,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把对生命问题的思考写出来,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学生在作文中发泄自己的苦闷忧伤,享受自己的快乐幸福,让学生把写作当作倾吐心声、舒缓压力的“减压”活动。
  我们创办了“感觉”文学社。学生个性化的写作,老师予以鼓励,让学生欣赏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我们老师积极收集学生随笔、练笔中的佳作,并将它们辑录成集,名为“感觉”。当学生拿到还散发着油墨香的“感觉”杂志,看到自己的文章时,都喜出望外。由此,很多同学都激发了写作兴趣,踊跃投稿,并热烈期盼着下一期“感觉”的付印。
  2.创办“感觉”剧社,排演剧本
  利用编演剧本对学生进行体验教学,也是语文课外活动中进行生命教育的一个亮点。所谓体验教学是通过戏剧角色扮演、模拟情境等各种形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境”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衰、乐,然后彼此分享。在有实际体验的前提下,更能理解别人的需求和处境,进而学会宽容体谅别人,学会与人共处共享。
  我们学校的“感觉”剧社已排演了《雷雨》《等待戈多》《放下你的鞭子》等剧,参加了长宁区及上海市的各类比赛并多次获得大奖。
  三、引领学生走进自然,融入社会,在实践中渗透生命教育
  每当春暖花开之际,我们老师带领学生走进绿地、走进公园,手把手教他们触摸植物、品闻花香;每当硕果累累之时,我们老师带领学生来到田间、来到农家,挖山芋、烧菜饭……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与大自然有了亲密的接触,开拓了视野,品味了生活的无穷乐趣。
  盲校中学语文教师的责任,在于让学生认真解读和剖析每篇课文中的生命意识,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或他人的人生经历,体会生命的可贵,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善待他人也善待自己,从而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延伸阅读:怎样做好盲童的心理康复
 
  视力残疾人的心理康复主要针对先天性残或幼年残者,盲童的心理康复至关重要。在人们的印象中,盲童的形象常是个子矮小、行动笨拙、不爱活动等等。确实,以上现象在一些盲童身上是存在的,而且有的表现还比较严重。有的盲目童不敢跳,也不会跳,甚至不会正确走路,行走时手脚的动作不协调,身体软弱,脸部表情单调。这些表现被人们叫做“盲相”。有的国家做过调查,在身体发育上,自幼失明的儿童比同年龄正常儿童迟缓2-4年。“盲相”和身体发育迟缓不是失明的必然结果,而是一种可能性。受过很好学前教育的盲童,可以在行动时不带或少带“盲相”,身体发育也可以正常。如果为了避免摔伤,把盲童长期关在屋子里,不让他自由活动,那么,这种担心摔伤的“周到”关怀,一定会导致“盲相”的出现。只有通过各种活动,各个器官及其功能才能得到发展。如果让盲幼儿像其他幼儿一样在游戏、作业等活动中得到发展和补偿,那么他们的肌肉、骨骼、内脏等都会在正常范围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育、成长。 在盲童成长的过程中,要抓紧其心理康复,并使听觉能力不断得到训练和提高,逐步达到完善,最大限度地在代偿视觉缺陷中发挥作用。因此,要尽可能地让盲童在运用听觉时配合其他保存的感觉,既听,又摸,又闻,甚至亲口尝一尝。要教育盲童利用一切代偿功能的特殊训练,努力赶上正常人的社会功能,达到“残而不废”。
 
 
 

鲜花

握手

雷人

鸡蛋

路过

最新评论

★特殊教育家长网校——特殊教育相关论坛话题
特殊教育相关话题热门浏览
    特殊教育相关话题网友热议
      特殊教育相关话题近期更新
        特殊教育相关话题网友推荐
          特殊教育相关更多文章
                 
            Baidu
            中华会计网校 新东方网络课堂 中华会计网校会计继续教育 新东方网校 环球网校 中公网校

            小黑屋|手机版|关于我们|两全其美网校城 ( 京ICP备05068258-34 )

            GMT+8, 2024-5-18 10: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