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全其美网校城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52|回复: 0

让生成活动充满教育智慧

[复制链接]
bjangel 发表于 2009-12-23 13: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让生成活动充满教育智慧

教师和幼儿在使用教材开展互动学习的过程中生成的活动具有较大的自发性和随机性, 它可能来自幼儿的兴趣, 也可能来自教师的兴趣; 可能是某一问题碰撞闪现的火花, 也可能是某一材料让教师突发灵感……我们发现, 不同教师有各自不同的经验、爱好、特长等, 他们往往会捕捉不同的生成点。在探究整合课程如何生成活动的过程中, 为了使教师的决策更具专业性, 让生长树上的“果子”既有自然生成的活力, 又蕴含教育智慧, 我们试图探索一些规律, 比如在幼儿的众多问题中, 什么样的问题是有生成价值的? 教师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生成活动的途径有哪些?

如果将生成活动的过程视为探究问题的过程, 我们可以将生成途径分为以下几种:

1.寻找有争议的问题

——教师的决策取向之一: 教育价值最大化中大班幼儿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争议, 比如“下雨好还是不下雨好“”做人好还是做动物好”。有争议的问题可以作为线索促使幼儿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通过多种途径寻找“依据”, 并以更好的方式呈现自己的观点。幼儿在思想碰撞过程中不仅拓展了视野, 也逐步感受到了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2.寻找共同感兴趣的问题

——教师的决策取向之二: 让更多幼儿提升经验教师作为幼儿学习的参与者、支持者, 直接感受到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生发的许多感兴趣的问题。对于什么样的问题可以作为生成点这一问题, 我们一般遵循两个原则:

(1)多数优先原则

在幼儿的问题中, 有的是个别幼儿的兴趣, 对此我们可以通过个别交流、同伴互助、区域活动探究等形式加以解决; 有的是多数幼儿的共同兴趣, 我们可以将它作为生成点, 设计让幼儿共同探究的活动。

(2)问题归类原则

我们将幼儿生发的问题进行归类, 引导幼儿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开展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如在“神秘洞”的主题中, 孩子们提出了不同的问题:“什么地方有洞呢? 地上有洞, 天上也有洞吗? “”为什么会有××洞呢?这些洞有什么用处呢? ”将这些问题归类后再引导幼儿共同探究, 可提高活动效率。

3.寻找幼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的决策取向之三: 离发展目标更近一点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之一, 需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与幼儿互动过程中不断地观察、评估幼儿的发展状况, 经常“量一量”幼儿的发展离核心经验和能力目标有多远, 从而不断地调整、补充活动计划, 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生成一些新的活动。在“给你一封信”课程单元中, 我们发现幼儿很喜欢写信, 但由于认知与语言能力的限制, 幼儿在写信的方式和格式方面没有概念, 表达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比如用几个字母代表写信的内容, 或画很多线条代表地图……于是, 教师在组织“点点和多咪”活动后生成了几个写信活动: 圣诞节来临时给圣诞老人写一封信, 在“迎新自助餐”活动前给自己的朋友写一封邀请信, 等等。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写信活动来发展幼儿书面表达技能, 引导幼儿由单幅无序的画面发展到多幅有序的画面, 从不按格式写信发展到按格式写信, 等等。

4.寻找原有教材中经验缺失的问题

——教师的决策取向之四: 多元经验充分整合实施某一课程的过程就是不断建构、完善课程的过程, 使之更加适合本园的特点, 适合本班幼儿的发展。因此, 教师在使用教材的同时要研究教材, 研究幼儿, 寻找一些适合本班幼儿发展需要而教材中缺失的经验作为生成点来生成新的活动。下面通过一个活动案例来剖析教师在与幼儿互动过程中生成新活动的决策过程。

案例:好朋友

到了中班, 幼儿开始对身边的同伴感兴趣, 他们渴望与同伴分享, 渴望交往和友谊。我们经常看到幼儿装了一大袋糖果, 带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或是缠着妈妈买好看的铅笔送给好朋友。很多幼儿会不断地告诉教师谁是自己的朋友, 也会伤心地诉说没有人和他(她)一起玩。在开展单元活动“我喜欢”时, 最受幼儿欢迎的一个主题就是“好朋友”, 大家共同讨论了“什么样的人是朋友, 怎样能有好朋友”。我们先按教材组织了几个活动, 如甜甜话接龙、我喜欢和朋友玩、就是喜欢你、好朋友大考验、好朋友火车等, 但是感觉幼儿现有经验离发展目标有距离。很多幼儿在活动中很开心,但日常表现出来的交友方式很单一, 只知道朋友的含义就是“一起玩”。如何才能促进幼儿间的分享和合作呢?我们还可以生成哪些活动呢?在分析幼儿的已有经验、研究原有教材的基础上, 我们发现还可以在艺术和科学领域生成两个新的活动:“好朋友画像”和“友谊草”, 让幼儿体验交往方式的多样性。

