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全其美网校城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75|回复: 0

关注细节

[复制链接]
bjangel 发表于 2009-12-23 13:3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注细节
作者:宗颖   

审视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我们发现教师在某些教育行为上陷入了形式主义,有些错误的教育行为根深蒂固。如何引导教师走出这种误区,提高教学技能,改进教学效果呢?对此,我们采取“现场诊断法”,仔细观察教师的教学细节,并抓住某些关键细节提出质疑,深入对话,引导教师借助正确的教育理念挑战惯常的教学行为,从而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以下是我们梳理出的几个典型的细节问题。

一、关于“游戏化”的适度性问题

1.教学片段

中班数学活动“认识椭圆形”的导入环节

师:今天,老师从图形王国里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猜猜是谁?

幼:正方形娃娃、三角形娃娃、圆形娃娃、梯形娃娃、菱形娃娃

师:到底是哪个图形娃娃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椭圆形。)

幼:椭圆形娃娃。

2.现场对话

问:你预设第一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它的价值在哪里?

师:以“猜一猜”的形式导入,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问:从幼儿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习惯在称呼某个图形时加上“娃娃”两字,这是为什么呢?

师:在教幼儿认识图形时,为了贴近幼儿的年龄特点,我经常将图形拟人化,幼儿就自然而然称图形为“娃娃”了。

3.诊断分析

以“猜一猜”的形式导入教学,教师的出发点固然很好,但仔细推敲这种开场白,就会发现教师陷入了形式主义,师幼双方在做着虽有趣却毫无意义的游戏。或许,一开始幼儿会被教师神秘的语气所吸引,投入到猜想中,但在盲目地猜了几遍仍不能切入主题时便会体验到失落感。因此,我们应该摒弃这种“花架子”,在导入部分开门见山,紧扣主题,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幼儿探索。

为了体现儿童化、游戏化,教师刻意追求童言童趣,往往给每个教学活动都冠以“王国”“娃娃”之类的情景,这些做法对有些教学活动是必要的,但有时反而会起反作用,使幼儿无法建立科学的概念。

二、关于回应的有效性问题

1.教学片段

小班数学活动“分饼干”基本部分的第一环节

师:你看到了什么形状的饼干?

幼:圆形。

师:嗯,有圆形。还有呢?

幼:三角形。

师:对,有三角形,真不错!还有吗?

幼:正方形。

师:好,有正方形,真棒!

2.现场对话

问:在第一环节观察饼干的师幼对话过程中,你重复幼儿的语言达4次。你觉得有必要吗?

师: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在对话过程中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回应幼儿,只好有意无意地重复幼儿的回答。

3.诊断分析

教师频繁重复幼儿回答的原因在哪里?追根究底,一是语言贫乏,二是缺乏教育机智,这两者其实是相互关联的。如上述案例中教师的教育机智就显得欠缺,提问太封闭,不够开放。如果换个问题:“有些什么样的饼干?”幼儿就能从颜色、形状、大小、味道等多角度进行回答。如当幼儿关注到三角形饼干时,教师可随即问:“谁也找到三角形饼干了?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幼儿寻找的过程也是一次集体检验的过程。在幼儿找出三角形饼干后,教师可接着问:“比较一下,这些三角形的饼干有什么不同?(大小、颜色不同。)”接着,教师可再问:“除了三角形。你还发现了什么形状的饼干?”……这样就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幼儿的回答,而是既开放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真正发挥出教师的引领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往往只用“真棒”“真不错”之类的语言来回应幼儿,缺乏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不是让幼儿重复已有经验,而是不断重组和改建经验,所以教师应合理有效地帮助幼儿整理和提升已有经验。

三、关于有机整合的问题

1.教学片段

大班综合活动“各种各样的报纸”的环节安排

第一环节:了解报纸的名称及基本用途(现场用时:8分钟)

第二环节:制作报纸服装(现场用时:15分钟)

第三环节:服装表演——报纸秀(现场用时:7分钟)

2.现场对话

问:这次综合活动的重点领域是什么?

师:科学领域,其主要目标是运用已有经验说说对报纸的认识,知道报纸种类和用途。

问:你安排的这三个环节有何联系,教育意图是什么?

师:目的在于将科学、艺术、语言领域的内容整合起来。

3.诊断分析

活动形式看似丰富,但教师并没有挖掘报纸蕴含的价值。第一环节作为主体部分仅用了8分钟,活动大部分时间用在制作及表演上,显然偏离了重点领域,主次不分。建议作如下调整:加大第一环节的比重,可从报纸的名称、印刷、内容、用途等多角度挖掘。第二、第三环节与活动目标不切合,可取消,把它们作为独立的艺术活动来组织。同样是科学与艺术的整合,教师可在第一环节的基础上让幼儿自制剪报,以凸显小报的宣传价值及个人创意。这样的整合更切合主题目标,更具合理性。因为整合绝不是多种领域的简单相加或拼凑,而是领域与领域之间、目标与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

四、关于评价的适时性问题

1.教学片段

小班科学活动“沉浮的水果”的讲评环节

“沉浮的水果”活动临近结束,一个孩子将一只橡皮小鸭放在水盆里,边用手拨动着水流边兴奋地喊着:“看!小鸭子游水了!”许多幼儿过来围观。教师费了一番周折,好不容易才让幼儿回到位子上,并按部就班地开始了讲评:“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谁来介绍一下?”但举手者寥寥,即使有个别幼儿回答,也常常将话题转到“小鸭游水”上。于是,教师慌了阵脚,随便说了两句就草草收场。

2.现场对话

问:在这个讲评环节中,你感到最困惑的是什么?

师:我感到困惑的是当幼儿的兴趣发生偏离时讲评是否要继续。

3.诊断分析

幼儿的零碎经验,需要同伴间的集中交流和教师的归纳来提升。所以教师要处理好幼儿兴趣和讲评时机的矛盾,根据幼儿的现场反应灵活机动地调整讲评时间:如当幼儿注意力集中时,教师可按计划进行;当幼儿情绪不高时,教师可另找合适的时机再讲评;当幼儿正专注于探索新事物时,教师则可以合作者的角色参与探究,“惊奇孩子的惊奇”“感受孩子的感受”。总之,应视幼儿情况灵活应对,不必苛求活动结构的完整性。

五、关于延伸活动的可行性问题

1.教学片段

大班科学活动“有用的稻草”的延伸部分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稻草,了解了稻草的用途。那你们看到过稻草生长在什么地方吗?过几天老师带大家去野外看看。

2.现场对话

问:你预设这个延伸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师:回归自然,让幼儿了解稻草的生长环境,从而对稻草有全面的认识。

问:你真会组织孩子去吗?有多大的可能?

师:当时我只考虑为这个活动安排一个延伸活动,也没想过一定去。

3.诊断分析

一般在活动结束时,教师都习惯安排一个延伸活动。事实上,许多教师脱口而出的延伸活动只是为了使活动结构显得完整,并没有真正想要付诸行动。这种“为延伸而延伸”的教育观念很不可取,我们应坚决摒弃,还集体教学活动以“真实自然”。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宁可留下真实的遗憾,不要追求虚假的完美。”

细节虽小,折射出的却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育智慧。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作为教师,关注细节,解读自身的教育行为,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作为管理者,只有不断地捕捉细节,挖掘细节,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总之,关注细节,才有可能不断提升专业素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Baidu
中华会计网校 新东方网络课堂 中华会计网校会计继续教育 新东方网校 环球网校 中公网校

小黑屋|手机版|关于我们|两全其美网校城 ( 京ICP备05068258-34 )

GMT+8, 2024-6-2 20: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