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全其美网校城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304|回复: 4

一场美国式的英国大选

[复制链接]
gaogaotao925 发表于 2010-5-17 13:3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5月6日的英国大选多少有些美国色彩:电视辩论,正面交锋,高投票率,选情胶着,承担改变现状的使命……唯独不一样的是,选后的各党政治交易像三角恋一样,让选民们难以琢磨。德扎斯特是一个普通选民的代表。作为卡梅伦的支持者,他对大选的关注或许只是一种从“光荣革命”以来就沉淀出的公民责任,抑或是出于对未来可能出现改变的由衷恐惧。

特约记者_孔令龙 英国伦敦报道



2010年4月16日,英国多佛,天空新闻计划模仿美国拉什莫尔山,让英国三党领导人布朗、卡梅伦、克莱格的头像映在象征性的多佛白崖图像上。



5月6日,英格兰切蒂舍姆,一私人住宅作为大选投票点被征用,投票点的标志挂在窗口。



5月8日,英国伦敦,三党党魁布朗(右)、卡梅伦(中)和克莱格参加仪式纪念二战胜利65周年。他们三人之间在合纵连横上的较量,也成为本次英国大选的一大看点。

68岁的德扎斯特·理查德先生从几个月前就盼望着大选了,因为他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对自己是这样,对整个英国也是如此。当然,德扎斯特并非蓄势待发的参选议员,而只是一名普通的退休电气工程师,他所说的机会,是觉得可以使用手中的选票去改变英国——上一次有这种机会还是在他63岁的时候。

按说德扎斯特先生早就过了愤青的年纪,他和同样已经退休的夫人莫妮卡住在伦敦东北卡姆登的中产阶级社区,他们拥有一座四层的房子,洁白的外立面干净整洁,仿罗马柱式的门廊让整个家庭充满沉稳的情调。虽然老两口并没像很多英国家庭那样养只狗当宠物,但他们楼下的花园里却住着一窝野生的狐狸。当然,理查德一家与狐狸一家的邻里关系并不像英国电影《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中描写的那么糟糕,莫妮卡还专门准备了一个小盆子,里面经常放些食物去款待他们的狐狸邻居。

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德扎斯特和莫妮卡喜欢到附近的摄政公园散步,随身带份《泰晤士报》,累了就坐下读上几篇文章。到了周末他们可能按照报纸上提供的《观剧指南》到西区看看最新的音乐剧,或者去莎士比亚剧场再重温一下《李尔王》或《仲夏夜之梦》——德扎斯特对莎士比亚有着特别的偏好,莎士比亚剧场里的一块地砖上就刻有他的名字,因为当年重修剧场时这位先生曾捐了一大笔钱。

其实德扎斯特的日常生活代表了很多中产阶级的状态,充满了淡淡的幸福感和平静的安详,一如晴日里伦敦和煦的阳光。但是,在这种习惯了张而不弛的生活中,为什么他们会盼望很容易让人肾上腺激素分泌猛增的大选呢?或许,这只是一种从“光荣革命”以来就沉淀出的公民责任,抑或是出于对未来可能出现改变的由衷恐惧。

选前:钱包保卫战

4月30日早晨,德扎斯特先生坐在家中顶层的餐厅里,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享受着丰盛的英式早餐。虽然咖啡和煎肉浓郁的香味弥漫在整个餐厅里,可德扎斯特的心思却并不在盘子里的食物上,他心里想的还是前一天晚上的大选电视辩论,因为这涉及到他的养老金,涉及到他以后的生活质量。

这次英国大选,破天荒地引入了主要竞选人电视辩论这种形式,让保守党的卡梅伦、工党的布朗以及自由民主党的克莱格三个人站在一起,逐一通过镜头展示自己的政策主张,并接受观众的提问,唇枪舌剑互相攻讦。

虽然英国人还是打心眼里瞧不起大西洋彼岸那位同样说着英语的强大表兄弟,但无可否认,随着二战后帝国的衰落以及美军的进驻,英国受美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现在不仅街上十多岁的孩子早已放弃了披头士的经典,而将吹牛老爹等美国黑人的饶舌乐整天挂在嘴边,就连大选这样严肃的政治领域也被逐渐打上了美国文化的烙印,电视辩论就是明显的例子。

美国人至今仍对尼克松和肯尼迪在芝加哥容光焕发面对摄像机的经典辩论津津乐道,而在半个世纪后,已经习惯了在报纸上大打笔仗的英国政客终于咬下牙来决定正面交锋,而且这种在台上吵成一片的电视辩论一共要死磕三场。

