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全其美网校城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242|回复: 1

对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初步思考

    [复制链接]
dingboy 发表于 2009-9-11 22:5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初步思考
蔡尚伟  刘锐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全面落实中共“十七大”提出的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的发展要求的关键五年,同时,“十二五”时期还将迎来继往开来的中共“十八大”的召开。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编制意义非常。如今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已经启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科学合理、高规格地编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不仅是其服务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位一体”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将对编制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一、制定国家“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对于该否制定“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仍存在着一定争议。2009年5月第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改革办有关负责人做重要讲话,其中涉及到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的问题。然而,会后媒体的报道却出现了两种说法,一种是正在编制“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另一种说法是“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正在制定中。“文化发展规划”与“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有联系,却非同一事,媒体报道的偏差或许另有原因,但学界、政界对该不该编制国家“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的态度的确存在不同看法。反对者认为,文化产业规划应包含在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或文化建设规划中,只要措施得力,一样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没有必要制定专项规划。而笔者认为,为了中国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制定国家“十二五”文化产业专项规划势在必行。
首先,制定国家“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是抓住《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机遇,乘势而上,推进文化产业新跨越的迫切要求。
以往,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淹没在文化发展、文化建设规划之中,造成文化产业的功能地位模糊,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且文化发展、文化建设规划不易进入国务院及国家发改委的规划体系。国务院、发改委主管经济工作,规划重心在经济层面,而文化发展规划则带有较多的意识形态色彩,与国务院和发改委的规划体系无法有效对接。然而,2009年,这种情况已经发生重大改变。7月22日,为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产业结构、带动产业升级中的重大作用,继十大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后,国务院原则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初步形成应对金融危机的国家“10+1”产业振兴规划体系。文化产业作为一项产业第一次被正式纳入国务院的产业规划体系。规划的出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这种情形下,乘势而上,编制“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正好可以巩固和延伸《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成果,与《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相接轨,提升文化产业的战略层次,使文化产业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根本上说,制定国家层面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是中国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长期性、战略性需要。
十年前,几乎与中国同步意识到文化产业重要性的日、韩通过有力措施的推进实现了本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其中,规划之功不可没。韩国政府1999-2001年就先后制订了《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21 世纪文化产业的设想》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等,日本政府从2003年起每年都会推出《知识财产推进计划》,对内容产业做出专项规划。这些规划有力地促进了日韩文化产业的发展,日韩也一跃成为世界文化产业强国。当然,国情不同不能盲目照搬,但文化产业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战略性产业,同时中国文化产业又是分属几个部门管理的由若干个行业组成的产业群,它的发展需要较高的协调性和统一性,尤其是在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进展缓慢的情况下,打破行政和行业壁垒,从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整合文化产业资源,更是少不了权威的、站在总体高度、超越部委层面的国家文化产业规划的指导,因此,很有必要高水平、高规格制定国家级的“十二五”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正常乃至超常发展文化产业。尽管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的推出,不可避免地将遭受质疑,但我们相信,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践及其日益重要的战略地位将最终平息某些人的疑惑。如同当初国家制定其他产业规划时,也曾遭受到“市场经济体系下还需不需要政府来规划”的质疑一样,现实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会证明规划是促进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不可或缺。