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全其美网校城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79|回复: 0

软实力必然源自吸引力

[复制链接]
gaogaotao925 发表于 2010-2-22 10:5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软实力”的真正的思想源头,公认来自中国的先哲老子,作为国际关系中的一种理论,它又被公认是当代西方思想的产物。这种历史吊诡恰好暗喻了中国面对的一种特殊困境:我们究竟是以传统文化为软实力呢,还是要以融入全球社会的价值与规则中为软实力?



作者:郭巍青(中山大学政务管理学院教授)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时,在上海与青年学生举行了一场对话。舆论普遍认为,这场对话过分的平淡无奇,没有任何精彩的问答。能够留在人们记忆中的,除了黑肤色的美国总统之外,大概就是网络上一度流传的红衣女郎。但随着近期中美之间一系列敏感问题的碰撞,中国人开始审视,所谓中国的崛起或者说中国的世界影响力,到底如何呈现?
外交角力的新态势
坊间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需要的是“中美关系热”,而不是“奥巴马热”。这种解释不无道理,也很有趣。不过,如果这是中国外交策略的话,也许我们还应该反过来想想,美国为什么需要这种策略,为什么需要“奥巴马热”呢?
循此思路,我们还可以注意,在处理一些冲突议题时,两国在话语策略上的分别。美国的策略简单地说叫做“捆绑”,或者“赋值”。例如,在谷歌事件中,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专门发表政策讲话,谈论“连接自由”。又例如,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把中国的货币政策评论为“偷取”其他国家的人民的工作。然而,中国的策略则相反,简单地说可以叫做“切割”,或者“减负”。也就是说,切割价值涵义,减少价值负载,就公司谈公司,就货币谈货币。
先撇开具体对错的争论,仅就策略层面上看,美国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新的态势。它的内在逻辑是,将美国的“硬实力”(hard power)与“软实力”(soft power)相结合,形成所谓“巧实力”(smart power)。其中的“软实力”是关键,如果没有它,就没有“巧实力”。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到对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强调,对传播策略以及总统形象的重视等等,这些都是在打造“软实力”。在某种程度上,它类似于中国人讲的,占领道德高地。如果这些理解是对的,那么,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我们要密切关注美国的“软实力”是什么,怎么用。而归根结底,我们更加需要关注的是中国自己的“软实力”。
软硬兼施巧实力
“软实力”这个概念,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于1990年提出来的。他以此说明,美国的大国力量和领导力量,不仅在于其以军事打击力量为核心的硬实力,而且在于其以文化和价值理念为核心的软实力,后者甚至更重要。自那以后20年来,“软实力”已经从学院里的学术词汇变成了政府里的政策词汇,也变成了媒体上的公共词汇。
以最简单的方式来区分,硬实力是强迫的能力,软实力是吸引的能力。如果某甲用枪炮或者其他暴力形式逼着某乙做事,我们说,某甲对某乙拥有硬实力;并表述为,“我有能力强迫你不得不做你本来不愿意做的事情”。但是如果某乙愿意跟随某甲去做事,那么这证明了某甲的软实力,可以表述为,“我有能力吸引你自己想要去做我想要你去做的事情”。这话虽然有点拗口,道理却非常重要。在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领域,软实力意味着发展和使用非军事暴力、非花钱购买的其他方式来实现目标。它们包括外交、战略沟通与对话、对外援助、民间行动、经济重建与发展等等。软实力概念甚至在组织领导力培养乃至商业谋划中演化成各种新型的谋略运用。
在2004年出版的著作中,约瑟夫·奈教授再次明确阐述了软实力概念。2006年,他在《波士顿环球报》上发表文章,进一步主张在硬实力和软实力之间“取两用中”,目标是打造“巧实力”。按照奈的定义,巧实力是“结合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制胜战略”。奈还与布什任内曾担任过副国务卿的阿米蒂奇(Richard Armitage)一起,在美国华盛顿的“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之下,主持一个“巧实力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包括两党议员,卸任的外交官,退役军队将领,以及非政府组织领导人。
2007年,奈代表“巧实力委员会”对美国外交提出五项建议。第一,改变单边主义战略,重建多边联盟。第二,提升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使美国的利益与全世界人民的利益保持一致,首先从推动全球公共卫生开始。第三,发展公共外交,减少单向传播,强调在公民社会和青年人中开展面对面的交流、教育与交换。第四,坚持和促进全球经济。第五,塑造全球共识,发展创新技术,回应全球挑战,特别是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
