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全其美网校城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55|回复: 0

为什么当代日本农民很不“农民”中国人必定“农民”吗?

[复制链接]
stormbrainback 发表于 2010-9-22 14: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当代中国人的观念中,“农民”意味着:“目光短浅狭隘、主观主义、奴性与压迫性都强、缺乏团队精神”。其实,很多说别人“农民”的中国人,自己也挺“农民”的。包括本人,也难免有点儿,常在河边走,难免。然而,日本农民与大多数中国人,甚至大多数日本人相比,并不具备这些特点,甚至正好相反。
日本富士山由于尊敬的游客们几十年如一日散发的垃圾,已经生态恶化,而日本普通农村的山林却绝大多数保护得很好,相比之下,显示出了日本农民远大的眼界、负责而务实的态度、高度的组织纪律性。
当代中国的旅游业工作者都特喜欢“日本农民团”。一是因为“农民团”成员喜欢抱团行动,不容易走失,而且比较服从指挥,遵纪守法。二是因为“农民团”成员消费豪爽,购买旅游纪念品经常几十件,上百件批量购买。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一些送其他团员,一些带回去送乡亲们分享。”这都显示了日本农民根深蒂固的团队意识。
日本农民经常对政客、官僚、大亨们说“不”,对装备着飞机大炮的美军不满意,照样游行、示威,甚至挤走。这不算奴性了吧?压迫性也许有点,不过,普通农民在一定限度内压迫装备着飞机大炮的正规军,不见得一定不好。
为什么当代日本农民很不“农民”?中国人必定“农民”吗?以下,我们比较一下两国的史实,及相关参考资料,或许能有些启发。
1900年,日本政府为了促进农业发展,对抗商业资本对农业产品的榨取,在借鉴德国经验的基础上,颁布了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合作社的法律——《产业组合法》,对信用、销售、采购各个方面进行立法规范,对合作组织予以扶持和鼓励。
1900年,中国慈禧太后发布维护义和团的诏令。中国全面开展以贫穷不堪的小农、佃农以及走投无路的破产农民为主体的,轰轰烈烈的,“刀枪不入,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期间,各种违法犯罪事件不计其数。
二   
1932-1937年,日本政府先后颁布并执行了,旨在使全部农户加入“产业组合”的五年计划和三年计划,因此,二战前夕,全部农户基本都加入了产业组合。
1937年,中国华北爆发“七七事变”。中国抗日名将佟麟阁战死,国军一溃千里,日军大举入侵华北。据日军战史记录,当时华北农民对战争的漠然,令广大日军官兵感到惊诧。有个别好奇的华北农民向日军官兵询问:“你们是不是张作霖的部队?”  

1947年,日本政府为了克服战争给农村造成的严重灾荒,促进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民在社会上的经济地位,颁布实施了《农业协同组合法》,强迫解散了带有封建残余的旧农会,组建新的农业协同组合。
1947年,蒋介石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右派,仍坚持主张“维护个体小农、地主佃农的传统关系”。中国国民党右派每陈述一次自己的主张,就引得华夏“远古派”、“三皇五帝派”、“先秦派”复古人士们不约而同愤慨一次,因为他们都清楚:“个体小农”、“地主佃农”这两种生产关系,都很不传统,是华夏后世的病态现象。把病象说成传统,实乃大谬。
1947年,毛主席领导的中国,仍坚持主张“打土豪、分田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1947年,毛主席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对中国国民党右派领导的国军,开始战略反攻。两年后,中国国民党右派带领其残兵,席圈着他们二十二年收集的金银财宝、古董首饰、外币、美女,移居台湾或国外,留下一个贫穷落后、满目创痍的中国大陆。