随着专项规划的出台和相关政策的落实,将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直接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上行而下效”,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相关举措也必将刺激地方政府政策的跟进,利好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即使一时未有后续政策和措施跟进,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单列,也将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至少从形式上显示了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必将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士关注文化产业,投资文化产业,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次,制定国家“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是文化产业规划发展的历史要求。
从文化部制定的《文化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到《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以及国务院通过的我国第一个专门部署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再到2009年国务院原则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从“计划”到“规划”,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到“文化建设”、“文化发展”再到“文化产业”,几大关键词的变化反映了国家文化产业规划发展的历程,反映了由计划经济时代的事业观念向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市场理念的转变,也反映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因领导意志等因素造成连续性欠缺的问题,比如文化部“十五”时期就推出了《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而“十一五”时期则是笼统的《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淹没在文化建设规划中。另一方面,国家级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从无到有,从文化发展规划到文化产业规划,则是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历史性的进步。延续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产业思路,理应出台国家“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以推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近十年的文化产业规划发展,已为国家层面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专业化、科学化地编制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的时机已经成熟。
制定国家层面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也是弥补我国文化产业法规体系不完善之缺陷的需要。
有关部门曾提出运用文化产业促进法之类的法律手段以加快中国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但是,相对于制定法律来说,制定国家层面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是完善国家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体系较为现实的选择。虽然日韩等文化产业强国都制定有文化产业的相关法律:如2001年日本国会通过《振兴文化艺术基本法》,2004年颁布《文化产品创造、保护及活用促进基本法》;韩国政府1999年就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等法律法规。在我国,2004年**“关于制定我国文化立法十年规划(2004-2013)的建议”中已将文化产业促进法和文化事业促进法列入了未来十年立法规划 ,有关部门已经着手拟定文化产业促进法和文化事业促进法,但目前,出台相关法律的时机尚不成熟。法律的制定主要针对经反复实践已经比较成熟的事项,现实操作性强,制定程序相对复杂、漫长,一旦法律制定,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就要在较长时间内固定化。因此,从可能性上讲,一些超前性的政策,还不宜马上直接转化成法律,它要求具备时机成熟的条件。一句话,法律只能对成熟的事项进行制度化的规定,不成熟的事项是不能由法律来规定的。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难称成熟,文化产业的各项政策也在探索中,因此,目前乃至一段时间内,我国需要完善的是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待条件成熟之后,才有可能上升为国家法律。而现有条件下,我国制定文化产业专项规划的条件已经成熟,因此,应考虑将“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纳入国家规划编制体系。
编制“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还是完善国家规划体系的需要。
五年规划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应与时俱进,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迁、工作重心的转移处于调整变化之中。国内外的形势发展已经要求国家必须将文化产业放到一个突出的地位予以重视,在“十二五”规划体系中,增加“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进一步促进我国规划体系发展完善的需要。

二、应高度重视“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前期调研环节
进行规划编制的预调研是国家编制五年规划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前期研究是否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譬如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编制过程中,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直接委托和招标形式,请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中国工程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对160多个重大课题进行了研究,形成了500多万字的研究报告。正是基于这些研究成果,“十一五”规划才成为通篇贯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要求的规划。一定程度上看,“十一五”规划《纲要》之所以能够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高票通过,前期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下达“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目录,相关研究工作业已启动。某些部局比如国家能源局、工业与信息化部等也都编制有前期研究课题目录供各研究机构申报。然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前期调研工作迄今却是缺失的。借鉴其他规划的成功经验,文化产业规划在制定过程中也应注意前期调研工作,将前期研究成果汇编成册,供正式编制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时参考,并力争相关题目进入“十二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十三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目录中去。这里初步提出一些调研项目供相关决策部门参考,并通过招标或直接委托形式选择高水平团队进行研究。
