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全其美网校城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24|回复: 6

两个“极端偶像”厮杀的背后

[复制链接]
gaogaotao925 发表于 2010-3-1 13:4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韩寒日渐成为公民社会的意见领袖时,郭敬明则顶着批判与压力,在商业化写作之路上默然前行,一再获得更大的商业成功。



韩寒日渐成为公民社会的意见领袖时,郭敬明则顶着批判与压力,在商业化写作之路上默然前行,一再获得更大的商业成功。摄影_邵欣
南都周刊记者 张守刚
“假如明天没有太阳,那么黑夜真的是会令我恐慌的。”9年前,在那篇赖以出头的新概念作文中,高中生郭敬明如是说。
几年之后,他似乎真的进入了“黑夜”。抄袭事件,对他自己,对80后文坛,对中国批评界的象征意义,多年之后将会被更深刻地认知。80后“三驾马车”就此分道扬镳,韩寒日渐成为公民社会的意见领袖,张悦然依然醉心于纯文学的写作,郭敬明则顶着批判与压力,在商业化写作之路上一去不归。
这个吊诡谜题再也难以回避:尽管恶名缠身,公共形象不佳,郭敬明为何仍旧拥有数量惊人的粉丝群,一再获得更大的商业成功,并登顶作家富豪榜首富?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理解这个时代?
在一篇名为《既生寒,便生明》文章中,评论者如此评价他:“小四一定会成功,皆因他狠、他忍,该狂时狂,该贱时贱,该低头时低头,该出手时一点也不含糊。这个世界,从来不属于天才,只属于人精。”
韩寒每一次挖苦嘲讽郭敬明,都会引起轩然大波,南都周刊去年曾刊发引起广泛影响的封面报道《公民韩寒》,他称与郭“男女有别”。但当媒体跑去问郭的回应,得到的回答只是:我不评价别人。
作为他的死敌,韩寒逐渐感到了对手的强大。
在“男女有别”这种被娱乐化的嘲讽背后,清晰可见两种价值观的厮杀。韩寒的嬉笑怒骂解剖了充满荒诞的社会现实,他高扬理性与常识,笔锋凌厉不乏尖刻;郭敬明则承认现实,他极致演绎了这个社会的商业逻辑,自己甘心充当一个受益的消费符号。
从话语权上看,郭氏的粉丝群仍是着迷于仰望45度角的少男少女,他们疯狂迷恋自己的小四,却发声喑哑;韩寒的拥趸则不限于青少年,他清醒而张扬的公民意识,赢得了愈来愈多公共知识分子的声援。
价值观有对峙,话语权有强弱。尽管如此,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认为韩郭两人其实谁也“灭不了谁”。相反,有韩寒也有郭敬明,这样的生态才是健康的,“当前的中国社会开始能包容不同的人”。
未来会怎样?不妨看这样一个有意味的细节——
韩寒的出版人兼好友路金波有过让两人和解的尝试,他跟韩寒说:“你别骂他了,都不容易。下一代人的两个极端的偶像,英雄应该惺惺相惜才对。”
韩寒与郭敬明握手言和?这是个过于颠覆想象力的场景。
但路金波认为这一天会来到的:“我看他们会,等到他们三十几岁的时候。现在他们太年轻了,而且都那么少年得志。”
 楼主| gaogaotao925 发表于 2010-3-1 13: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出版天王郭敬明的人生吊诡

未来十年,郭敬明也许将继续占据作家富豪榜的首位;同样,他那坏了的声誉也会继续在泥淖中跋涉—这也许就是难解的“郭氏吊诡”。



郭敬明在博客上大秀上海汤臣一品的豪宅。



爱炫富的郭敬明采访“鬼才画家”黄永玉后,在博客上大发感慨受教颇多。



《小时代2.0虚铜时代》上市7天,120万首印全部卖完。而《最小说》则是郭敬明称雄文学富豪榜的主要经济收入,即使发行一本只提1块钱版税,每年也是近千万的收入。在2009年度中国作家富豪榜上,曾两度夺魁的郭敬明以1700万屈居第二。

南都周刊记者 张守刚 实习生 谢舒舒

这是我第三次见郭敬明,比约定的时间晚了一个小时。他很诚恳地表示道歉,并解释说,北京的干燥天气又让他流了大量鼻血,弄了好一阵才止住。

这个道歉,跟5年前第一次遇到他时一样,彬彬有礼。

面前的他,上身着一件暗格的深色衬衫,外加牛仔裤与休闲鞋,当然,还有招牌式的暗黄色头发。和几年前相比,他依然显得过于瘦弱,但眼睛依旧黑亮,多了几分锐利和干练。

在成人世界,“郭敬明”仿佛已成“被鄙夷”的代名词。但需要无奈正视的是:未来十年,这个饱受争议的年轻人也许将继续占据作家富豪榜的首位;同样,未来十年,他那坏了的声誉也会继续在泥淖中跋涉—这也许就是难解的“郭氏吊诡”。

一个争议缠身的人,一个在成人世界被唾弃的作家,为什么能获得越来越大的商业成功?