活动一: 好朋友画像

朋友就是在一起做一件事, 在一起玩, 在一起哭,在一起笑……让我们把在一起的瞬间定格下来吧! 用照相机吗? 不, 就用我们手中的画笔吧。

1.游戏“炒黄豆”

这是一个需要与好朋友一起合作的游戏。虽然第一次玩这个游戏有一定难度, 但孩子们都很喜欢, 觉得“炒”一下和朋友贴在一起, 再“炒”一下和朋友面对面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因此热情非常高涨。

2.摸摸我的好朋友

既然要画好朋友, 免不了仔细观察、辨认好朋友的特征。这个时候, 教师就会给幼儿一些指令:“请和你的朋友面对面坐”“请你仔细看看你的朋友, 他的头发( 从头发问到五官) 是什么样子的, 记在心里, 然后用小手轻轻地摸一摸。”活动刚开始, 很多“好朋友”都是临时组合的, 其实他们在平时并不非常要好, 但友好、轻柔的触摸一下子拉近了两人的距离。

3.画画我的好朋友

观察了“好朋友”的脸部特征后, 幼儿开始面对面地绘画。虽然在同一张纸上面对面绘画, 幼儿的行动会受到限制, 但很多奇妙的事情也在这时发生, 如每个人都会抬起头来看看对面的朋友的模样, 这时就会有目光的交流, 就会有讨论, 话题也越来越多: 眼睛是什么样子的, 头发是什么颜色的, 牙齿有没有露出来, 画得像不像, 脸上涂什么颜色……

希希和思思平时都不太爱说话, 希希做事缺乏耐心, 经常很焦躁; 思思的绘画水平较高, 胆子很小。绘画结束后, 教师惊讶地发现, 希希的绘画进步很大, 而且一看就知道受了思思的影响, 无论是绘画的情绪( 思思的绘画能力很强, 在画画时特别自信, 这也感染了希希) 、用色( 两个人的用色有很多共同之处, 比如都把头发涂成黑色) , 还是绘画的耐心( 希希自始至终在和思思讨论着。思思在画画时总是有很多好主意,这给了同样喜爱画画的希希很多灵感) 。在介绍的时候, 由于是两个好朋友一起画的, 所以思思不那么害羞, 很自豪。两个好朋友都获得了进步, 这就是友谊的力量。最后, 我们让幼儿把画像放入像框, 展示在活动室里。幼儿特别喜欢这些画, 他们十分乐意向家长介绍自己的作品和好朋友的作品。

活动二: 友谊草

在原有教材中有一个活动叫“就是喜欢你”, 是通过观察自然界中各种动物之间的友好行为, 来引导幼儿学习与朋友友好相处的方法。这个活动虽然给了幼儿科学领域的经验, 但比较单调, 因此我们在此基础上生成了既需要幼儿合作完成, 又能发展幼儿多种智能经验的活动“友谊草”。

1.制作袜球草人

我们请两三个好朋友自由组合并合理分工, 如一个填土, 一个放草籽, 另一个给袜球草人添上各种装饰的东西, 但要求幼儿一定要和好朋友一起做。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体会到和朋友合作需要协商、分工、谦让。2.制作观察记录册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有了记录册, 幼儿就会记得要关心自己种植的袜子草人。每次看到草人的时候,幼儿就会想到自己的好朋友, 因为记录册封面上有好朋友的头像。在每天的例行观察中, 先拿到记录册的幼儿就会呼朋唤友, 他们在珍惜小草, 也在珍惜友谊,增进感情。

“好朋友画像”和“友谊草”是由教师主导的生成活动, 活动的由来不是幼儿的话题、兴趣, 而是教师对本班幼儿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和对教材的理性思考。从上图可以看出, 在原有教材相关的系列活动中没有发展和运用空间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的活动, 而生成活动“好朋友画像”恰好弥补了幼儿该方面的经验,“友谊草”又是对相对薄弱的自然观察智能与数理逻辑智能发展的补充。教师利用植物生长的长期性与友谊积累的长效性, 让幼儿在持续的观察、种植、记录活动中学会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 在活动中实现了多元智能经验的整合。所以, 从不同的领域出发, 考虑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 是教师在与幼儿互动过程中生成活动的一个有效途径。

                                                                作者:石文华 龚启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Baidu
中华会计网校 新东方网络课堂 中华会计网校会计继续教育 新东方网校 环球网校 中公网校

小黑屋|手机版|关于我们|两全其美网校城 ( 京ICP备05068258-34 )

GMT+8, 2024-6-3 08: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