1.文化产业内涵外延研究
制定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首要工作就是进一步厘清规划对象——中国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至今国内虽然对文化产业的概念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理论探讨,但在具体操作时依然模糊不清,仍需进一步明晰文化产业的概念范畴。一是明确界定文化产业与其他临近产业的边界。文化产业既然作为一项产业被纳入国家“10+1”产业振兴规划体系,那么,其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边界问题就必须较为清晰地予以划定。譬如文化产业与设计业、高科技产业、制造业、旅游业等的关系。设计业既与文化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与高科技产业、制造业等行业有所交叉,如何给设计业划界,将其归属为不同的行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关系亦是“剪不断,理还乱”,文化旅游业属于文化产业范畴,然而,文化旅游业又如何从旅游业中切分出来成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部类?这些问题都亟待回答。二是与相近概念的关系,例如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尽管《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将文化创意和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等重点文化产业并列提出,有人认为这无疑明确了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然而,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是否简单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还可商榷,两者内涵、外延如何较为明确地区分还需要理论界做出深入的探讨。三是区分文化产业内部涉及的各相关子类,特别是归属多个职能部门管辖的某些部类,比如动漫业、网络游戏业等,更需明确这些部类的各自归属范围、责任主体,以防在规划编制和管理过程中权责不明、相互扯皮、争权夺利等现象出现。动漫业、网游业由于其产业链条所涉行业众多,因此,归属不同职能部门监管理所当然,但这些职能部门的职能如何切分,才能更好地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确是值得大费思量的问题。
2.“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发展形势研究
“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发展形势是影响“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只有详加分析、准确预测“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可能遇到的各种国内外因素的影响,才能为编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奠定可靠基础。因此,编制“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必须在预调研项目中将国内外发展形势研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这里既要考察“十二五”时期宏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走势,又要考察“十二五”时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本身的形势。国外形势分析要注意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因素,比如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调整、周边国家的动向等;国内形势分析则可以通过分析国内外权威机构对中国未来尤其是“十二五”时期发展走向的预测,对“十二五”时期与“十一五”和“十三五”时期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特点做出回答。国内形势分析中尤其要注意研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要深入理解和领会“十七大”期间党和国家领导集体对于文化产业的重要论述,考虑到“十二五”实施期间正值党的“十八大”召开,对未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文化产业发展思路也要认真领会。文化产业本身形势则通过建立评估标准体系,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的评估,以准确评判“十二五”时期中国文化产业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发展的走势,为科学制定规划目标、原则、任务、措施,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3.“十二五”时期金融危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国内外发展形势中,对当前金融危机的深远影响要有充分的准备和防范。“按照世界经济史上的经济周期规律,一次经济危机自爆发、加深到稳定,再到复苏,长者5-8年,短者3-5年,前后平均5年左右。考虑到21世纪以来知识、技术、信息经济的突飞猛进,极大地增强了世界经济的自我修复和调整能力,这次经济危机的周期乐观估计也要持续3年左右。” 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充满了变数,虽然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已趋好转,但尚不能说已经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影,“乐观估计在‘十一五’末全球经济危机及对于我国的影响发生根本性变化,这样‘十二五’规划正好处于经济周期的回升期。但是,也不排除进入‘十二五’后全球经济危机的阴霾仍然尚未完全消散” ,不同阶段的金融危机将对文化产业各个部类产生哪些影响,金融危机影响文化产业的逻辑何在?有无规律可循?等等,这些分析应在研究时给予充分的理性思考。
4.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独特规律研究
