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全其美网校城

 找回密码
 注册

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重点内容全概括:第12章

2011-9-19 13:37| 发布者: sunli1991420| 查看: 128| 评论: 0

摘要: 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重点内容全概括:第12章  第十二章 政府预算和财政管理体制   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规定和制度保证的、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从技术性方面看,政府预算包含两层含义 ...
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重点内容全概括:第12章
 

 第十二章 政府预算和财政管理体制
  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规定和制度保证的、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从技术性方面看,政府预算包含两层含义:(1)从形式上看,政府预算是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的工作计划。(2)从内容上看,政府预算反映了可供政府集中支配的财政资金的数量的多少。政府预算是政府理财的主导环节和基本环节。从政治性方面看,政府预算是重大的政治行为。从本质上看,政府预算是国家和政府意志的体现,要经过国家权力机构的审查和批准才能生效,是重要的法律性文件。  政府预算的职能:1.反映政府部门活动或工作状况的功能、2.监督政府部门收支运作情况的功能、3.控制政府部门支出的功能。政府预算实质是对政府支出规模的一种法定授权。  政府预算原则:完整、统一、真实、公开、年度性(世界各国采用的预算年度有两种:历年制和跨年制。我国采用历年制。在预算年度内,预算工作的程序通常包括预算编制、审查批准、执行和决算评估等环节)。  政府预算的分类:1.按预算编制形式,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1)单式预算:政府财政收支计划汇集编入一个总预算之内,形成一个收支项目安排对照表。(2)复式预算:将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分别编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复式预算一般由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组成。经常预算主要以税收为收入来源,以行政事业项目为支出对象;资本预算主要以国债为收入来源,以经济建设项目为支出对象。2.按预算编制依据的内容和方法分类,分为增量(基数)预算和零基预算。增量预算也称为基数预算,是指预算年度的财政收支计划指标在以前预算年度的基础上,按新预算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后确定。增量预算保持了各项财政收支指标的连续性,是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零基预算是指新预算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不考虑以前年度的财政收支执行情况,只以新预算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财力可能为依据,重新评估各项收支的必要性及其所需金额的一种预算形势。3.按预算作用时间长短分类,分为年度预算和多年预算。年度预算是指预算有效期为一年的政府预算。多年预算也称中期预算,是指预算有效期为几年(多为三年至五年)的政府预算。中期预算一般不具有法律效力,也不需要经过国家权力机关的批准。4.按预算收支平衡状况分类,分为平衡预算和差额预算。平衡预算是指预算收入基本等于预算支出的预算。差额预算是指预算收入大于或小于预算支出的预算,包括盈余预算和赤字预算。5.按预算项目是否直接反映经济效益分类,分为投入预算、绩效预算和规划项目预算。6.按预算管理层级分类,分为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  我国政府预算级次与国家政权结构和行政区域密切相关,原则上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预算。与政权结构相适应,我国现行政府预算体系由中央、省、市、县、乡五级预算组成。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我国政府从1998年开始,进行了以实行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2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3是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基础。我国财政改革的目标是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进行以建立部门预算制度、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政府预算制度改革,是我国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关键性和基础性环节。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内容:政府预算制度改革是公共财政改革的核心内容。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公开透明、科学规范、廉洁高效、完整统一。1.建立科学规范的部门预算制度。部门预算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形式。实行部门预算制度,需要将部门的各种财政性资金、部门所属单位收支全部纳入一本预算中编制。2.推行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下,所有收入通过代理银行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对不同类型的支出,由财政部门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支付或者授权各部门支付到个人、用款单位或者商品供应商和劳务提供者。3.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运行机制是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以集中为主,分散为辅;公开招标与非公开招标相结合;委托采购与自行采购相结合。4.建立先进完备的预算技术保障体系。  财政管理体制:是国家管理和规范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的根本制度。财政管理体制作为划分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根本制度,其依据是政府职能界定和政府间事权划分。财政管理体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包括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体制等。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是指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中心环节。  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主要有: 1.财政分配和管理机构的设置。目前我国的财政管理机构分为中央、省、市、县、乡五级。2.财政管理权责的划分。3.财政收支的划分。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是财政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根据国际经验,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呈现出的基本特征是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的非对称性安排,即收入结构划分以中央政府为主,支出结构划分则以地方政府为主。