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全其美网校城

 找回密码
 注册

音乐课在盲校个别矫正作业课程中的应用

2011-11-8 01:34| 发布者: DADAE| 查看: 167| 评论: 0

摘要: 音乐课在盲校个别矫正作业课程中的应用   个别矫正(作业)课程是国家教委1994年新修订《九年制义务教育盲校中小学课程计划》中新增设的一门特殊课程。目的在于对一些兼有或伴有身体的、语言的、行为的、个性特点 ...
 
音乐课在盲校个别矫正作业课程中的应用
 
  个别矫正(作业)课程是国家教委1994年新修订《九年制义务教育盲校中小学课程计划》中新增设的一门特殊课程。目的在于对一些兼有或伴有身体的、语言的、行为的、个性特点的异常症状的视力残疾儿童进行个别化的教育教学,康复与补偿。
  一、视力残疾儿童的盲态表现
  绝大多数视力残疾儿童生活在对视力残疾早期干预知识缺乏了解的家庭里,他们常被长期地“保护”在摇篮里或被冷落一边无人问津。缺乏一定的亲子情感与爱的交流,缺乏一定的身体接触,缺乏丰富的环境刺激等,以致这些视力残疾儿童常会派生或伴有一些身体的、语言的、行为的、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异常。具体表现常见的盲态为:不敢独自走动、行动迟缓、动作笨拙、手脚运动不协调、各种畸型步态、低头垂肩、弓腰弯背或行走时身体后倾等。常见的视力残疾儿童自我刺激性异常行为:站立或坐着时前后摇晃身体、抠戳眼睛、左右不停地转头、在眼前晃手指、抖手或互击手腕并伴有无意的表情或情不自禁的微笑等;有的个性异常如不合群、孤僻、缄默寡言、依赖感较强等。我所教过一名男学生,他有四个姐姐,父母因怜爱,包办了他的一切生活起居,等他13岁入校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典型的盲态在他身上都能看到。这是一个家庭对视力残疾早期干预知识严重缺乏了解的真实事例。
  上述盲生的各种异常都应引起视力残疾儿童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些视力残疾儿童需要得到矫正与补偿,即需要有特别的个别化矫正。于是,在盲校开设个别矫正作业课程越来越引起视障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根据我在盲校教学音乐课的情况,在此浅议一下音乐课对情感或个性异常的视力残疾儿童进行矫正或补偿的应用。
  二、音乐课在盲校个别矫正作业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一个无视力的个体生活在一个视觉社会之中,常感到一种自我的不适应、无能为力或觉得自己与明眼人相比不公平的体验。有些不能很好地控制这种体验的儿童常将这类体验转为对明眼人及社会的敌意、自我保护性防御或自卑等消极情感;有的视力残疾儿童在其生活经历之中偶遇个别顽童的嘲笑与捉弄,致使其对明眼人持疑惧心理的消极发展;有些视力残疾儿童自感常受人照料或常给他人带来麻烦等而心存内疚感;有的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生理缺陷,常怨天尤人或沉溺于自烦、幻想与自怜之中而显得冷漠消沉、悲观厌世等。
  将音乐作为一种唤醒、提高、增强人们的自我意识及对他人、环境意识的治疗工具,可以疏导感情、陶冶情操、增强各方面的意识,发展语言、学习能力、活动能力、自我导向和感知的能力。
  音乐可以将视力残疾儿童带入一个旁若无人、忘却一切的境界。通过聆听旋律稍缓、抑扬顿挫的古典音乐,如《二泉映月》、《夜深沉》、《琵琶行》、《梁祝》等,可将儿童的思绪抓攫并随旋律而荡漾,以达到消愁解闷、忘记烦恼、消除杂念、疏泄情感、陶冶情操的目的,进行这类教学时最好向儿童提供一较舒适、安静、独处的环境,以增加效果。为了激励有些性格内向型视力残疾儿童的士气、培养其积极向上的情感,唤发其朝气与激情,鼓励其积极尝试与参与,可通过轻松愉快的广东音乐、民族器乐或轻音乐等进行矫正,如《喜洋洋》、《迎春曲》、《扬鞭摧马送公粮》、《外婆的澎湖湾》、《亚洲雄风》等。对一些相对较为抑郁、孤僻或常显得不耐烦、情燥或有敌意的儿童,应通过一些节奏强烈、蛊惑人心、抒情感浓郁的摇滚乐或现代流行歌曲,如《一无所有》、《新长征路上摇滚》、《黄土高坡》、《潇洒走一回》、《霹雳舞曲》等。在授课过程中,要任其载歌载舞,甚至提供踢、打、摔、敲的物体任其渲泄。我校1998年职业中专班招收的一名学生,因车祸导致双目失明,他几度自杀未遂,情绪极为烦躁。工作没有了,父亲经不起打击而精神轻度异常。根据他的情况,我让他单独在一间教室里,让他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随着音乐的跌宕起伏,这名学生的情绪也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期间他用手不停的敲打桌子,并流着泪大声的吼叫......乐曲渐近尾声,等他的情绪慢慢平静下来,我马上把音乐换成了小提琴独奏《梁祝》,在这抑扬顿挫的琴声中他坐了下来,进入了安静状态。
  通过音乐课进行矫正或补偿的另一途径是教学生学习乐器演奏。一般而言,弦乐多为抒发情感;吹奏乐多为激发情感;打击乐多为渲泄情感,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教学。值得一提的是,器乐演奏教学还有利于发展个体手指的协调能力及精细肌肉的发展。
  三、音乐课进行矫正或补偿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音乐进行矫正或补偿教学时,首先应对学生有个全面的了解,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教学,以便达到最佳效果。比如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情感倾向、心理状态、基本能力等。其次,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绪反映的表象特征,要有针对性的选择音乐。对于一些情感表现比较复杂的学生,教学时要就其最突出的情感表现方面选择乐曲,然后逐步的进行矫正。最后,在授课过程中,要向学生提供一较舒适、安静、独处的环境,并提供踢、打、摔、敲的物体,在安全第一的基础上不约束、不纠正其随意随性的行为,任其情感最大程度的渲泄,以增加教学效果。
  音乐课在个别矫正作业课程中仅仅是一个很小的方面,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需要而定,并制定相应的具体教学计划,以达到最佳矫正、最大程度满足需要的教学效果。
 