难解的“郭氏吊诡”

不出预料,《小时代2.0:虚铜时代》再次占据了图书排行榜的首位。郭敬明不掩饰自己的得意:“作为一年的开端,这是多么吉祥啊!”那一刻,瘦弱的他仿佛端坐于青春文学王国的宝座之上:“我要用《小时代2.0》和《爵迹》以及《小时代3.0》称霸2010……”

几年来,他已经习惯用这种商业胜利,来获得内心的满足与虚荣。

《小时代2.0》推出还不到一个月,该书出版人黎波发现它比《小时代1.0》要卖得好。首印120万册,第一周加印后已经过了150万。这在目前中国的出版业无疑是“超级畅销”的数字,也是郭敬明个人号召力的展现。

同样在去年,郭敬明获得了进一步膨胀的市场信心。7月,他与旗下的几位青春文学作家在北京签售,从下午5点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2点,签售图书超过1.5万册。这是个令人惊愕的新记录,它打败了于丹,也打败了《哈利波特6》。

至少有一点,郭敬明已经深谙图书的营销之道。比如这本《小时代2.0》,从《最小说》的不断预告与刺激,到限量版概念的炒作,再到上市时间的一再推迟,种种策略吊足了“四迷”们(郭的网名是“第四维”,他也常被人称作“小四”)的胃口。

这是他上任“副处级”领导后的第一个年头。2009年1月4日,他被任命为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分公司的副总编,主要负责青春文学、时尚漫画、以及《最小说》杂志这三块工作。他不需要坐班,但要出席社里的重要会议,还要负责青春类稿件的“二审”。

这是郭敬明最擅长的领域。长江文艺社副社长黎波说,请郭敬明出任副总编,是因为上一代出版人在青春写作领域失去了明确的市场判断能力。“他的书为什么能卖?哪儿好了?这个必须得由他们这代人来评判。”

一年过去了,黎波对他的评价是“进步非常快”。

这个靠码字为生的年轻人,在2008年的作家富豪榜中他排在首位,2009年,因为《小时代2.0》的上市一再推迟,他以1700万元的收入屈居榜单的第二,但仍比2008年多出400万元。他正在创造一个奇迹:成名以来,他每一本书的销量都在排行榜名列第一。

出版人路金波曾给郭敬明算过一笔收入账。“出品《最小说》是他称雄文学富豪榜主要经济来源,即使《最小说》发行一本他只提1块钱版税,每年也是近千万的收入,再加上每年出一本自己的作品,比如‘小时代系列’带来大约400万收入,所以每年固定1000多万的进账肯定少不了。”

“这样下去,今后出版界10年的首富都会是他。”路金波这样预测。

商人郭敬明当然不会满足,他从来不掩饰自己对金钱的追逐,他甚至对南都周刊记者坦言,自己的这种追逐是“无止境的”。

即使如此,在人们谈到“郭敬明”这三个字时总是要小心翼翼,它不是一个让成人世界喜欢的名字。

当《小时代2.0》再次获巨大商业成功的那几天,他写博客吐露了自己难以消解的不满心结:有些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和目的的人,一直在“妖魔化”、“丑恶化”自己,是他们塑造了一个讨人厌的“郭敬明”,并且对之百般攻击。

有人故意“妖魔化”?不管事实如何,商业上的傲人业绩与极端糟糕的公共形象,确实已成为他挥之不去的吊诡谜题。

《最小说》最赚钱

读初中二年级时,郭敬明在一本名为《人生十六七》的刊物上发表了处女诗作《孤独》,结句富有青春的迷惘意味:“我们不知道要去哪里”。当然,那时候做商人还没成为这个初中生的理想。

让郭敬明一炮走红的是2003年推出的《幻城》,它被学院派赞美为“是一种高贵、郑重的腔调,绝无半点油腔滑调。”《幻城》当年累计销售84万册,当时大一学生郭敬明收到了一笔巨额稿费,他将大部分存入银行—那时候,他还没学会“炫富”。

他再次验证了“出名要趁早”的名言。借助《萌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的机会,他成为春风文艺出版社的签约作者。2006年8月,郭敬明结束与春风社的合作,转而跟黎波所属的长江文艺出版社合资成立柯艾文化公司,郭出任董事长。他的身份,终于从作家转型为商人。

两个月后,双方合作策划的青春杂志《最小说》问世。连同2009年推出的增刊《最漫画》、《最映刻》、《I WANT》等,均以12.8元的低价零售,主攻校园市场。目前,他一手打造的《最小说》杂志,单期发行量达到50万,并被看作形成了“一个能持续赚进钞票且貌似可不断外延的商业模式”。

仅在去年,柯艾这个只有十几个年轻人的小公司,就创造了2亿元的码洋。如果按照出版业15%-25%的利润率计算,公司至少有3000万入账。在公布的作家排行榜上,郭敬明进账1700万元,其中只有20%是他的个人版税,更多的则来自柯艾的利润分成。

郭敬明不会就此满足。

他最近的野心,是让《最小说》从目前60%-70%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到80%-90%,彻底垄断青春期刊市场。更长远的,他会成立一个跨行业的集团公司,这个公司不仅有图书内容,还将建立庞大的行销渠道。无疑,这将是个出版业的“航母”级。

