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全其美网校城

 找回密码
 注册

徐白仑:给盲童一把开启梦想的“金钥匙”

2011-11-8 21:18| 发布者: DADAE| 查看: 222| 评论: 0

摘要:  徐白仑:给盲童一把开启梦想的“金钥匙”   “我的父亲是老报人,我也办了一份《中国盲童文学》杂志,咱们可算是半个同行呢!”刚一见面,我国著名盲童教育家、金钥匙视障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白仑就笑着对记者说,令 ...
 
 徐白仑:给盲童一把开启梦想的“金钥匙”
 
  “我的父亲是老报人,我也办了一份《中国盲童文学》杂志,咱们可算是半个同行呢!”刚一见面,我国著名盲童教育家、金钥匙视障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白仑就笑着对记者说,令人备感亲切。
  年近80的徐白仑老人,虽满头白发,但身板挺直、精神矍铄,要不是他向记者伸手时方向有些不对,真看不出他是个在黑暗中摸索的盲人。
  我赶紧主动握住了他的手说:“听中国残联的同志介绍了您的情况,非常令人感动。”他又笑了,摇摇头说:“我只不过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力而已,我真心希望能帮助更多的盲童。”
  在北京恩济里小区的办公室里,徐白仑用平静的语气讲述着他的经历,很多时候他的妻子纪玉琴女士也会插进来作补充。中年失明时的痛苦,创办杂志时的辛劳,走访盲童时的艰难,收获成功时的喜悦,使他的讲述充满了激情,一个矢志不渝为盲童的教育家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记者面前。
  追寻光明,实现梦想
  作为先后主持《大公报》、《文汇报》笔政的著名报人徐铸成的长子,徐白仑并没有子承父业,而是选择了成为一名建筑师。1955年徐白仑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毕业,分配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本想在建筑领域一展才华的徐白仑,先是受到“右派”父亲的牵连,后来又在1971年的一场医疗事故中双眼濒于失明,那年他才刚刚41岁。
  突然袭来的黑暗,让徐白仑陷入痛苦的深渊难以自拔,他知道自己再也画不出能变成一幢幢高大美丽建筑物的图纸了。这时,在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工作的已故前妻朱益陶一句“别难过,我的眼睛就是你的眼睛”,让他又有了生活的希望。徐白仑决心弃工习文,从事写作,来实现人生的价值。他不停地写,把他失明的感受、对妻子的爱、对生活的感悟,变成一篇篇题材各异的文章。虽然总是遭遇退稿,但他一直没有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8年的不懈努力,1979年,徐白仑的第一篇作品终于发表了。此后,他陆续发表了童话、寓言、诗歌、科幻小说达十余万字,作品被收入《当代童话选》和《近代寓言选》。
  正当徐白仑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残酷的命运又把魔爪伸向了他的妻子。1983年,年仅52岁的妻子积劳成疾,患晚期肺癌离开了人世。徐白仑悲痛欲绝,整日以泪洗面地彷徨了一年的时间。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王玉玺探望他时说,“你虽经历了一个盲人的种种痛苦,但你并不是最苦的,那些生来就没有见过光明的盲孩子,他们的一生会比你艰难得多。你是个盲人,对他们的心理最了解,你能不能考虑今后为盲人做些什么事。”这番话给了他很大启发,让他又重新振作了起来。徐白仑开始学习盲文,并把自己的命运和盲童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用羸弱的身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他创办了第一本盲童读物——《中国盲童文学》。为盲孩子办一份自己的刊物,是徐白仑第一个梦想。为此,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甚至付出了血和泪的代价。精诚所至,金石为开。1985年12月,我国第一本盲童读物——《中国盲童文学》(双月刊)在作家郑渊洁的帮助下问世了。徐白仑为杂志精心设计了7个栏目,如“涓涓暖流”传递的是各界知名人士对盲孩子的关怀和鼓励;“百花飘香”刊载的是小说、故事等。至今这本杂志已出版了140多期,一直免费赠送给全国所有盲校和盲聋合校以及许多省区的农村盲童,全世界40多个国家的盲文图书馆也都有这本刊物。《中国盲童文学》不仅填补了我国盲童教育的空白,也成为陪伴一代又一代盲童成长的良师益友。
  他组织了第一届盲童夏令营——“祖国处处有亲人”。走访盲校时,徐白仑发现盲童的生活太单调,天地太狭小了。他觉得,盲童也应该有自己的活动营地,感受世界的多彩。于是,他又开始为举办全国第一届盲童夏令营奔走忙碌。1986年7月14日,由《中国盲童文学》杂志社、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北京卫戍区、全国少工委等6个单位共同主办、主题为“祖国处处有亲人”的全国第一届盲童夏令营开营了,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9个民族的58名盲童代表欢聚北京,通过触摸和倾听,感受名胜古迹带给他们的震撼。1988年他还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全国盲中学生智力竞赛”。