对于英国政客来说,经历美国化的电视辩论都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一开始表现也都有点拘谨,可是电视机前的德扎斯特看得却是津津有味。上世纪90年代,由于工作原因他曾在美国亚特兰大生活过几年,也曾目睹过老布什和克林顿之间的辩论,而这次有机会看到本国政客们上演好戏,他当然不会错过。

绝妙之处在于,美国人不但为英国大选贡献了电视辩论这种形式,而且还贴心地为辩论提供了内容。2008年9月随着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的轰然倒下,一场发端于华尔街的金融风暴迅速蔓延全球,将英国赖以为支柱的金融业吹得七零八落,英国选民当前最需要的就是一位能带领英国走出困境的首相。而4月29日在伯明翰举行的最后一场电视辩论,主题就是选民最关心的经济问题。

英国国家统计局4月2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截至3月底结束的上一财政年度里,英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创下了二战以来的最高纪录,削减政府赤字是每个党都绕不开的任务,辩论台上的政治家们都不得不为这个问题挠头。而对于德扎斯特来说,他看的问题更具体,他看的是养老金、国民健康医疗保险这些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当然,虽然他已经退休了,但也会关注一下就业率的问题,毕竟他也不希望子女失业不得不被“啃老”。

在西方七大工业国中,目前英国的经济形势属于最差之列,面对生活受到威胁的窘境,德扎斯特决定用手中的选票发起一场“钱包保卫战”。布朗虽然是英国历史上担任财政大臣时间最长的政治家,但德扎斯特对他在经济上的表现却并不怎么认可。“他是个好人,然而首相做得却一般。我们是为了经济投票,而不是为了同情投票。”

而在电视辩论中很有人气的克莱格,德扎斯特认为“他是一个没有经验、不知道怎么为别人钱包负责的家伙”。至于卡梅伦,德扎斯特认为“他可能还不错”。就在距离德扎斯特住宅不到200米的路边,立着一块巨大的保守党竞选广告牌,上面写着“为改变而投票”。

选中:蓝绒衣的选择

6日投票日那一天,德扎斯特6点整准时起床,叫醒莫妮卡,准备一大早就去投票站投票。

6点50分左右收拾利索的老两口出了门,他们看着门外极具伦敦特色的阴沉天气,下意识地又拉紧了外套的领口。这几天伦敦降温,本来上周还是桃李芬芳的小阳春景象,可选前两天气候急转直下,阵阵寒风又勾起了人们关于阴霾冬日的记忆。为了御寒,德扎斯特套上了一件蓝色的绒衣,莫妮卡则戴了条蓝头巾,他们不到5分钟就走到了由一所教堂临时改成的投票站。

投票站7点正式开门,早早赶到的工作人员已经把选举用的设施都摆放完成。一个套间外面的屋子是用来检查选民登记号的,选民在出示凭证后就可以进入里间找工作人员领取选票。里间有十多个木框钉起带隔板的小桌子,选民可以站在前面在选票上支持的候选人名下画一个标记,而不会被周围的人看到。

由于来得早,德扎斯特和莫妮卡不得不先在投票站门口等一会儿,可就在几分钟之间,他们身后就陆陆续续排了近10个人,其中大部分是身穿套装、挎着公文包的上班族,这些人要赶在上班之前将自己的一票投给工党、保守党或是自由民主党中的一个。当然,还有几个老人,他们估计和德扎斯特一样,都是由于关心养老金而有极高的参政热情——这点完全没有因寒冷的天气有半点改变。

由于站在队首,德扎斯特是这个选区第一个投票的选民。不到5分钟,他就投好票从出口走了出来,由于他的选择,使得保守党在这个选区以一票的优势暂时领先其他所有政党。

其实德扎斯特的政治倾向并不是一个秘密,他身穿的衣服就表明了问题,就像工党使用红色、自由民主党偏爱黄色一样,在大选中蓝色代表着保守党。在选前的三次电视辩论中,卡梅伦一直系着蓝色的领带。

虽然德扎斯特这次把票投给了卡梅伦,但其实他并不一直是保守党的支持者。在2005年的大选中,他支持的对象就是台上的工党。“我是对事不对人,这次我觉得保守党的政策更符合英国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他这样解释自己的转变。

