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全其美网校城

 找回密码
 注册

历史学院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

2012-3-5 21:04| 发布者: as2113711| 查看: 211| 评论: 0

摘要: 历史学院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是历史学科的核心专业,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科长期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专业。  通过研究作为整体的历史过程及其形成的历史认识,阐释其变化发展和内在规律,探 ...

历史学院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是历史学科的核心专业,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科长期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专业。

  通过研究作为整体的历史过程及其形成的历史认识,阐释其变化发展和内在规律,探讨历史知识的性质以及历史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范畴、思维、程序、理论和方法;总结史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内涵、类型及其运用规则。以历史学研究的整体或具体问题为对象,进行理论和方法论等的创造性探索。通过研究中外史学理论和史学史,揭示中外史学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各自的特点、规律;阐述中外史学思潮、学派的特征、倾向及其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史学意识的起源、演变, 史官制度、修史机构、历史编纂、历史学家、史学思想等的发展及当前史学趋势。以原创性的学术成果赢得声誉,以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服务社会。

  本专业采用跨专业、跨系所、开放型、灵活性的人员结构模式,以学科群和研究团队为基础,运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多维视域和理论方法,设计和承担学术课题,开展联合攻关研究。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学术研究项目,与国内外学术界有着广泛、友好的接触和联系。

  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历史文化诠释理论研究;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研究方向;史学的发展与演变研究;西方史学流派与理论研究;中层理论研究;比较史学研究。

  研究内容:史学理论研究方向研究中国传统史学、西方史学所运用的范畴、思维、程序、理论和方法等,探讨史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内涵、类型及其运用规则。

  历史文化解释方向研究如何准确理解和解释历史文化现象和内奥,分析历史文化解释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历史文化解释的基本原理。

  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中国古代史学的发生、发展、演化轨迹,史学成果型式、特点、价值和影响,历史学家生平、思想和贡献等。

  中国现当代史学史研究中国现当代史学的发展、变化和走向,历史学家的成长、思想和成就,历史学成果的状况、价值和社会作用。

  方志学研究方志的产生和发展、性质和分类、方志的特征和功能、志书编纂理论、旧志整理和方志利用、方志批评和志书评论、方志和其他学科的关系等。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学风,系统、深入地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史学理论与方法,对中外各种主要史学理论、中外史学史具有较宽广、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够批判地继承中外史学遗产,正确评析当代史学思潮和史学流派,对本学科的现状和前沿动态有较深的认识,能够运用一门外语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和较高的写作能力,掌握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和工具,研究视域开阔,理论基础坚实的,具有创造性研究的能力。毕业生去向主要为政府、企业、教学、科研等部门中负责策划、咨询、管理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工作。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

  史学理论研究

  历史文化解释研究

  中国古代史学研究

  中国现当代史学研究

  西方史学史研究

  历史学研究方法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导师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下设历史系、清史研究所,现任院长为孙家洲教授。

  历史学院现有历史学本科专业,其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等8个二级学科均为硕士和博士学位点,并有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2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一级学科重点学科点,1个教育部文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学科重点研究基地。

  历史学院拥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着名专家学者,共有专任教师61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16人,讲师18人,学院现有学生367人,其中本科生142人,硕士生123人,博士生102人。

  历史学院重视与国际着名高校的合作交流,目前已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韩国、香港、台湾、澳门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学术团体及着名学者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牛润珍 ,历史学博士,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方志协会学术委员、《史学史研究》杂志编委、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典志组专家。曾到韩国汉城进行国际合作研究。研究领域:史学理论与史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清史、方志学、民国学术史。主持或参与国际合作、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出版专着4部、与人合着26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主要成果有《汉至唐初史官制度的演变》、《陈垣学术思想评传》、《河北省志?着述志》、《曹魏邺都城制建筑考》、《邺与中世纪东亚都城城制系统》、《北齐史馆考辨》、《陈垣对清史研究的贡献》、《再论方志属性与方志学学科建设》等。

