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全其美网校城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8|回复: 2

审计实务问题,何解?

[复制链接]
amanli 发表于 2015-3-18 16:5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O财务核查的时候写的总结,现在拿出来看发现还是存在那些问题,大家是否有同感呢?
1、总体审计思路
目前项目组常见的工作模式是,项目组人员临时组成,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不了解,参考上期工作底稿,机械填写数字,进行简单分析。
IPO审计应当执行审计准则的要求,以风险导向审计为理念,通过识别重大风险来指导审计工作,项目组应当选取不同层次的人员组成,首先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初步了解,以流程为核心,从企业的实际出发,通过检查企业账面验证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2、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
审计工作底稿不是简单的将企业数据填写到工作底稿,要进行合理的分析。既要定性又要定量,要有充足的数据支持。避免笼统片面的分析。审计底稿不能局限于审计模板,要形成完整的审计思路。
要有一个从账面到披露的调整过程。附注披露中,经常会将小类别归为大类别,或者进行重分类调整,一定要在底稿中形成归类或者分类依据。
对待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根据审计准则的要求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目的就是消除重大错报的怀疑。

3、审计工作底稿的整理
目前审计导向还是以报告为主,一旦现场审计完毕,人员立即转战其他项目组,只保留部分人员出具审计报告,导致后期审计底稿长期处于未整理状态,待上级检查时匆忙整理,底稿隐藏众多问题。
建议规范报告出具流程,合理安排报告及底稿整理时间,尤其是避免他人修改底稿的情况。

4、审计证据的获取
特别强调基础数据的获得。
审计证据获取后要进行加工核对,避免获取证据后,简单存放的情况。
例如,取得企业的12个月工资表,应当那个进行汇总分析,与账面进行核对。检查各月计提金额、分配金额是否正确。

获取资料不要点到为止,要结合企业的生产流程,深入挖掘。
例如:
要将企业的生产流程与获取的成本计算单结合,不能简单的获取生产入库单去验证成本计算单,而是要了解生产各个车间的基础资料,了解单据的流转与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传递过程,获取各个环节的资料验证成本计算单的真实性。

5、访谈的重要性
访谈分为外部访谈和内部访谈,对重要客户和供应商要走访,获取对方与公司的明细账进行核对。
重视内部访谈,访谈不应只局限与高管,而是应扩大访谈范围,与各个岗位的一线员工进行访谈,了解真实的生产经营状况。

6、审计抽样的选择
审计抽样时使用简单抽样,不能说明抽样理由,所以抽样也就无法覆盖总体,验证审计结论。
目前还没有审计抽样模板,所以要结合审计准则,界定样本总体,选择合适的抽样方法。

7、审计工作的安排
审计人员缺乏合理安排,建议做出工作计划,量化自己每日工作。
审计工作分为固定工作和变动工作。
固定工作是标准审计程序,而变动工作则是根据固定工作而延伸出来的。

8、审计人员的考核
缺乏对助理人员的考核,助理人员思考的积极性不高。
实物中,经常是助理人员了解问题后,不是去积极思考,查找解决方案,而是将问题直接汇报到项目经理,项目经理给予方案知道后,也不能有效执行。
建议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案,鼓励助理人员积极思考,定期进行考评,实现淘汰机制,优化晋级机制,是表现良好的人员可以获得更好的奖励。

9、审计流程的建议
在审计过程中,由于没有一个规范的标准,导致底稿复核缺乏考核标准。
不同项目经理按照不同标准要求,项目经理的风险意识不同,底稿的细致程度不同。
项目考核标准目前仍然是简单的时间考核,效率高但是质量不高的,不能有效防止风险。
这样就会出现一个恶性循环,项目风险意识越高,项目质量要求越严,项目组人员抵触情绪越高,项目奖金越低,从而导致逐渐放弃风险导向,转而追求利益导向。
建议对项目进行分类,一般IPO公司风险高,收费低,工作量大,最后收益还低,而传统的上市公司审计,风险较小,收费较高,工作量较小,收益较高,全部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分配。

 楼主| amanli 发表于 2015-3-19 10: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soso_e179:}顶顶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amanli 发表于 2015-3-25 15: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_10615784733045253186_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Baidu
中华会计网校 新东方网络课堂 中华会计网校会计继续教育 新东方网校 环球网校 中公网校

小黑屋|手机版|关于我们|两全其美网校城 ( 京ICP备05068258-34 )

GMT+8, 2024-4-30 11: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