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全其美网校城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1|回复: 0

孔庆东:人生至乐乱读书

[复制链接]
dudu 发表于 2010-6-29 17:2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周读书部分札记如下。
7月25日,读《徐州师大学报》2007年第4期,其中郝庆军《1933年鲁迅对胡适的批判》一文,详细分析了胡适伪装“自由”,实际上为国民党政府的暴政辩护,因而受到鲁迅等人批判的情形。胡适打着人权的幌子,维护的是统治者的人权,践踏和蔑视的是普通百姓的人权,“到头来争取来的是社会名流的声誉、政府当局的重视和地方权要的礼遇。”胡适对中国社会的贫穷、疾病、愚昧、贪污仅作表面的悲叹,而认为最大的危害是“近年各地的暴动”,这恰恰是以学者身份来配合国民党政府的“剿匪”政策。这相当于说老板不给民工工资是因为民工讨薪,说乡长欺压农民是因为农民上访,或者说学校开除学生是因为学生索要文凭。中国监狱里的严刑拷打,是自古一贯的,连当今的也都承认,更何况国民党的法西斯监狱,胡适却为了向国民党献媚,硬说那是捏造的谎言,为此不惜与中国人权保障同盟决裂,被宋庆龄蔡元培明令开除。宋庆龄比较左,蔡元培比较右,他们共同看不起胡适这种“体制外御用学者”的行径。说白了,不论胡适是否自我意识到了,他的实际文化功能是蒋介石政府安插在“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阵营中的一匹特洛伊木马。鲁迅可能碍于情面,没有直接点透,而是用戏仿和调侃的笔法加以讽刺。“文化班头博士衔,人权抛却说王权。朝廷自古多屠戮,此理今凭实验传。人权王道两翻新,为感君恩奏圣明。虐政何妨援律例,杀人如草不闻声。”可惜文字终究是无力的,鲁迅的讽刺今天依然适用,谁敢说胡适的子孙们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就已经走出了“杀人如草”的时代了呢?
厦门大学李城希的博士论文《鲁迅与传统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06年11月)一书,从鲁迅幼年讲起,渐次归结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偏离、回归。爬梳清理,颇见苦心。惟前言略长,且日本时期特别是鲁迅受章太炎影响部分尚未尽兴。此书除由导师朱寿桐大哥作序外,另由作者父亲以文言序之,有趣。而由书后得知,作者好友已开此例也。作者感谢写作过程中各方援助,提到妻子放弃读研,“操持起从未接触过的家务”,于褒扬中不小心流露出“揭短”,亦可一笑也。
王明贤兄寄来《墙艺术》创刊号,颇有匠心和深度。王明贤一直关注文革美术,作为文革美术史专家,既保持着学者的冷静,又深藏 着艺术的激情。在我看来,岂止文革的美术需要抢救,文革中诞生和涌现的中华民族最光辉灿烂的文化精华,短短三十年,就已经被糟蹋得千疮百孔了。当人们觉醒之日,依然不过是几声叹息和一片抢购而已。或许,文明就是踏着一座又一座废墟前进的吧。
陈平原老师的《学术随感录》(河南大学出版社06年12月),里面的文章大多数都读过了。自序开头所说的“既坚守象牙塔,撰写中规中矩的学术专著;又对已经制度化了的知识生产,保持一种冷静审视的态度”,这是当今学者都应该洗耳恭听的。不过,要真正做到,当然是很难的,要有头脑有心肠有胸襟有肝胆,所以,对于做不到者,也该适当宽容。
段宝林老师的《立体文学论——民间文学新论》(高等教育出版社07年6月)问世了。这是当今民间文学研究界的泰斗段宝林先生的集大成之作,里面的部分文章和观点我都熟悉。北大中文系力量之强,不仅强在各个专业的“单兵种突破能力”上,更强在各专业的综合配置彼此呼应上。即以现当代文学专业而言,不仅得益于古代文学、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的滋养,也得益于汉语专业和古典文献专业的熏陶。更与 大多数中文系不同的是,北大在实用主义大潮的汹涌中,坚持保留了民间文学专业,从神话学、符号学到人类学、民俗学,从史诗、民谣到故事、曲艺,坚持段宝林先生所说的“立体研究”方法,这对于打破专业壁垒,对学术进行跨学科整合,在市场经济唯利是图所导致的僵化学术体制下保持一点学者的真才实学和道德良心,都是极其宝贵的。
