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全其美网校城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53|回复: 5

自副厂支持看微单未来前景

[复制链接]
中立能行吗 发表于 2011-6-8 00: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感觉微单就是傻瓜相机,嘎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开心三分 发表于 2011-6-7 21: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用的就是长焦机,对微单这种小气的东东不感兴趣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转角遇着狼 发表于 2011-6-7 18:3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多人都坚信2011年将是微单继续发展迅猛的一年,不过微单相机的镜头一直都是它的软肋,而且如果镜头不继续丰富的话,将会限制微单的后续发展。而光靠原厂推自有品牌镜头的话,显然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从几十年的市场经验来看,副厂支持率一直是客观证明相机产品是否成功的重大标志。那么,在微单如火如荼的2011,微单的副厂镜头是否丰富呢?又有什么优秀的副厂产品问世呢?

答案可能能用八个字概况:大家响应,无人动手。

前不久,知名光学大厂施耐德(Schneider Kreuznach)官方声明, 其目前已经是M4/3联盟的成员(Micro Four Thirds System Standard Group),M4/3联盟又添大将, 也为M4/3系统增添了更多样镜头的可能性。之后,卡尔蔡司也宣布加入M4/3联盟,这就使得M4/3联盟变得更加强大了,这对于M4/3用户而言,不易于惊天好消息,之后就有了更多的镜头选择了。另外,作为德国三大光学厂商的徕卡,显然有自己心的打算,其表态不加入M4/3联盟。这时候理光GXR可换模组相机则表示其将在2011年落实开发徕卡M卡口新模组的计划,这样的话,也说明徕卡同样加入了单电这块阵营,而与理光的合作,也将给理光用户带来更多的镜头选择。

索尼更是看到了自己镜头开发速度上面的不足,免费开放旗下NEX-5C、VG10E等相机/摄像机所使用的E卡口“基本规格”的使用权,因此镜头厂商在通过认证申请之后就可以自行开发对应E卡口规格的镜头产品。对于此消息,腾龙、适马、图丽、蔡司等厂商都表示非常欢迎。
这就是大家响应。那么有什么人真正出产了副厂的微单镜头呢?

Noktor、sumyang、lensbaby……没有一家真正的重要副厂。蔡司倒是很积极的出了一个手动套装,数万人民币的售价和全手动的操作让他只不过是个收藏品罢了。而真正决定市场的适马、腾龙、图丽三家镜头副厂则按兵不动,一支镜头都没有发售。这说明什么呢?

众所周知,可更换镜头的相机,如果得不到副厂的支持,尤其是像适马、腾龙、图丽等,镜头的性价比不能够良性前进,其发展空间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虽然每一个玩单反的人都有原厂情结,但是不可否认,如果没有三大副厂,佳能尼康肯定不会有今天的销售成绩,甚至有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

那么副厂们为什么不发售基于微单的镜头呢?是不是技术还不成熟?卡口还有权益问题?我想这些都不是理由。当年apsc画幅单反刚刚盛行的时候,副厂们还不是没有拿到原厂授权就开始生产大批的镜头,甚至有腾龙、适马的18-50这样极其经典的镜头出现,连原厂头都要让他三分。

只能说,现在微单的发展让副厂们举棋不定。谁都看得出来微单是个好东西,新奇特、又有这设计上的先天优势:轻薄,方便,低成本。他的一夜成名并非偶然。但是微单的缺点也是摆在桌面上的:对焦系统差、电池续航差、镜头难轻薄等等,和他的优点是一起生下来的。微单市场现在雷声大,雨点小的销售业绩也是因为这个。消费者纷纷观望,尤其现在技术还不成熟,微单很难从DC和单反中跳出来自成一家。不论高低用户,选择微单都有点鸡肋的意思。连消费者都不敢轻易下手,征战多年的三大副厂又怎么舍得白白投入设计资金?

从这个角度看,微单要真想占领相机市场一片天地,恐怕还为时过早。
一無所絠 发表于 2011-6-8 11:25:39 | 显示全部楼层
用单反多年的人路过,要用单反到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傻老吧叽 发表于 2011-6-8 02:59:07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是微单和普通相机差不多功能,那就没必要选微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依然潇洒哥 发表于 2011-6-8 05:46:40 | 显示全部楼层
身边有买微单的朋友,现在想二手卖了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Baidu
中华会计网校 新东方网络课堂 中华会计网校会计继续教育 新东方网校 环球网校 中公网校

小黑屋|手机版|关于我们|两全其美网校城 ( 京ICP备05068258-34 )

GMT+8, 2024-5-6 20: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