研究文化产业发展的独特规律是编制文化产业规划的前提,可以设想,只有形成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才能准确地评判和预测文化产业的发展走势,提出针对性较强的规划方案。研究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离不开一般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文化产业既然是一种产业,那么一般产业具有的规律性属性,必然也会在文化产业身上有所体现。比如现代产业经济学认为,推动现代产业增长的四大要素是劳动力、资金、技术和组织,一般来说,劳动力的增加,由资金增加而形成的资金投入量的增加和技术进步、产业组织的调整等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基本要件。 但是,这些推动一般产业发展的要素和手段在文化产业上是否适用?产业发展的微观手段如两年时间的产品开发提前量、20%的成本优势等等是否适用于文化产业的发展?适用度如何?则必须考察鉴别。文化产业不同于一般产业之处在于一般产业仅仅具有产业属性,而文化产业除具产业属性外,还具备一般产业所不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因此,对于推动一般产业发展的要素、手段、条件,既要引以为鉴,又不能盲目照搬。
5.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症结研究
制约中国文化产业的症结到底在哪里?这是“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关键问题之一。尽管之前社会各界进行过不少相关探讨,但研究基础薄弱,判断准确性、针对性有待提高,相关人士多大而化之地谈几点人所共知的问题及一些模糊的建议,到底问题出在什么地方,都有哪些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在实践中是否可行?如果不可行,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又该如何解决?等并未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粗放式的研究不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分析和研讨仍需进一步深化,并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操作的具体对策和应对措施。
6.文化消费问题研究
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动力,文化消费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基本要件。然而,我国的文化消费情况却不容乐观。根据测算,“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按国际标准计算,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达到40000亿元以上,而我国目前统计只有不到8000亿元。” 金融危机凸显了我国多年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病,扩大消费尤其是文化消费势在必行。文化消费具有热点多、周期长、可以多次消费等特点,具有一般消费远远不及的优点,因此,扩大文化消费对于转变我国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中西方由于文化背景、消费习惯、社会保障等因素的不同,不能用西方的标准要求中国达到西方的文化消费水平,但通过认真研究制约中国文化消费的各项因素,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以扩大中国居民的文化消费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7.文化原创问题研究
我国文化软实力与我国经济大国和政治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焦点所在即面向世界的文化原创能力匮乏。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文化产业国际化的今天,文化原创的问题也许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突出。文化原创力的缺失或萎缩是制约中国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大障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不时地提醒我们,文化原创的匮乏是我国文化产业难以与西方文化产业强国争锋的首要因素。我们不禁要问,文化资源异常丰富的中国,缘何创造性不足?个中原因纷繁复杂,难以用一句话说清,需要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文化原创问题的系统研究,在厘清各种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意见。
8.版权问题研究
增强文化原创力和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版权保护和开发是最为重要的推手。我国文化产业要走出低水平粗制滥造的泥沼,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迈向国际市场,必须将版权问题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版权保护是文化产品由创意走向创富的重要环节,是保护创意资源的重要手段;版权开发和经营则是文化产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必经之途。文化产业说到底即版权产业,这从不少西方国家版权产业的命名即可见一斑。然而,综观我国,版权意识淡薄、盗版侵权猖獗、自主知识品牌欠缺、开发乏力等问题一直是我国文化产业躯体上难以祛除的顽疾。因此,应深入研究版权问题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解析如何进行有效的版权保护?如何切实利用版权开展文化产品保护,进行文化产品开发,打入国际市场,获取丰厚回报等。
9.文化产业基地、园区问题研究
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建设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然而,在国内,对于该否建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却存在着争议。实际上,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不是该建不该建的问题,而是必须建的问题。园区作为文化产业的显示标志,一方面在建立健全产业链、集中优势发展重点行业、激活文化创新、推进文化进步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另一方面,园区的建设更可以充分引起社会对文化产业的关注,为文化产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服务。但是,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发展过程中一个要害的问题即通过精神产品创造价值和利润的方式,较为具体的盈利模式一直未有效地建立起来。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大多通过文化地产、文化旅游盈利,这是文化产业基地、园区的宿命?还是有其他盈利模式未被我们发掘?美国好莱坞影视基地的模式似乎提示我们,园区、基地可以通过文化产品的开发创造价值,文化地产、文化旅游可以只是附属的谋利手段,但是,好莱坞的模式能否复制?在中国如果遭遇“水土不服”,怎么办?探索中国式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盈利模式将是“十二五”时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10.文化产业重大项目研究