7月26日晚饭前后用3个多小时读完了张者20万字的长篇新作《桃花》(长江文艺出版社07年4月),这是《桃李》的姊妹篇,我曾经写过一篇书评《红肿的桃李》。张者的这本书继续揭露高校腐败,并重点描写股市黑幕。 技术上比《桃李》略有进步,正义感也更强,但仍近于黑幕小说,给人感觉大学教授都是腐败堕落之徒,大学女生都是以诱惑教授和师兄为职业的,也许张者亲身经历的法学院和经济学院,此类情况比较普遍吧。另外股市理论展开也过多,其实很多金融知识对于文史哲专业的人来说也都属于常识,法学和经济学,说到底是没有多少自身的学问好讲的,讲得稍微深一点,就进入其他学科的领域了。书的装帧很漂亮,封底印着杨绛的评点,说“看了张者的小说,我很惊奇……”,我觉得,杨绛先生的“惊奇”二字,是不能完全理解为赞誉之词的。张者的文采和文思都属上佳,希望他能够写出更棒的校园故事来。
26日当晚,本欲以4个小时读完曹升33万字的《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中信出版社07年7月),不料竟读了6个多小时,半夜加餐一顿,一直读到27日凌晨。该书显示出作者文史哲融会贯通的卓越才华,辞章绚烂,见识通透,人生感慨与丰厚学养把握均衡,文体上也勇于探索,灵感所到之处,下笔生花。70后作家拥有此等人才,国之大吉也。可见吾对80后90后之厚望,必当不虚也。
27日上午读了陈旭光《电影文化之维》(上海三联书店07年4月),中间两章读得慢,首尾两章读得快些。这是旭光近年来影视文化研究的一部集大成之作。结构宏大,视野开阔,沉思的风格隐藏着诗意的激情,理论的把握与敏锐的分析结合得十分娴熟。特别是对几代电影导演的美学解剖客观而又不失高度,具体的文本解读也要言不烦。可惜30万字的大作竟没有前言后记,可能是编排得比较匆忙吧。
陈远的《逝者如斯未尝往》(陕西师大出版社07年3月),自称是史学研究习作,我看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他的文化史评论集。里面评论了胡适黄炎培季羡林费孝通谢泳余秋雨孔庆东等人,阅读面比较广阔,写作态度谦逊内省,可以跟他的《李宗吾新传》对照着看。不过书名起得太俗了,颇受地主老财翻天复辟梦的影响,把失去的旧社会当成天堂。其实旧社会要是那么好,就不会被推翻了。把旧社会说成是“万恶”的或者赞美成什么遍地都是“大师”的时代,都是一种简单的天真认识。再过50年,我们这个时代也可能被看成是百花齐放大师辈出的年代呢。
湖北宜昌姜祚正老先生的《趣诗指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06年12月),是他长年探索和继承中国趣诗的成果,分类很细致,有些诗也颇有意趣,不是一般的文字游戏。我也喜欢写各种趣诗,主要是嵌字诗,字谜诗,顶真诗,异型诗,打油诗等,可惜知音甚少,越是在“文化中心”,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越衰落。倒是民间藏龙卧虎,人民群众自觉保护和传承着我中华文明之血脉也。

本期思考题:
1、你家里藏有的文革时期物品中,你知道那些属于艺术吗?
2、你喜欢那些种类的民间文学?
3、很多高校出现了假论文假文凭?但是那些真论文真文凭你觉得又怎么样呢?

 

 

 

Baidu
中华会计网校 新东方网络课堂 中华会计网校会计继续教育 新东方网校 环球网校 中公网校

小黑屋|手机版|关于我们|两全其美网校城 ( 京ICP备05068258-34 )

GMT+8, 2024-6-3 13: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