1960年,日本基层农协总数(包括综合农协和专业农协)达到28896个,大部分农民加入了农协组织
1956年,中国大陆绝大多数农村完成了高级合作化,每社平均200户左右。195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通过了《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中国大陆总农户99%以上,中国大陆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同时期,中国出现了“三风”问题:“共产风”、“浮夸风”
、“瞎指挥风”。1961年,毛主席主持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明确了在现阶段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制止了“三风”,克服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1972年,日本全国购买农协联合会和全国贩卖农协联合会合并,成立全国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  
 1965年6月26日 ,毛主席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到1975年底,全中国有赤脚医生150多万人,生产队的卫生员、接生员390多万人,中国大陆高等医药院校毕业生的70%以上被分配到农村,中国大陆5万多个农村人民公社基本上都建立起了卫生院。中国大陆城市和解放军医务人员先后有110多万人次下农村巡回医疗,巡回医疗制度一直延续至今。  
从1949年至1975年,全球人均寿命从47岁增长到59岁,增长了12岁;从1949年到1975年,中国人均寿命从35岁增长到65岁,增长了30岁。1966年以后,中国人均寿命在超过全球其它地区人均寿命之后,仍以超过全球其它地区2倍速度快速增长。其中增长最多的,是占人口比例最多的中国农民。这个惊人的寿命增长速度,使得中国政府不得不在15亿人口之前,就采取计划生育政策。难道长寿有罪吗?  
1968年12月,毛主席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此后,中国1600万城市知识青年潮水般涌向广大农村。一方面、知识青年们锻炼了身体,理解了农民生产生活的艰辛,强化了实证科学研究所必须的实证精神。另一方面、中国农民三千年来的避塞、蒙昧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在知识青年们的帮助下,中国农民较妥善地利用了中国工业反哺农业的资源:  
从1949年到1976年,中国人口增长了一倍多,粮食的人均占有量不仅没有减少,反倒从418斤增加到615斤。1966年至1976年,中国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了九倍,但绝大多数农产品仍是真正绿色有机食品。  
从1949年到1976年,中国大陆小学在校生从2439万人发展到1.5亿人;中学在校生从103.9万人发展到5836.5万人。其中受益最大的,是曾经长期缺乏教育资源的中国农民。  
七十年代上半期,中国大陆农民有两个新兴趣。一是第三次农业革命实践。为了保障全国人民永远食用营养卫生食品,保障地球人类可持续发展,中国大陆农民正在各种专家的协助下,全面开展既不同传统农业,也不同西方石油农业的,可持续生态农业实践。为革命学习农业科技,为革命大办沼气,为革命以虫治虫,为革命以菌治虫,为革命实践农用抗菌素,……。二是集体工业生产尝试。人民公社在水利建设、春种秋收时间之外,普遍存在人力、物力盈余,在知识青年知识技术资源支援下,农民自然就进行工业尝试。而当时的国家政策鼓励人民公社进行自主工业尝试。那时的社办工业、队办工业,成为后来中国乡镇企业的萌芽。  
七十年代上半期,中国大陆农民的业余爱好呈现多样化,有些农民业余制造小火箭,有些农民业余写诗,有些农民业余研究草药……。那时从事黄、赌、毒、偷、拐、骗活动,会被绝大多数中国大陆农民鄙视,甚至批斗,扭送**机关,那时的中国政府不用操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1986年,日本基层农协开始改变原来的一户一个农协正式组合员名额的标准,导入复数正式成员的制度,使农家青年、妇女都可以作为农协正式成员参加农协的组织活动。
1984年,中国大陆农民在《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1984一号文件”)指引下,废除人民公社。
1985年,中国大陆绝大多数农村施行了“据说发展生产力”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七  

2000年,日本全国47个县级农业联合会完成了与全国联合会的合并。日本人均寿命世界第一,其中“卫生健康的饮食”、“洁净的空气”、“洁净的水源”是重要原因。多年来与日本比赛长寿的是“迷你小国”——圣马力诺。圣马力诺起源于一个欧洲石匠公社,经过多年发展,“圣马力诺公社”已成为联合国成员国,目前有人口近3万,全民享受公费医疗及16年义务教育。圣马力诺烹饪天下闻名,以取料严格著称。  
2000年,在“我们走在大道上”的甜美歌声中,中国官员们正在苦思冥想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社会治安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旱灾水灾问题、地裂问题、地陷问题、荒漠化问题、沙漠化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废寝忘食,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中国人民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正万众一心,以血肉之躯,与各种毒害食品,进行着艰苦顽强的斗争,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及大无畏精神,可歌可泣,将永留青史!  
(日本农会情况参见: 水月天行 《日本农业为什么“牛”?因为有农会》。)
   