  徐兆仁, 历史学博士,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思想文化、史学理论教学与研究。社会及学术团体兼职多种。对古文字学、易学、儒家伦理学、佛家禅学、道家内丹学、古典韬略学、历史解释学等作过专门研习,开设甲骨文研究、古文字学与古代典籍诠释、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史学理论、历史哲学研究等课程,撰有《道教与超越》、《三国韬略》、《大战略决定命运:清代兴盛衰亡历史解释》、《历史认识的十大特性》、《智慧的折光――论史学的核心价值》、《追寻历史原创精神》、《历史研究的永恒命题》等论着,主编丛书多部。提出史学研究由历史考证、历史编纂、历史解释三大专门领域构成,其终极指向在于获得历史真实、历史规律、历史智慧,历史解释学原理对未来史学研究具有重大价值,大战略是决定社会历史演化方向的制动力等学术观点。

历史学院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的延伸阅读——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复试建议

  人民大学的复试基本内容主要有:

  (1)外语和专业课笔试。考试时间为3小时,其中外语笔试时间为1小时,满分为50分;专业课笔试时间为2小时,满分为100分。
  外语笔试题型为:四篇传统的阅读理解,一篇7选5!难度低于考研英语。达到30分即可合格!专业课笔试题型和初试时相同包括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具体为:名词解释6个题目,每题5分;简答题3个题目,每题15分;论述题1个题目,25分;总分100分!达到60分即可合格!答题时间2小时。

  (2)外语听力和口语水平测试。满分为50分。考生以抽签方式确定口试题目,每名考生口试时间为10分钟左右。
  主要通过抽签确定题目,然后老师用英语直接和考生交流。外语听力和口语水平测试由人大的外国语学院老师单独组织考察。例如:你的名字;你的本科院校;你觉得你将会在以后的学习中碰到什么困难等等。

  (3)专业课与综合素质面试。由专业课与综合素质面试两部分组成,采用考生当场抽签、当场回答题签所列问题和复试小组教师现场提问、考生当场答问的形式。每名考生面试时间为30分钟左右。满分为150分。

  专业课面试采用抽签的形式,老师根据考生抽中的题号念出对应的题目,考生按照题目作答。面试的题目一般也比较基础,但是老师会在你回答的时候不断的提问你,将这个问题发散,抽到的题目如果不会可以抽第二次、第三次,只是要分别降10分、20分。综合素质面试问的问题各种各样,主要考察考生的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兴趣爱好和心理素质等等。比如你的毕业论文题目是什么;参加过哪些公益组织或者公益活动。

  针对这些复试要求,两全其美网校城为2012年的考生们提供以下复试建议:

  英语方面。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听力材料。建议大家可以选择托福的听力练习作为听力材料或听英语广播、看中央电视台的英语新闻等。其次要持之以恒。每天要保证1个小时以上的听力训练,每天坚持听英语广播、英语新闻,英语听力水平才能得到提高。最后要对法律英语有所准备,毕竟是法学专业的复试。

  专业课方面。人大的专业课无论从初试到复试都非常重视基础知识,专业课复试题量很大,所以一定要不断温习前面复习过的内容。

  综合素质面试部分。综合素质面试的主要目的是观察学生的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面试时考生与老师面对面,紧张是在所难免的。大家尽量放松,保持清醒的头脑,听清楚老师的提问,稍作思考,清晰地、有条理地作出回答。平时可以做这方面的练习。准备一些问题,把同学或家长当做考官,发现当中的问题及时调整。

  最后两全其美网校城提醒2012年的考生们要调整心态,准备复试礼仪。现在成绩还没有出来,有的学生认为自己考的不好,就没有准备复试,等成绩出来的时候发现复试名单中有自己的名字,此时再准备复试就晚了。无论觉得自己考的怎么样,都要对复试进行准备,不轻敌、不放弃。


鲜花

握手

雷人

鸡蛋

路过

最新评论

★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人民大学相关论坛话题
人民大学相关话题热门浏览
    人民大学相关话题网友热议
      人民大学相关话题近期更新
        人民大学相关话题网友推荐
          人民大学相关更多文章
                 
            Baidu
            中华会计网校 新东方网络课堂 中华会计网校会计继续教育 新东方网校 环球网校 中公网校

            小黑屋|手机版|关于我们|两全其美网校城 ( 京ICP备05068258-34 )

            GMT+8, 2024-5-15 06: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