  音乐课在盲校个别矫正作业课程中的应用的延伸阅读:怎样做好盲童的心理康复
 
  视力残疾人的心理康复主要针对先天性残或幼年残者,盲童的心理康复至关重要。在人们的印象中,盲童的形象常是个子矮小、行动笨拙、不爱活动等等。确实,以上现象在一些盲童身上是存在的,而且有的表现还比较严重。有的盲目童不敢跳,也不会跳,甚至不会正确走路,行走时手脚的动作不协调,身体软弱,脸部表情单调。这些表现被人们叫做“盲相”。有的国家做过调查,在身体发育上,自幼失明的儿童比同年龄正常儿童迟缓2-4年。“盲相”和身体发育迟缓不是失明的必然结果,而是一种可能性。受过很好学前教育的盲童,可以在行动时不带或少带“盲相”,身体发育也可以正常。如果为了避免摔伤,把盲童长期关在屋子里,不让他自由活动,那么,这种担心摔伤的“周到”关怀,一定会导致“盲相”的出现。只有通过各种活动,各个器官及其功能才能得到发展。如果让盲幼儿像其他幼儿一样在游戏、作业等活动中得到发展和补偿,那么他们的肌肉、骨骼、内脏等都会在正常范围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育、成长。 在盲童成长的过程中,要抓紧其心理康复,并使听觉能力不断得到训练和提高,逐步达到完善,最大限度地在代偿视觉缺陷中发挥作用。因此,要尽可能地让盲童在运用听觉时配合其他保存的感觉,既听,又摸,又闻,甚至亲口尝一尝。应当有计划地让其尽早自己动手,实际操作,当然也要教育盲童注意安全。例如,训练盲童往茶杯中倒水,是根据水侄入杯中时发出的不同音响来判断是否倒满了。开始训练时最好用凉水,等熟练后再用开水就比较安全。这样做既可以都会其技能,又可以避免其自卑。要教育盲童利用一切代偿功能的特殊训练,努力赶上正常人的社会功能,达到“残而不废”。我国已经有了盲人大学生、盲人音乐家等视残知识分子,可见抓住早期教育和心理康复,消除盲人的自卑心理,发挥其心理代偿功能,弥补生理缺陷,就一定能够解决他们的学习、生活、就业、婚姻和家庭的各种困难,使其走上自强自立的道路的延伸阅读:怎样做好盲童的心理康复
 
 
 

鲜花

握手

雷人

鸡蛋

路过

最新评论

★特殊教育家长网校——特殊教育相关论坛话题
特殊教育相关话题热门浏览
    特殊教育相关话题网友热议
      特殊教育相关话题近期更新
        特殊教育相关话题网友推荐
          特殊教育相关更多文章
                 
            Baidu
            中华会计网校 新东方网络课堂 中华会计网校会计继续教育 新东方网校 环球网校 中公网校

            小黑屋|手机版|关于我们|两全其美网校城 ( 京ICP备05068258-34 )

            GMT+8, 2024-5-22 21: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