尽管国家层面积极提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但由于文化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建设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使有政府或大型文化企业参与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与交通、农业等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相比,也只能是小巫见大巫。而且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在发展过程中屡遭争议,常被人认为是文化浮夸、劳民伤财之举,使得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发展步履维艰。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的纷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化产业重大项目面临的尴尬处境。那么,文化产业重大项目的合理性何在?文化产业重大项目从哪里产生?除了文化地产、旅游项目,有无其他来源途径?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到底可以做多大?等等,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有关研究机构做出解答。
11.民族文化产业问题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拥有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但是民族地区同样也是民族矛盾多发地带,境外敌对势力与民族分裂分子相互勾结,增加了民族问题解决的难度。2008年西藏的“3.14”事件、2009年新疆的“7.5”事件都向我们敲响了民族问题的警钟。因此,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务必要统筹兼顾民族稳定、团结,尤其要注意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不能与少数民族的精神生活尤其是宗教信仰相冲突,要观照到发展文化产业是否是民族地区本身的诉求,民族地区是否是民族文化产业的最大受益者,他们能否切身感受到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益处?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最终目的是要让民族地区受益,如果效果适得其反,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定将如履薄冰,处境艰难。
12.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互动、渗透机制研究
文化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的一支生力军,可以与其他产业相互渗透、互动,发挥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提升作用。然而,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是,文化产业如何做到与其他产业相互渗透,既不相互冲突又能实现共赢?譬如,3G网络铺开后,文化产业可以渗透进3G产业的上游,为3G产业开发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内容。但是,目前3G产业发展过程中陷入的迷局是,3G网络技术方面已经相对成熟,然而却正遭遇“无米下锅”的内容瓶颈。众所周知,3G借助手机平台运行,手机的一大优势即其便携性,窄屏的手机一方面保障了手机的便携性,但另一方面对于3G动网文化产品的消费来说确是致命伤。手机屏幕限制了动网文化产品提供的内容,传统文化产品相当大一部分不能适应3G平台要求。同时窄屏的3G终端需要用户由以往放松状态下的宽屏视听转变为集中注意力才能勉强看清楚3G终端的产品,用户的注意力成本增加,然而所得报偿却不尽如人意。现有的3G动网服务在传统媒体甚至传统手机上基本能够满足,其不可替代性还不强。根据传播学者施拉姆选择或然率公式: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选择的或然率,可以想见用户选择3G手机及消费文化产品的积极性将不会太高。窄屏状态下如何降低用户消费文化产品的费力程度,同时提供独特内容和服务上提高其报偿保证,是电信工作者和文化产业研究者需要联合攻关的课题。
13.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问题研究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要求文化部门的职能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但,“管”到底该怎么管?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才可以有效地管?管到什么程度才合适?等等问题都需要理论和实践作出回应。“管”文化决不是纯粹交由市场调控,将文化单位完全推向市场的风口浪尖,纯粹市场机制的手段,等于“自废武功”,自动放弃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责,政府本身积极性不高,而且这次金融危机已经证明单纯依靠市场调控的手段是不可行的,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市场手段和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并举。那么,“管”文化,人事究竟管到哪一级?资金究竟管多少才能满足文化产业发展之需?等都需要认真思考,仔细考量。“管”得过多,“婆婆”任务过重,将增加行政成本和行政审批环节,导致行政效率低下,也容易滋生腐败。但某些必要的行政审批又是必须的。个中尺度如何把握,钢丝绳怎样保持平衡,如何既照顾到管理部门的合理利益,调动其管理积极性,又能使其主动跳出部门私利,服务于大局,这些问题应引起理论上的足够重视。
14.文化产业发展基金问题研究
投融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甚至有人认为资金之困是中国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最大障碍。在中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的今天,在世界金融危机仍在肆虐的今天,不解决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投融资难题,中国文化产业难以与西方文化产业强国抗衡,也难以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解决投融资问题的渠道很多,比如与金融机构合作;设立文化产业专项基金;上市融资等。其中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是现有条件下解决文化产业资金之困的现实选择和重要举措。目前国家文化产业基金已初步设立并试运行,部分省市政府、机构、公司也设立并运营有文化产业基金。但是,由于文化产业基金的运作尚在摸索期,因此,要通过研究文化产业基金的运作机制、管理风险、防范办法等,为文化产业基金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5.大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问题研究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然而某一区域内各省市之间由于相似的文化背景、经济社会条件等,却存在着某些共性。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迅猛,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建设如火如荼,“西三角”(成都、重庆、西安)经济圈呼之欲出……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国家已经开始推出大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比较典型者如旅游业。2004年就出台了我国首部跨区域旅游发展规划《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后来又出炉或启动了《青藏铁路沿线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环渤海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旅游规划》、《丝绸之路旅游区总体规划》等。“十二五”期间能否将大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提上日程,启动大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大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启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如何?大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如何编制?编制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这些都值得“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之前认真研究。