“他在出版业里面绝对是顶级的人才。”与韩寒一贯对郭敬明的嘲讽挖苦不同,韩寒的作品出版人路金波对郭敬明评价甚高,甚至惺惺相惜。路认为,正是完全由郭敬明的主导并且完全因为他的智慧,《最小说》才获得了成功,而出版社只是帮他做了些运营工作。

在路金波看来,《最小说》扮演了一种“拯救”阅读的角色。“下一代人的阅读习惯是非常危险的,被网络游戏、数字产品吸引去了,越来越远离图书。”但《最小说》延缓了这个阅读衰弱的趋势,“这是对整个行业极大的贡献”。

这个曾经喜欢收藏玻璃杯子和白衬衣的男孩,现在更喜欢阅读财经类杂志,而非文学作品。他想模仿好莱坞编剧协会与制片商的模式,以柯艾作为平台建立一个“多功能”的文化团队,还想以柯艾为名开全国连锁店,在其中“贩卖一种生活方式”。

他的另一个着眼点,是成功打造并继续推进了“偶像经济”。确立自己在青春文学中的霸主地位后,他作品中的玄幻色彩逐渐变淡,取而代之的是现实大都市中的时尚与奢侈趣味。

他在《最小说》上大“晒”自己的名牌小物件,爱马仕的笔记本、LV的手提包、Prada的小熊钥匙扣等,批注中还称“四爷我的钱包大概有十几个……” 《小时代》推出后,“你从《小时代》里学到了多少名牌?”迅速成为热门话题。

他在电视节目中介绍自己“洗脸要分十步”,他在博客上屡次发布自己的半裸照,他被盛传曾做过整容手术……他似乎乐于提供争议性的饭后谈资与新闻素材,同时也完成了典型的郭氏偶像塑造。

“郭敬明是为消费文化符号的‘郭敬明’活着的,他活着就是为了被粉丝消费。”清华大学教授肖鹰不客气地说。他认为,郭敬明的精明之处就在于,他非常清楚并且极大限度地扩张了自己的消费符号价值,他每天的日常生活就是维护和扩张这个价值。

商业上,他已远远走在了同龄人的前面。他不屑地说:“我不跟我的同龄人竞争。”

“四迷”们的战争

《萌芽》杂志主编赵长天用“聪明”来形容郭敬明。他早看出了郭强于同龄人的商业意识,但他依旧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年轻人喜欢他?”

2001年1月,高中生郭敬明没有父母陪同,独身从四川飞赴上海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以那篇《假如明天没有太阳》获得一等奖。文章里充满了对安妮宝贝、杜拉斯等作家的模仿,他在文中说:“我问他我前世是什么,他告诉我:漂泊的浮萍没有根,无家的流水不会疼,孤独的第四维没灵魂。”

“第四维”是他的网名,他的粉丝们自称“四迷”,称他为小四或者四爷。这个群体,张悦然曾以讽刺口吻描述为“郭敬明教”,其基本特征与历史上的各类巫蛊式宗教几无二致—迷狂、排它、拒绝理性、蔑视俗世法则。

贝斯就是一个典型的“四迷”,或者张悦然所指的“教徒”。她是个1995年出生的深圳女孩,正上初三,她最喜欢的是《幻城》、《小时代1.0》。她如此描述自己成为粉丝的过程:“去书店,买下了他写的所有书,天知道我是怎么搬回来的。再用两到三天的时间看完,那时侯真的是没睡觉,我这人看书有个毛病,就是爱走马观花。可是对于小四的书,我是一个字一个字认真地看完,然后每本书会重复看十几遍,真的没有一点的夸张。”

学者张鸣解释说,这是中国学生在当前教育体制下的无奈选择。“碰上郭敬明这样的作品,完全跟课堂上一本正经的讲授相反,不崇高,不正经,无意义,还有点新奇,纤巧,怎么能不喜欢呢?”

偶像受到攻击的时候,贝斯最难过。“每次韩寒在博客辱骂小四的时候,真的很气愤呢,恨不得拿个花瓶砸死他。”

不过,目前对贝斯这样的“四迷”来说,最头疼的是面临越来越强大的“反四”群体。这个群体中,最有破坏力的是那些从“四迷”阵营中反戈一击的人。

一篇名为《可是,郭敬明,真的变了》的“反四”帖子,在网上引发了一场空前激烈的口水仗。作者曾是位铁杆“四迷”,但面对“变了”的郭敬明,他倒戈一击。

他宣称开始反对郭敬明日益赤裸裸的商业操作,也接受不了郭氏作品里的拜物主义倾向和暴发户式的洋洋得意,郭敬明博客上的个人形象也令他厌恶。“我恶心你150的身材,拍照只能用仰拍,然后再把自己液化PS得完美无敌,你喝着那么多精华营养液你恨不得每天泡在玻尿酸里,却还是要化十层的妆,留着长刘海自称永远18岁的青春无敌美少年。”

如此“恶毒”的倒戈,让铁杆四迷们义愤填膺。贝斯看到这个帖子之后,愤怒地回帖:“人家有钱去买名牌这都有错吗?如果你有500万,你会不买宝马而去买QQ吗?”