像德扎斯特这样早早就定下选谁的人其实只是一部分,就在投票前一天,还有将近4成选民未决定他们把票投给谁,还有选民会临时改变决定。英国议会下院共有650个席位,选前的民调普遍显示,三党支持率相差不大,选情呈“三分天下”的胶着态势,可能没有一个政党能够在议会获得多数席位,而每一个选民都用选票构建着下届政府的面貌。为了实现这些愿望,在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的15个小时里,共有2965万选民和德扎斯特一样涌向投票站。高达65.1%的投票率,其实光是这种热情就足以让美国大选相形见绌。

投完票后,德扎斯特回到了家,可他一整天都在密切关注着选情的变化。晚上9点多,一些选区的计票结果开始陆续公布,前几个选区在大选地图中都被标成了红色,这让德扎斯特有些担心。好在晚上10点由英国广播公司、独立电视台和天空电视台联合举行的投票站出口民调显示,执政工党可在议会中赢得255席,保守党拿下307席,自由民主党能占据59席,这一结果让德扎斯特松了口气,终于能睡个好觉。

第二天下午4点,选举结果正式公布,结果和出口民调相差无几,保守党赢得了306个议席,自1997年后重新成为英国议会第一大党。

选后:一个漫长的交易

5月10日早晨,太阳在蜗居了5天后终于不情愿地露出头来。可是习惯性地捧着报纸吃早餐的德扎斯特先生已经没有了刚知道保守党在选举中成为第一大党时的欢快心情。当天《泰晤士报》头版黑色大标题《悬而未决的英国》道尽了他的一点点失落,因为他支持的政党表现得是不错,但还没好到足以将卡梅伦顺利推上首相宝座的地步。

正如选前所预料的,英国三大政党都未能取得议会中超过半数议席,出现自1974年以来第一个无多数议会。在这种情况下,谁来出面组阁成了一个疑问,现任首相布朗距离搬家越来越近,但卡梅伦宣言“7日一早拎着公文包去唐宁街10号上班”的宣言也成了一个笑话。

对于上次出现无多数议会时各方是怎么组阁的,现在德扎斯特已经毫无印象,毕竟那时候他才30岁出头,属于“迷惘的一代”,当时对政治唯一的兴趣就是反对越战。德扎斯特难以想通为什么保守党想上台却要如此艰难,他指着报纸上克莱格的照片反复问:“凭什么他就成为拥王者?”

坐在对面的莫妮卡回答不出丈夫的问题,可是从现在看,卡梅伦能否成为唐宁街10号的新房客,恰恰完全取决于自由民主党的决定。第三党的作用在微妙平衡期间被无限放大,使其无论倒向哪一边都对全局有决定性影响,克莱格也成了和女王类似的拥有首相任免权的人。于是,在选举结果揭晓后,一场更加激烈的合纵连横争夺战在英国的三大党际展开。在德扎斯特看来,这个长长的周末各党上演了一出充满狗血剧情的“三角恋”。

距离首相位置最近的卡梅伦率先向克莱格献上“玫瑰花”,他在7日下午表示愿与自民商讨联合组成政府的问题。之后两党会谈小组9日举行了长达6个多小时的商讨。虽然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表面上打得火热,但由于在政治理念以及选举制度改革等方面存在分歧,因此会谈一直雷声大雨点小。由于保守党迟迟没能拿下自民党,这给了在一旁冷眼旁观的工党机会。

于是工党也不断开出入阁“彩礼”来诱惑自民党,而待价而沽的克莱格也耐不住寂寞,在与卡梅伦会谈后又去找布朗“幽会”,期望得到更优渥的条件。放手一搏的工党为了表达诚意,不惜“自残”,布朗忽然宣布将辞去工党主席的职位,扫清了和自民党合作的一大障碍。

政治交易和三角恋一样让人难以琢磨。反正自己已经投了票,对于保守党能否上台,德扎斯特先生只能默默祝福了。看着电视上不断滚动的三党分分合合的消息,他感觉有些烦了。于是,他决定离开家到附近的公园走走,当然同样没忘记带上一份他经常看的报纸。

(本文来源:南都周刊 )

 楼主| gaogaotao925 发表于 2010-5-17 13: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克莱格大人

对于习惯了布朗和卡梅伦的人来说,尼克·克莱格和他的自由民主党是陌生的。一直到最近,克莱格的绰号始终是“尼克是谁”。因为长时间以来,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个男人到底是谁,也没人知道他对英国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不过现在,克莱格却变身英国政坛的决定性人物,“尼克是谁”的绰号也早已随着“英国奥巴马”的呼声而飘至九霄云外。