16.文化产业协会问题研究
文化产业协会是沟通政府、市场和社会关系的一个节点,我国早于1993年就成立了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除此还成立有中国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中国创意产业协会等,不少地市也先后成立了文化产业协会,以协调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企业、社会的关系,这些协会在各地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与日本等国文化产业协会相比,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有限。因此,通过对国家级文化产业协会和各地文化产业协会的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并借鉴他国文化产业协会发展经验教训,可以从深层探讨文化产业协会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探索建立中国文化产业协会独特的运作机制和管理模式。
17.官产学研一体化良性互动机制研究
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在管理体制,而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焦点即官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如何有效建立的问题。文化产业科学发展模式是否科学,核心问题即官产学研一体化机制问题。虽然“官产学研一体化”的理念在中国有着普遍的认同,但官、产、学、研之间存在“几张皮”现象,政府、学界、企业之间并未形成真正有效的整合机制。“十二五”期间,亟待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官产学研一体化良性互动的路径。
18.其他产业规划和美日韩等国文化产业规划研究
其他产业规划和美日韩等文化产业强国的文化产业规划经验及教训可以为我国编制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提供有益的启示。通过研究其他产业规划比如旅游业、服务业等规划和美日韩等国文化产业规划,力争发掘其他产业和他国规划对我国“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可资借鉴之处。这里尤其要注意研究相关规划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往的研究重在美日韩等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但事情常常并非一帆风顺,成功的道路上充满了坎坷,美日韩等国在实施文化产业规划过程中的挫折,能使我们得到更多的教益,避免重蹈覆辙。
19.“十一五”文化产业规划效果评估
“十一五”文化产业规划是制定“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的基础,科学评估“十一五”文化产业规划的效果对于“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编制具有重大意义,目前,相关部门已在进行“十一五”文化产业规划的中期评估工作,但以往的评估常常是规划编制单位自评,评估工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难以保证,因此应引进第三方机构运用现代评估手段进行评估,力避出现同一部门身兼规划编制和评估双重任务带来的评估效果自说自话的问题。同时,要重视对规划编制工作的评估,以往评估重在规划发展效果的评估,对于规划编制的评估不足,因此要深入研究“十一五”文化产业规划的评估机制和评估效果问题,并将其放置在国家整体“十一五”规划评估体系中予以观照。
20.《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社会反响和效果研究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是国务院第一次对文化产业做出专项规划,距离“十二五”时间较近,对其社会反响和效果的研究关系到“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能否延续《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成果的问题,也是“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充分汲取民意的重要环节和绝好机遇。除收集媒体报道材料外,可以通过观察股市反应、统计网络论坛发帖、调查问卷等形式,广泛搜集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意见,充分吸纳民意,尤其要注意收集负面的反对意见,以此洞察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认识、意见、建议和诉求。当然,由于网络意见较为零散、感性,要注意对民意进行鉴别、归总,确保民意的真实性、代表性、合理性。

三、高起点、高规格扎实推进国家“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编制
“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是在新的时代起点上提出的文化产业规划,不能停留在简单延续“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层面上,而应超越“十一五”文化产业规划,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1. “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必须符合国家“十二五”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要与“十二五”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相适应,以国际化的视野和胸襟编制规划。2008年我国经济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而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9年4月份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10年,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也就意味着“十二五”时期,中国的经济总量仅次于世界第一位的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未来的竞争将是中美两强之间的较量,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必须与经济实力相匹配,才能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势在必行,“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应该将中国文化产业纳入世界文化产业竞争体系来规划,内外统筹,将外向型文化产业放到与内向型文化产业同样的高度予以强调,写入“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形成“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最大的亮点之一。