参考资料一: “1974年全国生物防治协作会议”具体分工负责决定。
1、“以虫治虫”组由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和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负责;
2、“以菌治虫”组由湖北省农科院植保所和吉林省农科院植保所负责;
3、“农用抗菌素”组由中国农林科学院原子能所和浙江省农科院植保负责。
生物防治作业很多是大面积作业,例如,使用赤眼蜂治虫时,需要搞好害虫的预测预报,使放蜂时间与玉米螟产卵盛期相吻合。废除人民公社以后,绝大多数农民个体户、乡政府都没足够资源支持这种作业,造成有技术,没使用技术的主体。据中科院生态所做测定,喷洒的病毒制剂中,真正能对害虫起作用的只占1%,65%流失在空气和土壤当中,34%被作物吸收了,即99%都白白浪费了。废除人民公社是目前食品高毒残留的根本原因。现在中国市面上的大多数食品,在欧美是禁止进口的毒害食品,运到欧美会被罚款,在欧美就地处理需要交纳“垃圾处理费”。这跟“毛主席时代”的绝大多数食品——真正绿色食品,怎么比“产值”?
   
参考资料二:文革后期提出“为革命大办沼气”的原因。  
沼气主要成分是甲烷,把甲烷变成能源。有利:
1、获得很多可再生能源。
2、进一步改进人类卫生条件。
3、有助改变地表变暖。
沼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产生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30倍。1975年以来,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9华氏度。最近三十多年来,持续增加的,不是二氧化碳排放量,而是甲烷排放量。在1950至1970年间,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长了近两倍,而从70年代到90年代后期,二氧化碳含量则有所减少。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资料,世界肉类产量1980年为13653万吨,1990年为17977万吨,2000年达23201万吨;2006年为27288.36万吨,比1980年增长一倍。动物粪便腐烂过程中会产生沼气,对这些沼气不利用,其中的甲烷就会排放到地球大气中。
4、有助妥善应对地表变冷。
目前,地表大趋势是变暖还是变冷,气象专家们的意见不统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科学家史密斯估计,西伯利亚地下蕴藏着七百多亿吨甲烷。假如到地表变冷时,人民公社有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沼气农业利用的成熟技术,人民公社可以与西伯利亚的集体农庄合作,开放利用地下甲烷,建立起大范围温室农业。即使地表变冷几度,也有可能持续几百年产出供数亿人基本生活的农产品。
废除人民公社以后,大多数农民个体户、乡政府没有足够资源支持沼气开发实践,造成有技术,没使用技术的主体。
   
参考资料三:小岗村
岗村地处自然条件优越的中国东南地区。1978年之前,小岗村一年都没有交过,生产队每年应交的1800斤基本公粮,年年问国家要救济。
1963年8月,大寨遭受特大暴雨,冲垮100条大石坝,颗粒无收的耕地180亩,冲塌了113孔窑洞,倒塌房屋77间。灾情十分严重,但,大寨人没有气馁,他们不要国家救济款、救济粮、救济物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仅用一年时间,就医治了这场毁灭性的灾害。大寨大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在逐渐改善社员生活的同时,1964年向国家交售粮食175万斤,每户平均2000斤。
1978年,小岗村拥有517亩耕地和十头牛。1979年,“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油料总产3.5万斤,相当于过去20年产量的总和。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22元的18倍。粮食总产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总和。
也就是说1955年到1970年这15年间,小岗村年均每亩耕地生产粮食:133000/517/15=17斤。按目前的生产水平,小麦每亩需种子15斤至20斤。(数据参考扩展阅读《风起青萍末》)难怪总要国家救济,真是可怜呀。  
“大包干”以来,小岗村真是赚起来了:小岗村为国家4A级景区,门票价格:20元。①景区开放时间:8:00—17:00
②儿童票:身高1.2米—1.4米半票,1.2米以下免票
③预订老年票、军官票须凭证购买。目前身高1.2米以下的儿童们,可以赶快抓紧时间赚一把,免费看看小岗村:学校是教委建成的,水塔是省建设厅、水务局等建的,墙面是县委等六部门刷的,电话是凤阳电信局贷款装的,而且长江村村民出于人类关照弱者的本能,赠送给小岗村105台彩电,小岗村村民终于赚到彩——色——电视了。  
我在网上检索到一段,当代中国大陆初中三年级学生写的作文: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已走上奔小康的农村致富道路。从1978年的‘吃粮拷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穷到不能再穷的地步,逐步成为一个更新概念的,扎实走上富裕路的新型农村。小岗村的村史上记载着他们致富的过程,这一过程给我们留下新气象,新变化。小岗村的发展意味着中国之变,是中国国情的缩影,他们走的改革开放的道路是他们致富的关键”。
写得很好嘛。
   