“我是被他们惹火了。”在贝斯眼里,不是自己热爱的小四变了,而是一些外在因素影响了他们。“现在80后为什么不再看小四了?因为他们都忙着赚钱去了。”

在这种口水战的背后,呈现的则是“四迷”从80后群体向90后群体的悄然转移。一直关注这个领域图书市场的路金波说,《小时代2.0》从整体上并没有超过早期作品的销量,“但却是接上班了,90后接了以前的80后粉丝的班。”路金波说。

按照这个逻辑,郭敬明并不怕自己的粉丝老去。

成人世界中“完败”

无法避开韩寒。这个逐渐在成人社会获得强势话语权的年轻人,已经成了郭敬明无法逃避的嘲讽者与调侃者。

从粉丝群体看,郭敬明的粉丝年龄非常小,分布于二线城市多,这似乎逐渐成了一种共识。就像韩寒讽刺性地说:“他把上海梦带到了各个城乡接合部,可能,他们觉得很洋气。”而韩寒的拥趸,早已经突破80后或者90后的限制,进入了成年人的话语世界。

正是这种不同粉丝群的分布,导致了韩寒与郭敬明极为悬殊的话语权力对比。

“话语权是被三十几岁或者五六十岁的人控制着。就是由你我,我们这些文化人、编辑等人控制的,这些人是喜欢讨论公共事务的,所以都变成韩寒的拥趸,而不是郭敬明的。”路金波说。

在路看来,这方面,郭敬明根本无法与韩寒抗衡。“郭敬明的粉丝是没有话语权的,他的书一下子可以卖一百多万本,但没人敢出来说郭敬明的好话,就像没人敢在网上说韩寒的坏话一样。你如果真的去一个二线城市,遇到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她是不知道韩寒的,她只认郭敬明。但这种粉丝没有话语权。”

所以,尽管郭敬明得到了渴望的金钱与成功,但当他走出那个封闭的青春文学王国,他发现自己不仅不是国王,而是一个被唾弃和鄙视的窃文者。

他拒绝接受两大“罪状”:一个是当时抄袭且拒绝道歉,这被视为文坛上的微型“奥斯维辛事件”,很多人由此判定“无赖”的郭敬明已彻底丧失了从文资格。另一个引人反感的,是他自我炫耀的公众形象,那些弥漫着暧昧与自赏的浴室半裸照,以及那种对金钱与奢侈品赤裸裸的追求与展露。

有一次,路金波忍不住对郭敬明说:“你被妖魔化也是活该。”

而面对这些争议和丑闻,这个倔强的年轻人似乎并不懂得如何去公关。他唯一的反应似乎只是咬紧嘴唇,保持沉默。

他几乎完全不参与公众事务。当四川家乡遭遇地震的时候,他虽然也表示很心痛,但他卖一本杂志捐五角钱的“慈善”之举,却难以得到人们的理解。反过来,他热衷于赚自己的钱以及展晒自己的习惯,终于被塑造成了一个路金波所说的“东方不败”或“魔教教主”的角色。

李宇春的例子,似乎也说明了郭在形象塑造上的彻底失败。

同样出身内地的小地方,借一个优质平台以卓尔不群的形象迅速走红,同时面临各种争议,不被成人世界接受——李宇春的走红,其实跟郭敬明有些类似。“但李宇春一方面沉默,另一方面又参与公益事业,逐渐,骂李宇春的人不那么多了。即便说‘信春哥得永生’,也不是那么恶意,只是一个玩笑。”路金波打了一个有趣的比方。

他认为郭敬明的历史价值和地位,可以与余秋雨相提并论。这两个都是 “被低估的”人物。“余秋雨的文字也很好,而且在九十年代散文成为一个流行文体,完全是余秋雨一人之功劳。我觉得郭敬明很像十几年前的那个余秋雨。”

而郭敬明的“被妖魔化”,也与余秋雨极为相似。他们都不够练达,不懂人情世故,不懂得合群,“名啊利啊都是自己赚,不知道分享。所以就遭大家的讨厌。”

但郭敬明不这么看。他将原因归之到社会,他抱怨说,这个社会之所以残酷,是因为它没有准备“谅解”,而只准备了“惩罚”给每个人。

被谅解时刻来临?

尽管如此,郭敬明的被谅解时刻似乎逐渐来临。

在老作家王蒙等人的运作下,他加入中国作协;两个月前,莫言推出新书《蛙》,也请他一起“站台”宣传。而北大教授陈晓明在《中国当代文学主潮》中评价说,他“无疑是他们这代人内心经验深刻的体验者和表达者”。

“他真的就是一部励志剧。”路金波称自己愿意力挺郭敬明。“在这么多人的咒骂声里面,他还能这么努力,还能挺住,又不还骂,倒是一个小小的男子汉。”

这是来自宽容的力量,还是商业逻辑的力量?

