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全其美网校城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38|回复: 0

孔庆东:四到沈阳

[复制链接]
dudu 发表于 2010-6-29 17:4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此番去沈阳,算来已是第四回。在采访和讲座中,我笑称我的“四到沈阳”,恰好代表了从毛泽东到时代的历史沧桑。放上一曲二人转,写写我的沈阳之旅吧。


9月9日早7点起床,7点半小由来接我,到达机场才8点半多。果然过期身份证出了问题,到警务室开了证明才过的安检。进去后我拿出两个大肥梨二人吃了。飞机悄然起飞默然到达。艾明秋张文君寇纯等人去接。到渔夫码头酒家午餐,张东平社长是个略显黑瘦的知识分子型的汉子,很幽默大气,但似乎肠胃不大好。下午到北方图书城。先接受媒体采访,记者们都很友好,一脸淳厚,没有某些记者那种狼一般攫取的眼光。然后签售了几百本书,再接受书城简短咨询,我推荐了《毛泽东文集》,似乎出人意料。最后到《辽沈晚报》接受专访,又会见了《大连警察》的主编林渭人先生。晚饭时沈阳师大的夏敏副校长和赵慧平院长来了,赵的夫人关敏老师是我的粉丝,他们也请了过来。我请他们夫妇多多“关赵”。一桌子东北人,茄子小葱干豆腐,均鲜香可口,大家都很尽兴。


9月10日早7点20起来,准备讲稿。8点10分下到四楼吃自助餐。然后张洪艾明秋寇纯陪我们去看故宫。路上明秋买来报纸看。恰好头一天王立群也到沈阳签售,媒体一般就联系起来报道。《沈阳晚报》曰《学术明星组团来沈》,说我自曝不胜酒力,谓“只能喝半瓶”,其实我说的是“半瓶啤酒”。王立群跟媒体闹了点不愉快,气得说以后再不见媒体了。《华商晨报》的题目是《孔庆东

谈鲁迅话金庸》,报道比较到位,但说签售了600多本,有些夸张。《沈阳日报》说王立群“火药味十足”,说我认为百家讲坛“不应该娱乐化”。日报晚报还都登了我的题词。


到故宫和大帅府都是张洪讲解,我们1988年在车公庄北京党校那次现代文学创新会上初识,几乎20年后才见。他还是那副纯朴的样子,讲得熟练自然。故宫比我小时候跟父亲来看的那次要漂亮许多,不禁很想念父亲带我在沈阳大吃大喝的情景,毛主席时代的工人生活,是多么幸福啊。小憩时被一位游客认出。到大帅府后看了一多半,寇纯电话催促,他一直在联系跟我同名的“老边饺子第四代传人孔庆东”,这是我一到沈阳后就提出想去拜见的。终于联系上了,66岁的老人很激动。我们赶紧看完赵四小姐的旧居,赶到边家饺子城。孔庆东老哥接我进去,立刻慷慨陈词,口若悬河地介绍他的奋斗历程,顾客皆停箸倾听。然后上楼就餐,搞了一大桌子。沈阳电视台也来拍了特别节目,老哥夫妇非常热情,坚持不让出版社掏钱,还送我一箱自制的边家传人酒。


下午1点多,匆忙告辞。赶到沈阳师大讲《鲁迅在21世纪》,赵慧平院长主持得很幽默。很多学生站着,前面地上还坐了一大排,我比预定多讲了40分钟。签名合影一番,下楼见夏敏校长也课后匆匆赶来。车子在校园绕了一圈,瞻仰了孟繁华教授的265平米的带烧烤凉亭的别墅,当即以短信方式向高秀芹等北大朋友予以揭发,北大众老师怒火中烧,或回信曰:“扒了!”或回信曰:“给他墙上写个大字:拆!”。用汉奸文人的话说,噢,中国人民是多么的仇富啊!下次见了老孟,非收拾我不可。