4.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协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一项重要配套制度。最早提出转移支付概念的是著名经济学家庇古。建立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地方政府收支不平衡的问题,以及因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引起的全国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 1.统收统支型——高度集中的预算管理体制。2.收支挂钩型——把地方负责组织的财政收入与地方财政的总支出挂钩,按收支总额确定一个分成比例。3.收入分成型——中央对地方财政收入或者其超收部分另行确定分成比例,目的是鼓励地方超收。4.包干型(1980-1993年)。(1)“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1980-1984)-分灶吃饭体制(2)“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体制(1985-1987)(3)包干财政体制(1988-1993年):收入递增包干、总额分成、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定额上解、定额补助。5.分税制型(1994以后)。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及近年来的不断完善,标志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财政管理体制框架基本建立。1994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1)按照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自的事权,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2)依据财权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分为中央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和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分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分为地方税。① 中央固定收入:关税,海关代征的增值税和消费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铁道、各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等部门集中缴纳的收入(营业税、所得税、利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央企业上缴利润等收入。② 地方固定收入:营业税(不含属于中央营业税的部分)、地方企业所得税、地方企业上缴利润,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属于中央城市维护建设税的部分)、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③ 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印花税。增值税(不含进口环节由海关代征的部分):中央75%;地方25%;资源税:海洋石油资源税归中央,其余资源税归地方;证券交易印花税:各50%。(3)按统一比例确定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以1993年为基期年核定。1993年中央净上划收入全额返还地方。1994年以后,税收返还额在1993年基数上逐年递增,递增率按本地区增值税和消费税增长率的1:0.3系数确定。1994年后上划中央的收入如果达不到1993年基数,相应扣减税收返还额。(4)妥善处理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以及有关结算事项。(5)确立了新的预算编制和资金调度规则。近年来对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完善:在收入划分方面:(1)证券交易印花税:现在中央分享97%;地方分享3%。(2)金融保险业营业税税率:5%——8%——5%。(3)将新批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的部分收入上缴中央财政。(4)打破隶属关系,实施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除铁路运输、国家邮政、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以及海洋石油天然气企业外,其他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实施增量分成。现在分成比例:中央60%;地方:40%。(5)改革出口退税负担机制,建立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的出口退税机制。以2003年出口退税实退指标为基数,超基数部分现在中央、地方负担比例为92.5:7.5。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方面:(1)完善了财力性转移支付体系。资金接受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安排资金用途。目前,我国财力性转移支付体系主要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县乡财政奖补资金、年终结算财力补助等。(2)建立财政专项转移支付体系。专项转移支付是指上级政府按照特定目的将其财政收入转作下级财政收入来源的补助形式。  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1.科学界定政府职能,调整财政供给范围:(1)财政必须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提供充分的财力保障。(2)财政要不断增加对代表社会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社会公共性的开支。(3)财政要重视发挥收入再分配作用,保证地区间各项社会经济事业的均衡发展。(4)强化财政的宏观经济调控职能。(5)规范财政补贴范围。2.合理划分政府间事权,界定各级财政支出范围:根据市场基础原则、效率原则、分级管理原则等要求,中央政府的事权和财政支出范围,大致可分为三类:(1)体现国家整体利益的公共支出项目,由中央政府直接负责的社会事务,经费由中央财政安排,主要包括中央政府的各类行政机构和少数由中央政府负责的社会公共事业支出;(2)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的社会事务,经费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如一些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社会统计等公共福利事业;(3)中央负有间接责任,但应通过地方政府具体负责实施的社会事务,如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等。3.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鲜花

握手

雷人

鸡蛋

路过

最新评论

中级经济基础复习资料热门浏览
中级经济基础复习资料近期更新
经济师考试复习资料汇总
     
Baidu
中华会计网校 新东方网络课堂 中华会计网校会计继续教育 新东方网校 环球网校 中公网校

小黑屋|手机版|关于我们|两全其美网校城 ( 京ICP备05068258-34 )

GMT+8, 2024-5-27 20: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