参考资料四:华西村
华西村原叫华西大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是中国农村的先进典型,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农村普遍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核算方式(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华西村实行大队统一核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华西村顶着很大的压力还是实行大队核算。在中国大陆取消人民公社之后,华西大队改为华西村。华西人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努力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奋斗,服从分配,实绩到位的华西精神,走共同富裕之路。
华西村坚持四十年集体化的成就:
1、生活变好。过去,零零落落十二个小村落,建村后小村并大村,茅房、矮房变新房。现在,户户住上了水、电、气配套的别墅楼。村内娱乐、休闲、体育、购物、旅游设施配套齐全,已是一个万人规模的小城镇。全村的公共和村民生活设施比较完善,家家达到“八通”(水、电、路、电视、电话、公交、沼气、排水道)。全村没有一个暴发户,也没有一个贫困户,家家都余钱户,家家有人出国旅游,人人就业,安居乐业。美国客人来华西村访问时说:“像这样的社会主义,我们也要!”
2、环境变美。华西村民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切实加大新村公共设施建设,美化村容村貌。过去的泥路、小道,已经全部脱胎换骨,变成平坦、宽阔的水泥路。田边绿树成荫,河塘黄石驳岸,工厂整齐清洁,地面草坪成片,鸟语花香,人人喜气洋洋,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现代新家村,成为江南田园风光旅游中心。  
3、村民变灵。过去华西没有一个中学生,绝大部分是文盲,读到小学已是“文化人”。现在初中以上的村民占总数的86%。其中大、中专生200余人,还有3名青年曾出国留学。通过引进和培养,现有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000多人。村领导班子里有大学毕业的18名。还培养了英语、日语、俄语、德语等六种语言的翻译人才。
4、产品变精。1977年,全村只有小敲小打的手工业,为农业和生活服务的小产品。现在,引进了许多“洋”设备,办大厂高科技,创名牌,抢占国内外市场。全村58家企业,已形成带管、毛纺等六大系列,1000多个品种、10000多只产品的生产规模,有50多只产品获省、市和国家优质产品称号。“华西村”牌系列酒、烟畅销四方,“仁宝”牌、“华西村”牌西服、衬衫等产品已成为“三真”(说真话、售真货、定真价)、“三公认”(用户公认、专家公认、主管部门鉴定公认)产品。
5、贡献变大。华西村民坚持“三不忘”: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灾区。20多年来,我们共向国家缴纳税金3亿多元,人均缴纳税金20多万元。集体拿出5000余万元,支持邻村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乡镇企业。华西村民本着“扶贫先扶志,扶贫先育人”的精神,花精力、财力,为中西部地区培训干部100多期,累计1万余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Baidu
中华会计网校 新东方网络课堂 中华会计网校会计继续教育 新东方网校 环球网校 中公网校

小黑屋|手机版|关于我们|两全其美网校城 ( 京ICP备05068258-34 )

GMT+8, 2024-6-1 09: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