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全其美网校城

 找回密码
 注册

2015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章节复习要点:第四章第五节 ...

2015-7-29 14:18| 发布者: azhihong| 查看: 23| 评论: 0

摘要: 2015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章节复习要点:第四章第五节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一、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 ...
2015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章节复习要点:第四章第五节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一、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络机能失常的结果。

  中药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机能,从而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性,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也称之为药物的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

  清代医家徐灵胎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除了用上述“以偏纠偏”来解释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外,古人还对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了探究。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前人不可能对这些物质进行深入细致的认识,所以长期以来,仍以药物的偏性来解释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二、中药的作用

  中药的作用包括治疗作用和不良作用(不良反应)。中药的治疗作用又称为中药的功效;中药的不良作用包括副作用和毒性反应。

  三、中药为什么会产生副作用

  1.副作用的产生固然与药物的偏性有关。

  2.更重要的是因为一味中药往往有多种作用。治疗时利用其一种或一部分作用,其它作用便成为副作用。

  例如,大黄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等作用,对于热结便秘之证,上述两项作用皆为治疗作用;对于冷积便秘之证,泻下攻积为治疗作用而清热泻火便成为副作用,可造成寒凉遏伏阳气及苦寒伐胃等不良后果,在这种情况下,常将大黄与温补脾胃的附子、干姜、党参、甘草等同用。吴茱萸有温中止呕作用,故最宜于胃寒呕吐;对于胃热呕吐,其温中作用便成为副作用,故常与清热的黄连、栀子等同用。

  四、中药的副作用与毒性反应的区别

  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能消失。

  毒性反应是指用药后引起机体损害性反应,往往因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与人的体质因素等也有密切关系。

  充分而正确地利用中药的治疗作用,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即确保用药安全、有效,这是临床用药的一条基本原则。

  五、中药性能的含义

  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六、中药的性能与性状的区别

  中药的性能与性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概括,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是以药物(药材)为观察对象。

  前人将药物的性状和性能相联系,并用药物的性状,即一般所说的形色、气味、质地、入药部位等解释药物作用的原理。随着认识的深入,前人也意识到两者的涵义、认识方法截然不同,不能混淆。

  第五节 毒性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毒性反应与副作用不同,它对人体的危害性较大,甚至可危及生命。为了确保用药安全,必须认识中药的毒性,了解毒性反应产生的原因,掌握中药中毒的解救方法和预防措施。

  一、中药“毒”的含义

  1.西汉以前是以“毒药”作为一切药物的总称。

  《周礼·天官》:“医师聚毒药以供医事。”《素问·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对此,丹波元坚《药治通义》指出:“毒药二字,古多连称,见《素问》及《周官》。即总括药饵之词。”

  古代毒药概念一方面反映了药食分离在认识上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对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还不能很好地把握,故笼统称为“毒药”。

  《周礼》载:“服药弗暝眩,厥疾弗廖。”《礼记》谓:“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服用药物是具有相当危险性的事,故人们只能采取比较慎重的态度。

  2.东汉以后的毒药主要是指对机体有损害性的有毒之药。

  东汉时代,《本经》提出了“有毒、无毒”的区分,并谓:“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内经》七篇大论中,亦有大毒、常毒、 小毒等论述。

  从毒药连称到有毒无毒的区分,反映了人们对毒性认识的进步。东汉以后的本草著作对有毒药都标出其毒性。

  3.药物的偏性

  张景岳说:“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

  前人是以偏性的强弱来解释有毒、无毒及毒性大小的。有毒药物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或相当,因而治疗用药时安全度小,易引起中毒反应。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会引起中毒反应。人参、艾叶、知母等皆有产生中毒反应的报道,这与剂量过大或服用时间过长等有密切关系。

  “所谓无毒,亦可伤人”、“药证相符,大黄也补;药不对证,参茸亦毒”。

  二、产生中药毒性反应的因素

  中药毒性反应的产生不但与药物本身毒性的大小和剂量有关。同时,还与药物贮存、加工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使用时间的长短以及病人的体质、年龄、证候性质、品种、误服伪品等都有密切关系。

  因此,使用有毒药物应从上述各个环节进行控制,避免中毒反应的发生。

  三、怎样对待有毒及无毒的药物?

  1.对于有毒的药物,应注意其毒性的大小。因毒药的安全度小。要掌握其安全有效的剂量范围,并且注意从小剂量开始,尽量避免毒性反应的发生。

  2.毒药虽易引起中毒反应,但根据以偏纠偏、以毒攻毒的原则,有毒药物有其可利用的一面。

  古今利用某些有毒药物治疗恶疮肿毒、疥癣、麻风、瘰疬瘿瘤、癌肿癥瘕等积累了大量经验,获得肯定疗效。

  3.除药物本身毒性的大小和剂量以外,中药毒性反应的产生还与药物贮存、加工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使用时间的长短以及病人的体质、年龄、证候性质、品种、误服伪品等都有密切关系。因此,使用有毒药物应从上述各个环节进行控制,避免中毒反应的发生。

  四、怎样对待古代文献中有关毒性的记载?

  1.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文献中有关药物毒性的记载大多是正确的,但由于历史条件和个人经验与认识的局限性,其中也有一些错误之处。如《本经》认为丹砂无毒,且列于上品药之首;《本草纲目》认为马钱子无毒等。

  2.我们应当借鉴古代用药经验,亦应借鉴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更应重视临床报道,以便更好地认识中药的毒性。

  3.对于药物中毒的诊断和解救,古代文献有不少记载,其中包含了不少宝贵经验。在当今条件下,应结合现代认识及诊断方法、解救措施,以取得更好的解救效果。


鲜花

握手

雷人

鸡蛋

路过

最新评论

★执业药师考试备考指南——执业药师相关论坛话题
执业药师相关论坛话题>>
★执业药师考试备考指南——执业药师相关更多新闻报道!(每5分钟更新1次)
执业药师相关最新新闻资讯
执业药师考试备考指南近期更新
     
Baidu
中华会计网校 新东方网络课堂 中华会计网校会计继续教育 新东方网校 环球网校 中公网校

小黑屋|手机版|关于我们|两全其美网校城 ( 京ICP备05068258-34 )

GMT+8, 2024-5-5 01: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