但争议不会因此消失。清华大学教授肖鹰说,自己是“完全否定”郭敬明的,因为他不会尊重一个将自己的生活完全变成消费符号的人。“无论他在商业上取得多大成功,也完全不可能赢得我的尊敬。”

无可否认,郭敬明依然渴望成人世界的认同。“我唯一的遗憾是觉得这需要一个太漫长的时间去改变别人的想法,但是我觉得没关系,我可以去坚持。”

他在成人世界四面楚歌,他总是低声说:时间会证明一切。时间,真的会站在他的那边吗?
 楼主| gaogaotao925 发表于 2010-3-1 13: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郭敬明:我是一个很平凡很庸俗的人

郭敬明:物竞天择,人都有本性,人都会想要拼命的去证明自己的DNA是最优秀的遗传基因。既然已经是这个样子了,我个人改变不了整个世界的格局,那在这个格局里面,我就要去做最好。



在郭敬明眼里,不喜欢他的人,愤世嫉俗的人最多。

南都周刊记者 张守刚 实习生 谢舒舒 摄影 邵欣

希望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

南都周刊:现在自己相对满意的作品是哪一部?

郭敬明:可能就是《小时代》吧。它更贴近我现在的心理和价值观。

南都周刊:这个年纪,你的价值观已经成型或者成熟了吗?

郭敬明:没有,肯定也会改变。我觉得自己看上去还是越来越好的一个状态,往上升的往上走的一个状态。

南都周刊:那你知道未来要做什么了?

郭敬明:我从小性格比较争强好胜,我希望我的人生是很成功的。对我而言,首先一定有事业上的追求,希望我的事业越做越大,甚至可以成为某一个产业领域的一个很值得别人记住的一个,比如说我公司,我的团队等等,成为一个别人可以记住的东西。

我希望不单单只是一个作家,因为我觉得作家它并不能算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职业或者事业,它就是你个人的一种东西。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将来可以获得更大的的成功,这些成功也包括别人追求的金钱、地位等等。

南都周刊:就是说你对这些社会主流的东西比较认同。

郭敬明:至少我是个非常非常主流的人。

南都周刊:你说过“不想做一个模范生”,让人感觉很叛逆,不认同所谓的主流价值。

郭敬明:没有,相反是我非常认同主流价值。但是,我不希望成为作家里面的范本,因为我不仅仅是一个作家。作家最模范的范本是什么?比如鲁迅大师,抨击这个社会,挽救唤醒民众,他身上有深刻的责任历史感,同时大家也觉得他两袖清风生活平淡,思想境界非常超脱,这就是作家里面的典范。

但我没办法做成这样的模范生,可能我性格里有很庸俗的地方,我有我的弱点。我对物质有很多的追求,我希望我的生活过得很好,希望我的父母生活很好,我要赚很多钱。这方面我是一个很平凡很庸俗的人。

南都周刊:听起来像一个男人的奋斗史。

郭敬明:有一点吧。

成就感激励着我往前走

南都周刊:作为商人,你现在看起来还是比较成功。

郭敬明:目前还行,但还在起步阶段。你的成就感会一直激励着你往前走,这种满足远远超过了你所承受的那些压力,或者你的不开心,这个是很重要的。

南都周刊:成人世界对你并不是全部接纳,可能会一直以质疑甚至鄙夷的眼光看你,而你作为一个商人将来如何还是个未知数。

郭敬明:我倒真的不太在乎别人怎么看我,好多年前,我就接受这样了。在我的成长过程里,非议一直都是伴随着我的,它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从出道的第一天开始它就没有停止过。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也可能天生就是惹麻烦的一个吧。

以前面对一些新闻,我会急着去解释。但经过那两三年之后,你会看到这一切其实没那么重要——对喜欢你的人来说,那绝对是不重要的事情,他们会继续支持你;对不喜欢你的人来说,也无所谓,因为哪怕你没有那些新闻,他们还是不喜欢你。

你如果真的了不起,别人记住的会是你留下来的作品。这个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东西,比如说我开创了一个时代,或者我制造了一个产业,或者我在图书市场贡献了多少,我创造了多么大规模的码洋,那我对整个文化市场我做了多少贡献。这些可能是大家五十年一百年之后再去回顾的事情。

批评是你们的自由

南都周刊:那时候不喜欢你的人会变吗?

郭敬明:别人的看法我觉得都会变。他们心里不喜欢我,但是他们有时候也不得不承认,他确实是一个很努力的人,他可能不认同我的价值观也不认同我的才华,但他还是会说郭敬明真的很敬业,业内跟我接触过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很敬业很靠谱的人。

对我而言,我不会站出来跟你说你必须喜欢我,我只需要去不断去努力去做出我的成绩来。一直以来大家都会对我有各种否定,比如说我没有才华,或者有抄袭的事件,或者有什么类似偶像化明星,然后这种各种的定义,但是我觉得没有一个人是可以靠这些一直走下去的。如果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这样的话,其实可能出版界也就不会只有一个郭敬明了,娱乐圈长得比我好看的男生或者具备偶像外表的男生不多的是。

这本你不认可我再写一本,我五年、十年地写。最后你再来回过头来评判我的努力,如果还是不认可,那也无所谓,至少我努力过了。我唯一的遗憾是觉得这需要一个太漫长的时间去改变别人的想法,但没关系,我可以去坚持。

南都周刊:还是希望能得到更多认同?

郭敬明:你一定希望别人是喜欢你的,而不是讨厌你的,但这个又是你做不到的,因为不可能所有人喜欢你。所以,我不会再去争或者再去为自己申明什么。

南都周刊:你有信心让喜欢你的人越来越多吗?