编译_括囊





5月3日,克莱格到访伦敦南部社区。有选民称赞说,克莱格真诚、放松,很有魅力,是“新时期的丘吉尔”,是“英国的奥巴马”。

一辩成名

二十几年前,十几岁的克莱格还生活在威斯敏斯特中学,他经常利用午饭时间去纪念自由民主党创始人之一——约翰·洛克。也就是在那时,克莱格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我当时觉得自己的政治理想完全被释放出来了,在威斯敏斯特中学,你会变得早熟,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十几年后的今天,一张克莱格当时在威斯敏斯特学校的照片见诸报端。此时,第一次出现在电视辩论舞台上的克莱格,英姿飒爽,面对数百万选民,伶牙俐齿,对答如流,让身旁的布朗和卡梅伦黯然失色。电视辩论结束后,各路记者将采访大巴围个水泄不通,争相一睹克莱格的风采。

面对资深的媒体记者与现场观众提问,克莱格的反应令人称赞。媒体记者习惯用“如果您当选的话”引出民众所关心的问题,布朗与卡梅伦都顺着问题回答,只有克莱格说 :“这里没有如果,您这么问,好像就只有布朗、卡梅伦或克莱格能决定国家大事。错了,英国的事务是由四千万选民决定的,我们有四千万个伟大的决策人。”

一时间,“克莱格热”席卷英国。破天荒的电视辩论令克莱格“一辩成名”,个人支持率升至72%,是自丘吉尔以来最高,甚至他所在的自民党支持率也在一夜间飙升12个百分点,破天荒超越两大传统政党。有选民说,克莱格真诚、放松,很有魅力,是“新时期的丘吉尔”,是“英国的奥巴马”。随着这样的称号不胫而走,年轻选民见了他就像触电一般,无数选民举着“我支持尼克”的手写标语大声欢呼。

克莱格还记得,在英国大选投票前的最后一天,他去理发时自我介绍说:“你好,我是尼克·克莱格。”女理发师没有印象,只是把他当成一般客人寒暄了几句。不过在投票结果出来后,他就再不是理发店里的普通客人了,而是摇身一变成为kingmaker(国王拥立者),也是政治均势里的决定性人物。选举结果显示,保守党获306席,未能取得绝对多数。现执政党工党获258席,自民党57席,其余政党28席,英国迎来36年来首个无多数议会。这也就意味着,现任首相布朗想组阁,非找他合作不可,卡梅伦若想组阁,同样没他不行。

鉴于在电视辩论前的一直默默无闻,克莱格取得如此成就,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小的奇迹。

校园时代

对于习惯了布朗和卡梅伦的人来说,尼克·克莱格和他的自由民主党是陌生的。一直到最近,克莱格的绰号始终是“尼克是谁”。因为长时间以来,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个男人到底是谁,也没人知道他对英国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不过现在,克莱格却变身英国政坛的决定性人物,“尼克是谁”的绰号也早已随着“英国奥巴马”的呼声而飘至九霄云外。

尽管克莱格已经不大可能成为英国首相,不过人们对他的追捧依然不减,“英国奥巴马”的称号从未停止,甚至连他的大学好友皮帕·哈里斯也忍不住拿他与美国总统作个对比。“人们总是为自己支持的政治家高呼,因为这些政客值得信赖。奥巴马是这样,尼克同样如此,他也能做到这点。”

不可否认,克莱格是个天生的辩才,有着罕见的谦逊态度。在经济烂摊子的大背景下,很多国会议员和内阁官员陷入“骗补门”,这引起英国民众的普遍不满。作为现任欧洲议会议员、政党党员,民众却在克莱格身上发现一张崭新的面孔,在“骗补门”普遍盛行的议员中,他是为数不多几个手脚干净的局外人之一。

克莱格比卡梅伦年轻一岁,出生于英国南部的白金汉郡,毕业于剑桥大学,主修社会人类学,能说荷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克莱格的家庭颇有些传奇色彩,父亲是英俄混血的投资银行家,母亲是荷兰人,曾祖父是俄罗斯的一名司法部长,曾祖姑母是著名作家莫拉·布德贝格男爵夫人,玛克西姆·高尔基曾帮助他的奶奶和祖姑母逃亡,而英国著名作家马塞尔·瑟鲁则是他的挚交好友。