晚饭后8点多送我们到机场,飞机轰鸣起飞,铿锵降落。打车到家已经半夜。匆匆料理一下急务就睡了。


9月11号一天整理内务,写博客,回信件,接电话等。晚上准备次日去海峡卫视的节目。日程又排满了。


想到这是第四次沈阳之旅,不禁回忆起前三次来。


头一次是1974年冬天,我小学3年级时,跟父亲出差去的。父亲当个车间主任,经常顶撞厂领导,所以从来不派他去上海广州出差。我们在一家每个房间住8个人的大旅社里住了一周,名字似乎叫“工农兵旅社”。感觉沈阳没有哈尔滨漂亮,但是比哈尔滨厚重大气,轿车和吉普车比哈尔滨多,6层以上的高楼也不少。馅饼包子大米粥,还有蘑菇肉片干炸丸子红烧鸡腿,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吃这些美食还有我的交通住宿,都是父亲自己出钱,而父亲每月工资只有48元。谁要说毛主席时代人民年年都吃不饱饭,那人不是无知无耻就是癫痫白痴。此行大约是调查一个党员干部的家庭背景,父亲主要时间都是带我逛故宫、看北陵,或者坐在十字路口的马路牙子上,看看有没有救火车救护车啥的,坐累了就找个饭馆去腐败。


至于外调的正经事,父亲就带我去了两家单位,他自己也跑出去过两回。最后还在一个晚上,走访了那个干部的父母的家,就是跟那一大家子人唠嗑,问问老人和亲戚的出身及历史等。那家的一个跟我同龄的小姑娘,细眉细眼白脸蛋,头上两根细小辫,陪我坐在小板凳上玩扑克,说话像木耳蘸白糖一般甜脆好听,一口一个“小哥哥”,可就是老玩赖,不是偷牌就是抢我的好牌。临别时我俩恋恋不舍的,她躲在大人身后落寞的神情,我永远记得。有些人,我们一生可能就见一次,不珍视每个这样的“一次”,我们就失去了全部的人生。


此后跟沈阳的关系,就是往返于北京哈尔滨之间,火车在沈阳停车10分钟左右时,偶尔下去换换空气。站台上此起彼伏地喊着“雹至、雹至”。有一回女朋友问我,他们喊什么呢?我说“包子、包子”。另外还有“沟帮子烧鸡”,我买过一回,没有哈尔滨烧鸡入味,跟德州扒鸡在伯仲之间,不过比一般的北京烤鸭好吃多了。


等到第二次去沈阳,已经是20多年以后的世纪末,据说人民群众都吃饱了撑的“走进了新时代”。这次是电视台请我去讲金庸。讲完后主持人陪我看了场电影《妇女主任》,赵本山演的。晚饭后令我惊讶的是,大街两旁成百上千的下岗工人在卖小商品,袜子、帽子、梳子、镜子……我概括为“十里长街卖袜子”。我暗自祈祷这支大军里面,没有我的那位“木耳蘸白糖”。东北最大的工业城市,竟然沦落到这等地步,据说铁西区的工人坐出租车,5块钱以上拒付!朱镕基去看望某厂区工人,他们居然还住在一排排的窝棚里。我带着惆怅的心情,回到了“十里长街卖文凭”的北京。


又过了若干年,第三次去沈阳,已是2006年,给全国的语文骨干教师做语文改革报告。会后去参观了争奇斗艳的世博园,又自己打车转了转,感觉沈阳已然扭出了低谷,重新“的色”出了光彩。如果说哈尔滨是个标准的“摩登美人”的话,沈阳则是个拿得起放得下的“大美人”。她熬过了“野蛮发展观”的艰辛岁月,伸了个懒腰就再次走上了时代的前台。耳边响起一个熟悉的旋律:“沈阳啊沈阳啊我的故乡,马路上灯火辉煌……”以前我对徐坤的那篇小说还不太理解,现在则似乎读懂了那份沈阳人独有的“漫不经心”。


毛主席说《红楼梦》读三遍才能发言,读七遍才能吹牛。沈阳俺已经去了四次,离吹牛的资格尚远,但叨咕这么几句木耳干豆腐啥的,总不算是唐突美人吧?蓦地,只听那旦角脆生生地叫道:“小哥哥!”一盘二人转,唱完了。




本期博客思考题:


1、你吃过的哪里的饺子最好?


2、用全国城市选班干部,北京是班长,上海是学委,沈阳是体委,哈尔滨是文委,天津是团支书……请选出各科的课代表。

 

 

 

Baidu
中华会计网校 新东方网络课堂 中华会计网校会计继续教育 新东方网校 环球网校 中公网校

小黑屋|手机版|关于我们|两全其美网校城 ( 京ICP备05068258-34 )

GMT+8, 2024-5-3 18: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