  他第一个引进并实施了盲童教育计划——“一体化教育”。在与盲童广泛接触的过程中,徐白仑惊讶地发现,当时盲童的入学率仅为3%,盲孩子更为需要的是教育。于是,他和现在的妻子纪玉琴于1987年成立了金钥匙视障教育研究中心,开始从事中国盲童教育事业的改革。徐白仑了解到国际上的“一体化”教育模式,茅塞顿开。“一体化”教育模式后来发展为“全纳教学”,即让各类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与健全孩子们一起学习。徐白仑殚精竭虑,制定出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体化教育”试验计划,先后在山西、江苏、河北等地建立了盲童一体化教育试点。1990年经国家教委、中国残联共同召开的全国经验交流会鉴定,肯定了这项实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决定在全国推广,定名为“随班就读”,从此为中国的特殊教育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
  1996年10月4日,瑞士日内瓦。66岁的徐白仑接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柯美纽斯奖”。这项国际大奖是专门授予在教育研究和创新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专家的,他是中国获此殊荣的第一人,也是世界上获得这个奖项的惟一的盲人。
  打开心扉,拥抱世界
  “柯美纽斯奖”的获得给年近7旬的徐白仑注入了强大的工作动力,激发出他令人惊叹的工作热情。他忘我地投入到由康克清同志命名的“金钥匙盲童教育计划”转化成的“金钥匙工程”中,不辞辛劳地奔波往返于各地的穷乡僻壤,用“金钥匙”为无数盲童打开心扉,让他们拥抱世界。
  1996年,徐白仑来到广西,把这个山青水秀的自治区选为“金钥匙工程”的第一个实验地。“金钥匙工程”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通过组织安排师资培训等一系列措施,使盲童就近进入普通小学,用与普通课本同样内容的盲文课本,与健全儿童同班学习;二是广泛宣传,使盲童成为全社会关怀爱护的对象,提高他们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在广西“三年内普及视障儿童教育,使学龄视障儿童入学率达90%”的目标,被一些专家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让海外的基金会停止了拨款。徐白仑没有退缩,更没有放弃,因为他有广西自治区教委负责同志“您能弄到钱我们干,您弄不到钱,我们也一样干”的支持,有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爱德基金会的紧急拨款,有数不清的好心人的加盟,更有被盲童们“爷爷,我想上学”的心声激发的动力。他和广西教委的同志们清晨即起,顶着烈日攀登陡峭的山路,冒着细雨跋涉泥泞的沼泽,一天常常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徐白仑成功了,到1998年底,广西视障儿童入学达2154人,远远超过了1996年开始时确定的1600人的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德国CBM基金会代表来考察,对广西“金钥匙工程”的发展速度和教学质量给予了很高评价。国际视障教育学会专家到广西做更加深入的考察。他们信服了,称“中国人做了魔术师的工作”。
  1999年,内蒙古实施“金钥匙工程”,至今共帮助了2000余名视障儿童入学;2004年,陕西实施“金钥匙工程咸阳示范区”项目,使项目县视障儿童入学率提高到95.3%;2005年,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建立了两个“金钥匙”视障教育示范县……一把把“金钥匙”送到了我国西南、西北、华北、东北5000余名视障儿童的手中。
  数字是枯燥的,却也是鲜活的。这其中凝聚了徐白仑多少的心血呀。他从来没有节假日,做事也尽量不要别人帮助,仅靠那0.02视力的左眼自己完成报告等的撰写。他经常大半年出差在外,去的大多是边远贫困地区,为了找寻盲童在穷乡僻壤崎岖的小路上颠簸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他在广西与贵州交界的崇山峻岭中迷过路,在内蒙古大阴山白雪皑皑的悬崖边险些翻了车,在少数民族的寨子里因水土不服患上丹毒、疱疹……然而,当他听到12岁的盲孩子戚胜怀用自己做的笛子吹起《好人一生平安》,当他听到课堂里盲孩子们喜悦的笑声,当他摸到盲孩子亲手制作的花篮和贺卡时,他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他无怨无悔。
  “金钥匙工程”如今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金钥匙模式”也被广泛认可。但是徐白仑清楚地认识到,工程的实施是有时限的,而视障儿童的教育需求却不可能有时限,因此,要在工程实施期间为当地视障教育打下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此,他设计了一整套业务指导网络、行政管理网络、支撑保障体系。与此同时,他还设计了一套符合贫困地区师资水平和现有经济力量的各级各类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培训计划,使当地视障儿童的教育得到持续有效的发展。
  “我希望,能有更多的盲童向全社会证明‘除了看不见,我们什么都能做’,度过一个精彩的人生。将来有了好消息,一定别忘了告诉徐爷爷,那时候我即使已经长眠,也会高兴得笑醒过来。”在刚刚结束的首届“心灵的声音”全国盲校学生讲故事大赛的启动仪式上,徐白仑这样说道。
 