很多人都知道,奥巴马在美国国内推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其实还应该注意到,不久前,他要求国会拨款,开展全球公共卫生计划。他要做的事情,就是上述“巧实力五项建议”中的第二项。而此前不久,2009年1月,希拉里在就职美国国务卿的国会听证会上,一共9次使用了“巧实力”概念。
中国特色的软实力
中国也需要“软实力”吗?中国有提升“软实力”的政策议程吗?答案是完全肯定的。2007年,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此前,在2006年召开的外交工作会议上,总理也强调要“推广中华文化并提高其在海外的吸引力”。这些都被看作是重要标志,表明中国领导层认可“软实力”的说法,并特别强调了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2007年底,约瑟夫·奈本人被邀请到北京大学开了讲座,题目就是《中国软实力的崛起》。在此前后,学术界也出现了较有规模的关于“软实力”的研究项目与研究机构。
约瑟夫·奈认为,“中国软实力的崛起”主要体现在弘扬传统文化、展现建设成就、改善国际形象三个方面。以这三个方面为坐标可以看到,最近几年来,中国确实有密集的、连贯的、大手笔的软实力动作。从2004年至今,中国已在75个国家中开设了260所孔子学院,它们的任务是向全世界传播中国的文化和语言。与此同时,中国还为一系列高端文化活动以及国际交流提供资金支持,其中最重要的项目包括2003年法国中国年、2007年俄罗斯中国年,以及在美国和英国举办的大型展览。而最被中国人自己看重的,当然还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根据媒体上的报道,中国政府计划出资450亿元打造媒体,加大中国文化的报道和国际影响力,形成与大国地位相应的公共观点,推动中国文化“走向全球”的战略。除了这些大项项目之外,相对不那么引人注目,但是同样意义重要的还包括,重视文化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鼓励发展智库;开始考虑发展公共外交;以及通过共青团系统组织志愿者队伍,向海外特别是非洲地区提供服务。
上述举措,被海外媒体称为中国发动“魅力攻势”,一度还引起了很多争议。一种观点认为,“魅力攻势”代表了新一轮的、柔性版本的“中国威胁”。反驳观点则认为,中国的软实力远未到可以产生威胁的地步。而较为综合性的观点,还是来自于约瑟夫·奈。他领导的“巧实力委员会”于2009年3月发表了报告,题为《中国的软实力及对于美国的影响》。报告中有一章,详细分析了“中国特色的软实力”。这个所谓中国特色,主要意思是说,中国强调的重点是文化建设,而外交上的软实力战略,基本上还是回应性的、被动的。报告建议,应当把中国强调软实力看作是一次良机,美国应当与中国接触,在共同关心的领域中应对挑战,减少潜在的分歧和冲突。
历史的吊诡与使命
如果要追根溯源,“软实力”的真正的思想源头,公认来自中国的先哲老子。但是,作为国际关系中的一种理论,它又被公认是当代西方思想的产物。“国产货”变成了“舶来品”,真正是大费周章。这里头含有太多的历史吊诡,是一个绝不轻松的幽默。它也恰好暗喻了中国面对的一种特殊困境:我们究竟是以传统文化为软实力呢,还是要以融入全球社会的价值与规则中为软实力?
无论如何,在软实力概念下,调整过去单一经济价值取向的发展模式,代之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带动社会、文化、外交的发展;使中国的发展不仅仅是追求致富成功,而且具有“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的文化价值内涵,并成为“美德标杆”而产生吸引力,这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前景。


但是,在一个高度复杂的全球社会中,软实力不是靠一厢情愿而能产生的。这里有三个挑战必须回应。第一是创新。理论的研究已经明确,一个国家拥有软实力的“资源”,不等于就有了软实力的“效果”。通俗地说,就算我们拥有孔子老子,就算我们拥有足够的传播手段,这些都只是“资源”,绝不等于自动就有了影响力和吸引力。怎样运用资源而产生效果,需要有很多创新。第二是合作。软实力理论中一个最重要的观点是,软实力可以通过非政府部门大量产生,这一点是公共外交的理论基础。因此,发展市场与公民社会,并与政府形成合作,是软实力最大化的必经路径。第三是责任。在提供公共品方面,包括在提供全球公共品方面的承诺能力和责任能力,是衡量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在当前的全球议程上,最重要的公共品包括了环境保障(例如减排)以及健康保障(例如全球公共卫生)。以这些标准来看,我们的软实力建设,依然任重道远。(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郭巍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Baidu
中华会计网校 新东方网络课堂 中华会计网校会计继续教育 新东方网校 环球网校 中公网校

小黑屋|手机版|关于我们|两全其美网校城 ( 京ICP备05068258-34 )

GMT+8, 2024-6-3 20: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