郭敬明:没想过这个问题。

南都周刊:所以你一般遇到人批评或攻击的时候,一般都以沉默来应对?

郭敬明:恩,不想回应。这其实是一种自信和有底气的证明。

南都周刊:但当别人比较尖刻或者“恶语相向”的时候,你会不会冲动?比如韩寒说与你“男女有别”,石康说你看起来像一个“发廊小弟”。

郭敬明:不会。我会心里会看不起,你可以用你的理性或者你的逻辑来批判我,或者你可以告诉我,我是一个多么糟糕的人,但如果你恶语相向的话,除了暴露你没有涵养和没有文化教育程度之外,说明不了任何事情。又何必去跟一个连基本修养都没有的人计较呢?我不会拉低自己的身份去跟你就像泼妇骂街一样的在那骂,那就没有意思了。

南都周刊:这算是你的一种回应吗?

郭敬明:我从来不会回应别人对我说的话,我觉得说是你的自由,但是听不听是我的自由。

南都周刊:你的博客里说,想做“一个善良的人”。

郭敬明:每个人其实内心本身就是恶的,但我们成为万物的生灵是我们在不断地把自己完善的过程。做一个善良的人是我的一个目标,或者说做一个至少不去伤害别人的人。

改变不了世界那就要去做最好的

南都周刊:在《小时代2.0》里面提到了一些观念,比如责任感,比如自由竞争,这是你想传达的东西吗?

郭敬明:对。但是我是用一种很残酷的方式去呈现一种竞争状态。我的很多读者都是学生,我希望告诉他们不要老是抱怨这个社会有多不公平,或者公司对我有多坏。它就是这样的一个系统,你要么认可它你要么就完全不认可它。你既然选择了进入社会去工作,要买房想买车,那就应该去付出,我希望告诉他们这样一个看上去挺残酷,但是一个很公平的交换道理。

南都周刊:你这个价值观有个前提,就是承认现实。

郭敬明:恩,我是个很入世很入世的人。

南都周刊:所以你不会觉得这个不公平,那个不公平,你不会愤慨,不会发怒,没有这类的情感。

郭敬明:我不会。就像我经常看见网上一些骂我的人,说他凭什么赚那么多钱!其实我就想告诉他们,我之所以赚那么多钱,就是我没有把时间花在你们这样骂人上面。

南都周刊:出道已经十年了,发现自己变了吗?

郭敬明:恩,我比自己想象中要坚强。我很少会跟同辈人竞争什么,因为我觉得他们要的不是我想要的,或者说他们要的是我曾经想要的,而我希望要更好的。

南都周刊:这看起来就是一个积极进取的青年形象。

郭敬明:可以这样理解。

南都周刊:还有什么特别觉得自己特别缺,想要的东西吗?

郭敬明:太多了,说不过来。

南都周刊:你对赚钱上面有数字目标吗?或者说永无止境?

郭敬明:永无止境吧。这个世界上总有你永远都买不起的东西,你无论到了哪个境界,都会有更高的东西来挑战你的这个极限。

南都周刊:你觉得这些不喜欢你的这些人,他们有共同的特点吗?

郭敬明:愤世嫉俗的人最多吧。也就是游离在这个社会主流价值之外的人,这群人最多。因为我得到了很多他们得不到的东西,而且是在年纪非常轻的时候。

南都周刊:就是所谓的羡慕、嫉妒、恨,这种情绪?

郭敬明:肯定有这样的情绪,你说他们完全没有,那不可能。

南都周刊:这是你比较喜欢的一个社会吗?

郭敬明:物竞天择,人都有本性,人都会想要拼命的去证明自己的DNA是最优秀的遗传基因。既然已经是这个样子了,我个人改变不了整个世界的格局,那在这个格局里面,我就要去做最好。
 楼主| gaogaotao925 发表于 2010-3-1 13: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颐武:郭敬明将成为鸟巢一代的重要精神象征

郭敬明将成为80后一代,或者说鸟巢一代的重要精神象征。这个“精神象征”是中性的。仅仅由于他的影响力,也具有相当的象征的意义了。

南都周刊记者 张守刚 采访、整理  (张颐武,北京大学教授)

一个作家是否要恪守道德?当然应该,但要考量两方面:如果有道德的瑕疵,当然需要批评,违反法律,那该负法律责任的要负责;如果改正了,以后也可以成为好作家。事情过去很久,不能因为一个事情,就把人一棒子打死。

年轻人出来不容易,要严格要求,但也不要过度严格。他有着企业家的专注、执着、抓住重点,他作为作家的温情风格也具有很大影响力。在企业家里,他不一定最好,在作家里,也不一定最强,但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有了巨大的能量。

他的写作跟年轻人的趣味保持着高度的相关性,把大批读者聚合在周围,有独特的影响力。通过柯艾公司,他已经带出来一大批年轻作家,是当代青春文学的主要部分。

有话题说,《最小说》的销量超过了《收获》,甚至以此说郭敬明超过了巴金。这两人是平行线,是没有交会的,是完全不同的写作,托尔斯泰和罗琳怎么比?不具有可比性。过去鸳鸯蝴蝶派的销量也很大,也不能说鲁迅就不存在了。反过来也一样,鲁迅还给自己的母亲买张恨水的小说看。

莫言说,大众小众都是众,大众小众都需要尊重。他们各有各的市场,各有各的选择。如果喜欢韩寒的人,说郭敬明不该存在,这不对,反过来,如果喜欢郭敬明的人,要韩寒不存在,也不对。他们都存在才呈现了文学的多样性。再说了,你说韩寒就能把郭敬明消灭掉?这不可能。同样,郭敬明也消灭不了韩寒。

为什么郭敬明能和他的读者之间,有这样密切的联系?这是严肃的挑战。我们要解释这个问题,而不是首先说,他是个坏蛋。如果你一看这个小孩就不顺眼,这怎么判断?