“十二五”时期还是我国实施海洋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必须将海洋文化建设作为“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200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海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阅兵充分向世界显示了“中国已经站在了大国的竞技场上” ,一定意义上释放出中国国家战略调整的信号。“从大陆走向海洋,从浅海走向深海”,是中国文化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十二五”时期,中国海洋发展战略进一步走向深入,为传达中国“和谐海洋”的理念,必须将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通过多种方式特别是发展外向型文化产业,积极开展文化外交,消除国际社会和周边国家对中国的误解,破除“中国威胁论”的论调。“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编制机构可以考虑和国家海洋局展开联合攻关,就通过产业方式构建发展“和谐海洋”文化问题展开积极探索。
2. 高标准设立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目标:致力于全面推进现代文明强国的建设
新的时代特点向“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文化产业发展目标设定上必须与“十二五”时期的时代特征相适应。在《文化领域应对金融危机的十条战略措施建议》等文中,笔者曾提出“现代文明强国”的概念。现代文明强国应是中国的未来总体发展目标,也应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终极目标。放眼未来,中国文化产业正在大踏步走向世界,“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的预期目标可考虑设定为:致力于全面推进现代文明强国的建设。
“文明”是从“文化”出发,包括“文化”又超越“文化”的概念,现代文明是文化发展水平的较高层次,其本质是强调区别于简单的传承古代文明的“文化创新”,是“科教兴国”、“文化创意”、“创新型国家”等发展理念的高度统一、高度概括,是文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集中体现,终极目标是通过精神文明的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一百多年的富强梦,这符合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精神,同时也是中国适应新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形势的变化,勇于担当,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遵守国际文明规则,参与制定新的世界文明规则,为人类文明的新发展作出独特贡献的需要。现代文明强国不仅仅意味着文化大国、文化强国,它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的价值标准,是对国家行为方式与公民行为方式的更高要求,建设“现代文明强国”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然走向。建设现代文明强国,无论对中国国家价值理念在全球范围的推广以及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塑造,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现代文明强国建设不但应是国家未来发展目标,也应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文明”与“文化”概念密切相关,但又超越“文化”,而“现代”这一概念本身即包含有产业属性在内,是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辩证统一,因此,将其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终极目标,符合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和最终走向。而在继往开来,推进中国文化产业国际化建设的“十二五”时期,要求我们必须立意高远,统筹战略与战术,认真研究,勇于实践,抓住时代机遇,以全面推进现代文明强国的建设。
在确立“致力于全面推进现代文明强国的建设”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可以再进一步分解“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预期目标,并综合各种因素,制定合理的约束性目标。
3.文化产业发展措施要讲求务实、具体;注意项目选取的科学性  
文化产业目标必须贯彻落实为文化产业具体措施和项目,才能最终实现规划设定的发展目标。首先文化产业项目和措施要求务实、具体,否则大而无当,就失去了编制规划的意义。但务实不等于规划编制拘泥于具体措施和项目本身,还要兼顾未来经济社会和文化产业发展走向的多变性。因此,在措施和项目设置上也要保持一定的弹性。其次,要注意项目选取的科学性,从全局出发综合考量、选择文化产业项目。以往采取简单汇总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上报项目或招投标等方式来编制文化产业项目,这些方法各有利弊。简单汇总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调动地方积极性,责任主体明确,但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上报项目,容易造成项目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盲目投资,故而采取这种方式要注意对上报项目进行引导、整合,优中选优,哪些项目该进入国家规划,哪些不该进?哪些项目需要国家支持,哪些项目可以由社会投资?要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项目评价标准是必要的。另外,招投标的方式正在被政府部门日益广泛地采用。招投标的优势在于程序规范透明,信息、规则公开,竞争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的编制机构脱颖而出,确保项目选择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但要注意优选编制项目团队和评标人员,为科学选取项目提供保障。
4. 编制规划要有问题意识,逻辑清晰
以往不少文化产业规划一个明显的缺陷是问题意识不足,套话过多,逻辑不明甚至混乱,“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要超越以往制定的文化产业规划,在编制时必须要有问题意识,注意文本写作的逻辑性。文化产业规划属于公文写作,但公文不等于套话,公文同样要突出问题,要对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科学评估,梳理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甄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设定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和任务,编制文化产业项目,制定具体的发展措施。规划写作过程中,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含问题)、目标、措施、项目之间要求逻辑清晰明确,不能模糊不清,更不能相互矛盾。