  徐白仑:给盲童一把开启梦想的“金钥匙”的延伸阅读:怎样做好盲童的心理康复
 
  视力残疾人的心理康复主要针对先天性残或幼年残者,盲童的心理康复至关重要。在人们的印象中,盲童的形象常是个子矮小、行动笨拙、不爱活动等等。确实,以上现象在一些盲童身上是存在的,而且有的表现还比较严重。有的盲目童不敢跳,也不会跳,甚至不会正确走路,行走时手脚的动作不协调,身体软弱,脸部表情单调。这些表现被人们叫做“盲相”。有的国家做过调查,在身体发育上,自幼失明的儿童比同年龄正常儿童迟缓2-4年。“盲相”和身体发育迟缓不是失明的必然结果,而是一种可能性。受过很好学前教育的盲童,可以在行动时不带或少带“盲相”,身体发育也可以正常。只有通过各种活动,各个器官及其功能才能得到发展。要尽可能地让盲童在运用听觉时配合其他保存的感觉,既听,又摸,又闻,甚至亲口尝一尝。应当有计划地让其尽早自己动手,实际操作,当然也要教育盲童注意安全。例如,训练盲童往茶杯中倒水,是根据水侄入杯中时发出的不同音响来判断是否倒满了。开始训练时最好用凉水,等熟练后再用开水就比较安全。这样做既可以都会其技能,又可以避免其自卑。要教育盲童利用一切代偿功能的特殊训练,努力赶上正常人的社会功能,达到“残而不废”。我国已经有了盲人大学生、盲人音乐家等视残知识分子,可见抓住早期教育和心理康复,消除盲人的自卑心理,发挥其心理代偿功能,弥补生理缺陷,就一定能够解决他们的学习、生活、就业、婚姻和家庭的各种困难,使其走上自强自立的道路
 
 
 

鲜花

握手

雷人

鸡蛋

路过

最新评论

★特殊教育家长网校——特殊教育相关论坛话题
特殊教育相关话题热门浏览
    特殊教育相关话题网友热议
      特殊教育相关话题近期更新
        特殊教育相关话题网友推荐
          特殊教育相关更多文章
                 
            Baidu
            中华会计网校 新东方网络课堂 中华会计网校会计继续教育 新东方网校 环球网校 中公网校

            小黑屋|手机版|关于我们|两全其美网校城 ( 京ICP备05068258-34 )

            GMT+8, 2024-5-18 11: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