我并不是喜欢他,但你要有说法,要有解释。我觉得,有两点认识最重要:一个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急剧变化的过程中,青春期读者在郭敬明的作品中找到了认同感。第二个,他想象的空间跟这部分读者的想象有了很高程度的重合。他们的焦虑得到了化解,他们的想象得到了展开,这是郭敬明工作中的意义。

郭敬明出道也10年了,不少媒体和学者批评了10年,他不但没有在文坛消失,而且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这个不奇怪,是我们的理解出了问题。不是时代出了问题。

我觉得,郭敬明将成为80后一代,或者说鸟巢一代的重要精神象征。一提到“精神象征”,大家就觉得是有肯定的意思,其实,这个“精神象征”是中性的。仅仅由于他的影响力,也具有相当的象征的意义了。
 楼主| gaogaotao925 发表于 2010-3-1 13:50:28 | 显示全部楼层
肖鹰:郭敬明活着就是为了被粉丝消费

郭敬明并不代表“80后”或“90后”,他所做的是把自我作为“异性化青春”的消费文化奢侈品,在最大限度并且持久地向青少年“消费阅读市场”倾销。

南都周刊记者 张守刚 采访、整理  (肖鹰,清华大学教授)

从文化批评家的立场,我是根本否定郭敬明的。我否定他,不是因为他的那个难以令人认可的“异性”扮相的作派,因为扮相和做派是个人的事。我否定郭敬明,主要是对他的这种抄袭而拒不道歉的行为。

一个文明的人,必须尊重法律,他拒绝道歉是对法律的藐视。作家是以自己的原创进行文学写作的人,抄袭就践踏了作家的核心价值观。我坚持否定郭敬明是一个作家,不仅因为他的写作只是商业写手的写作,而且也因为他根本没有作家的文学价值观。无论他在商业上取得多大成功,也完全不可能赢得我的尊敬。

郭敬明的写作缺乏灵魂。在郭敬明的书中,包括他最新号称一星期发行120万册的《小时代2.0》中,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种粗劣的消费文化演义,当下“波波族”似是而非的无聊呓语和行尸走肉般的消费炫耀。就写作特点而言,我认为他的写作最基本的特点是“仿日本漫画(动漫)”,就是日本漫画(动漫)文字化,或“看图说话”。这是看日本动漫长大的“青春写手”的典型“80后商业写作”,它极度展示的是一种消费炫耀,奢靡而浮华,拟图像化,但没有质感,不能回味——也不堪回味。它跟文学本身没有关系,因为真正属于文学的东西,它一定要展示作家的心灵,一定要有可以体味的内涵。郭的书中,没有文学的基本品质。

中国的学术界一直谈的一个问题,就是文学是否终结了。文学终结的概念实际上就和消费化的写作有一种实质性的关联,他其实就代表了一种消费化的写作。

“郭敬明”是一个把商业写作和消费生活一体化、被娱乐市场成功打造的超级文化消费品,或者说在当前具有巨大商业价值的消费文化符号。他的过人精明之处就在于,非常清楚并且极大限度地扩张了自己作为一个“80后青春文学写手”的消费符号价值。他每天的日常生活就是维护和扩张这个价值。他是为消费文化符号“郭敬明”活着的,他活着就是为了被粉丝消费。这是郭敬明与真正的作家的根本区别。作家生活的价值是通过写作创作文学作品,他把“写作”变成消费品“郭敬明”的一个符号元素,正因为这样,他的文字产品是超值的消费品。这是对自己彻底的贩卖,是无灵魂的生活。

我更愿意肯定韩寒,当然我并不完全赞同他所发表的言论。但至少他是在积极地表达,作为一个当代青年公民谴责社会弊端的责任意识。郭敬明并不代表“80后”或“90后”,他所做的是把自我作为“异性化青春”的消费文化奢侈品,在最大限度并且持久地向青少年“消费阅读市场”倾销。
 楼主| gaogaotao925 发表于 2010-3-1 13:5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郭敬明为什么这样红

对大部分人来说,郭敬明不意味着什么。但在传媒全包围的语境下,你绕不开他。





女粉丝拥抱郭敬明。庞大的粉丝群催生了“郭敬明经济”。

文 肖锋

对大部分人来说,郭敬明不意味着什么。但在传媒全包围的语境下,你绕不开他。这个甚至有输入法联想的名字,构成一个现象,一个你我不得不面对的现象,远远超出文学领域。对文联来说,郭敬明是需要拉拢的文坛新生力量,对出版商来说他是棵摇钱树,对韩寒及其粉丝来说,他是要急于划清界限的对象,对老梆子来说,他代表不成器的新生代们,对品牌商来说他是梦幻目标消费群,对小城青年来说他是堪可参照的榜样。