5. 加强协调,注意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其他规划的衔接
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衔接协调不够是“十一五”文化产业规划中的突出问题。文化产业规划与国家发改委体系内的其他规划,与城乡发展规划、国土资源规划、旅游业规划等都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编制国家“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要注意与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等系统的“十二五”规划接轨。国家发改委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主要管理部门,现阶段可以考虑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统筹协调“十二五”规划之间的衔接问题。此种方案若不可行,国家文化产业规划管理部门也应自觉地与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等部委沟通协调,避免出现规划与规划之间衔接失当。
6、编制主体由相对封闭走向适度开放
以往由于条件所限,文化产业相关规划和此次《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编制都是相对封闭的,编制主体多局限于文化部门的相关人士,即使通过座谈会等形式征求专家或社会意见,其在编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起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因此,为使“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真正成为指导中国未来文化产业的纲领性文件,应当在编制主体上适度开放。首先,在规划编制人员结构上,应广泛邀请活跃在文化产业研究与实践第一线的专家学者、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等参与到编制队伍中来,扩大文化产业规划编制队伍,改善编制队伍结构,提高学界与企业界的参与度。在专家选择上,驻京专家学者与京外专家学者应保持一定的比重。驻京专家的优势在于信息灵通,出行成本较低,要保证充分发挥其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中的作用,同时,在京外专家学者中优中选优,选择那些国家布局在京外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或研究机构、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厚理论学识特别是对文化产业规划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参加规划工作。企业界专家代表宜从那些在国内或国际文化市场上有着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中选择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有着深刻体察、深入思考的企业家,注意选取企业的典型性,要包含文化产业各大子类,国有文化企业、民营文化企业一视同仁。在人员分工合作上,可以考虑成立规划编制专家组和专门的写作组,专家组成员未必直接进行规划的执笔工作,但应全程参与编制规划。专家组成员可以考虑分梯次、分阶段参与到规划的编制中,这样既可以提高各方的参与积极性,执行成本又不会过高。比如在草案阶段,由专家组成员以口述或提供背景材料的方式,帮助写作组拟定草案;而在写作阶段,政府方的管理者、企业方的代表人员也应参与其中,和专家学者一道商定具体的写作内容,然后由写作组完成规划文本的写作,最后再由评估专家组对规划文本进行评估,提出修改意见,完善后报有关方面。

而今距离“十二五”只有一年有余的时间,时不我待,必须将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放在一个紧要的位置,组建高质量的编制团队,扎实开展规划编制前的预调研工作,积极推进“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的编制,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在“十二五”时期走进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注释:
冯妍:《两岸文化产业政策经济对比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参考》2008年第7期
方世荣:《论政策转化为法律的基础和条件》,中国民商法律网,2007年3月28日
李守信:《充分和扎实搞好“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网站,2008年11月6日
高国力:《制定“十二五”规划应关注的几个重大问题》,《中国发展观察》2009年第5期
高国力:《制定“十二五”规划应关注的几个重大问题》,《中国发展观察》2009年第5期
郑林:《产业经济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343页
张晓明等:《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9页
白瑞雪、李宣良、吴登峰:《中国成功举行人民海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阅兵》,中央政府门户网,2009年4月23日

参考文献:
蔡尚伟等:《文化产业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张文忠等:《产业发展和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
顾江:《文化产业规划案例精析》,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杨吉华:《文化产业政策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祈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蔡尚伟、刘锐:《关于“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编制若干问题的思考》,人民网,2009年6月26日
蔡尚伟、刘锐: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意义与几点意见,人民网,2009年7月24日
蔡尚伟 、王理:《内外统筹 为中国文化产业百年发展谋篇布局》人民网,2009年8月4日
蔡尚伟、刘锐:《文化产业进入国家后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之构想》,人民网,2009年4月15日
蔡尚伟、唐丕跃:《文化领域应对金融危机的十条战略措施建议》,人民网,2008年12月30日
蔡尚伟、何鹏程:《海洋战略时代的中国文化任务》,人民网,2009年4月27日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wishe 发表于 2010-1-3 16: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haod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Baidu
中华会计网校 新东方网络课堂 中华会计网校会计继续教育 新东方网校 环球网校 中公网校

小黑屋|手机版|关于我们|两全其美网校城 ( 京ICP备05068258-34 )

GMT+8, 2024-5-24 01: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