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全其美网校城

 找回密码
 注册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整理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第三节

2015-3-25 18:12| 发布者: azhihong| 查看: 166| 评论: 0

摘要: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整理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第三节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   第3节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血的生 ...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整理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第三节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

  第3节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血的生成

  (一)化生之源

  1.水谷之精是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

  由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也是血液的主要构成成分。

  2.肾精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

  肾精充足,则可化为肝血以充实血液。

  此外,肾精化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相关脏腑功能

  1.脾胃

  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

  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健与否,饮食营养的充足与否,均直接影响着血液的化生。

  若脾胃功能虚弱或失调,造成长期饮食营养摄入不良,都可能导致血液化生之源匮乏,从而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

  临床上治疗血虚,首先要注意调理脾胃的运化功能,并注意饮食营养的合理调配。

  2.心肺

  心肺的生理功能在血液的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和津液,由脾向上升输于心肺,与肺吸入的清气相结合,贯注心脉,在心阳的作用下变化而成为红色的血液。

  临床上治疗血虚病证时,也常常注意调补心肺功能。

  3.肾

  肾藏精,精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肾精化生肾气,而肾气能推动、激发和调控各脏腑的生理活动,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以及促进心肺的气化功能,从而有助于血液的化生。

  如果肾精不足,或肾不藏精,往往会导致血液生成亏少。

  临床上治疗血虚病证,有时需采用补肾益精的方法。

  血的运行

  (二)相关脏腑功能

  1.心主血脉,心气的推动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

  2.肺朝百脉,主治节,能够助心行血。

  3.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能够推动和促进血行,是保证血行通畅的一个重要环节。肝又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可以根据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需要,在肝气疏泄功能的协调下,调节脉中循环血量,维持血液循环及流量的平衡,同时还可以防止出血。

  4.脾主统血,脾气健旺则能控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血逸脉外。

  总结: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降、肝气的疏泄是推动和促进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脾气的统摄和肝气的藏血是固摄控制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而心、肺、肝、脾等脏生理功能的相互协调与密切配合,共同保证了血液的正常运行。

  四、血的功能

  (一)濡养

  (二)化神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整理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第三节延伸阅读——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四部分: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想主要有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气一元论讨论的是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本原于气。气是运动不息,变化不止的,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物质世界的诸般变化均源于气的运动变化,即气化。

  气一元论渗透到中医学中以说明精气是生命的本源,也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气的运动必须协调、通畅才能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精气与神密切相关等等。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讨论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阴阳学说认为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 两方。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相互间有着交感、制约、互根、消长、转化等关系;五行学说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按其基本属性分为五类:即金、木、 水、火、土。五者之间存在着生克关系。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则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疾病的防治。

  (二)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

  主要有气血津液、脏象、经络、形体官窍等内容。

  气血津液主要阐述气血津液这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基本物质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脏象则以五脏为中心阐述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相关的形体、官窍、情志、液体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也包括五脏系统与自然界的关系。

  经络主要阐述经络的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十二正经概念、分布、走向与交接规律、循经路线、流注次序以及与脏腑的关系;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功能;别络、经别、经筋、皮部等内容。

  形体官窍主要讨论了皮、肉、筋、骨、脉;眼、鼻、耳、口、舌的功能及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三)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

  主要包括病因、发病以及病机内容。

  病因讨论了外感六淫和疠气;内伤七情太过;病理产物性病因如瘀血、水湿痰饮、结石;以及过劳、过逸、饮食失宜、外伤、用药不当等病邪的性质、致病特点等内容。

  发病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阴阳失去平衡协调。发病的两要素是正气和邪气。外界环境、体质和情志等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发病途径主要是外感和内伤。发病类型则包括新感即发、伏而后发、徐发、继发、复发等。

  病机是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主要有: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常和内生五邪等;还讨论了疾病的传变与转归。

  (四)中医养生和治病原则

  养生即保养生命,包括强身,防病,延寿三项内容。其实施主要在于适应自然规律、重视精神调摄、加强体能锻炼、谨和寒热五味、防止病邪侵害等方面,并介绍了中医养生常用的方法。

  治疗原则主要讨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如早治防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理脏腑以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内容。


鲜花

握手

雷人

鸡蛋

路过

最新评论

★中医考试备考指南——中医相关论坛话题
中医相关论坛话题>>
★中医考试备考指南——中医相关更多新闻报道!(每5分钟更新1次)
中医相关最新新闻资讯
Baidu
中华会计网校 新东方网络课堂 中华会计网校会计继续教育 新东方网校 环球网校 中公网校

小黑屋|手机版|关于我们|两全其美网校城 ( 京ICP备05068258-34 )

GMT+8, 2024-5-4 01: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