最关心郭敬明的还是“郭敬明党”。小郭一进场,男生欢呼,女生尖叫。那种大牌气场,不输于个人崇拜时期的政治偶像。

我们有QQ党、M-zone党、贾君鹏党、超女党,以及这个郭敬明党。他们代表一种文化,一种经济,甚至一种政治,你不得不察。

以上诸党各玩各的,就像郭敬明党与韩寒党不尿一个壶。而且“党外”有“党”,“党”内有派,不会制造大规模群体性事件,还请放心。

中国社会当下是分裂得可以,足见和谐重要。“这些年,一直有一些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和目的的人,一直在‘妖魔化’、‘丑恶化’我,他们塑造了一个讨人厌的‘郭敬明’……以示自己的清高和正义。”这是小郭的原话,他觉得自己挺可悲的,觉得那些骂他的人更可悲。

名人骂记者狗仔,记者骂名人炫富。名人与传媒是共生与共谋关系。没有狗仔,哪来小郭,更无“郭敬明经济”。小郭每天总忘不了将今天又开了什么会公诸博客,每每引发台下一片“请注意身体”、“早点睡吧”之类的安慰。

小郭的每一条帖子都会引发下面一片抢板凳者、抢沙发者的海洋,“加油哦!我们支持你!”这多么像一个宗教小团体,或传销组织,相互鼓励,共御外辱。郭敬明的博客,韩寒党是从来不光顾的,除了找茬开骂。

看到此,你一定会问这些“党”都关心些什么呀?老梆子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是最有理想和最具独立思考能力的一代人。小梆子反问,那代人有理想有思想又怎样呢?反正他们毕业后又不愁工作和老婆,现在不是照样成批沦为大贪小贪?

恨贪官吗?—恨!但如果我们当官的话,不能保证不贪。

关心政治吗?—太忙着赚钱,没有时间关心!除非要当官。

中国强大吗?—至少宣传说很强大,应该算强大吧!当然仍然赶不上美国。

爱国吗?—爱!但我们的爱国是与个人发达相关。

以上是小梆子们的回答。请《时代》周刊转载。

他们是与名牌共生的一代。如果你只看到浅薄的消费主义表象,看不到背后的经济价值与政治价值,就会失去未来。

老梆子近年力推韩寒,封为公共知识分子,其实小韩充其量只是个聪明的知道分子。老梆子挺韩是为了给小梆子树立榜样,这种做法在他们年轻时很通行。

小韩、小郭成为偶像,商业是推力,传媒是推力,政治推力还未出现,但不久的将来,政治必然说话。

眼下尽可放心玩郭敬明经济、韩寒经济,这种前呼后拥的架势叫认同感经济,台湾人命名为“龙卷风式的行销生意经”。美国母版是麦当娜和小甜甜,亚洲模版是滨崎步,滨崎步给不同国籍的年轻人“一国感”,滨崎步经济就“I am economy”。

小滨不过是麦当娜的亚洲翻版。郭敬明是日韩新人类的翻版。

认同感经济制造新人偶像,掀起商业龙卷风,书刊、唱片、化妆品、手机、服装无不热销。认同感经济颠覆了过去的市场逻辑,例如价格、功能,这些产品的蹿红,都是凭借着搅动某种社会共同情绪,这股情绪在极短的时间内凝聚起来,就像一股龙卷风,风暴的中心就是那个人气王。不是在“有需要”时购买,而是以感性的因素决定自己的购买。

小郭不厌其烦地在博客上大秀化妆流程,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了吧。

中国消费可划分为四个世代。“红色一代”,基本上没有品牌意识,艰苦朴素,有什么用什么。“文革世代”,人口高峰期出生的约有两亿人,什么都赶上了,在子女教育上舍得花钱。“80后世代”,当下最具市场开发潜力的一代,追求所谓的五子登科:妻子、孩子、房子、票子、车子。最后是与世界潮流同步的“E世代”,深受Internet文化的影响,一切想当然,90后炫富女是其代表,00后从小就非耐克不穿。

我们将后两个世代合并,为独生子女的“我世代”画像:家庭模式是“4+2+1”,90后则是“非常6+1”,是家庭无限责任公司的宝贝资产。牌子世代,商业化催熟的一代。消费社会、技术时代的宠儿。他们是一身名牌或仿名牌的芭比娃娃或芭比宝宝,欠责任感、历史感、沉重感。他们是祖国花朵或草莓,好结虚拟党派,因为没有兄弟姐妹和发小儿。

三十多年前,同为17岁的祖国花朵牟其中、杨小凯在异地写下同题作文《中国将向哪里去》。三十年后,前者进了大狱,后者早夭。拧巴吗?
(本文来源:南都周刊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Baidu
中华会计网校 新东方网络课堂 中华会计网校会计继续教育 新东方网校 环球网校 中公网校

小黑屋|手机版|关于我们|两全其美网校城 ( 京ICP备05068258-34 )

GMT+8, 2024-5-17 00: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