或许是受家族教育的影响,还在学生时代的克莱格便展现出对文学的极大爱好,曾不可思议地写出自己的第一本现实主义小说,一举惊动文坛。

克莱格很喜欢约翰·洛克的社会学,朋友们很少注意到克莱格的政治倾向,甚至嘲笑他可笑的政治想法。不过,也有同学向他投来赞叹的目光,称颂他目光长远,在学生组织中名扬四方,他对世界的兴趣比其他任何人都要多。

在大学里,克莱格毅然决定加入青年保守党组织。“我知道从政之路会很难,但是我当时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影响颇深。”克莱格回忆说,他当时的想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反复强调英国人必须意识到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那时,英国保守党前外交大臣卡林顿勋爵是克莱格的邻居,他推荐年纪尚轻的克莱格到布鲁塞尔充当欧盟专员、保守党成员利昂·布里坦的助手。尽管长时期作为布里坦的助手,但克莱格却坚称,自己从来都没有想过成为一名保守党成员。

在回忆布鲁塞尔的那段时光时,克莱格称,自己曾每天都沉浸在图书馆中。也正是在那时,他开始接触到约翰·洛克和自由民主党前主席帕迪·阿什当的作品。“我深深地被阿什当所吸引了。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欧洲和美国展开牛肉战,阿什当来到法国。我对布里坦说:你能不能告诉阿什当,说尼克·克莱格是他的疯狂粉丝?”

政坛之路

从政前,克莱格的经历十分丰富,在纽约做过记者,在伦敦做过企业咨询,在布达佩斯撰文谈过经济改革……这些草根经历为其政治生涯的成功铺好了一条康庄大道。在欧盟委员会工作5年后,克莱格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5年前,卡梅伦开始执掌保守党时,克莱格刚刚成为英国议会下院议员。2007年底,在40岁不惑之年,克莱格终于接过帕迪·阿什当和前主席肯尼迪的大旗,当选自由民主党主席,其政治生涯的第一个高潮就此来临。当时英国媒体评论说:“没有人质疑他担当这份工作的能力。许多人只是怀疑,他是否愿意承担这份工作。”

事实上,在克莱格的政治生涯中,家庭对他的影响颇深。虽然父亲是一名银行家,但克莱格却称一直批评父亲的激进主义行为方式;母亲赫曼斯是壳牌公司的一名工程师,曾带着家人去过日本,并被当作二战战俘对待。每当小克莱格和兄弟姐妹们在电视上看到战俘们的生活时,母亲总是带着责备的语气对他们说:“事情根本不是电视中想象那样,我们甚至连跟看守者交谈的权利都没有。”

“如果你的家庭也曾在国外忍受苦难的煎熬,那么你会明白,对于一个英国人来讲,这种感觉是多么的难以接受。”克莱格表示,这样的经历更让他坚定,一个自由的英格兰是多么的重要——当然,这也是他和自由民主党奋斗的目标。

自民党一直是英国政坛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只是由于长期以来每次大选结果都是保守党和工党上台执政,自民党只能充当配角。不过,在克莱格成为领袖后,自民党迎来转变自身政治角色的最佳时机。早在投票结果出来之前,自民党就已经开始制订机密策略,准备夺取更大的政治权力。一旦出现“悬浮议会”局面,其他党派必然要拉拢自民党联合组阁,自民党便会趁机提出苛刻的合作条件,包括要求分配最少6个内阁部长职位和12个其他政府部长职位,并要求以比例代表制替换现行选举制度。如果双方不能达成一致,那么自民党便会索性拖垮少数政府,迫使举行第二次大选。

这份方案是克莱格的精神导师阿什当于1992年和1997年大选时制订的,克莱格在今日竞争激烈大选中搬出导师的得意之作,目的也无非是为他的自由民主党争取到最大的政治利益,说起来这也无可厚非。

尽管如此,自由民主党在此次选举中并不算成功,因为他们争取到的选票与工党和保守党相比,还是云泥之别。但是在另一方面,克莱格个人却是成功的。此前在接受《GQ》记者采访时,克莱格称自己曾和三十几名女人上过床,这也成为媒体和对手们攻击的突破口。不过,克莱格并不在乎这些,他说,公布自己私生活看似不光彩的一部分,其实正说明了他的担当和责任意识,因为那些“丑事”都发生在婚前。

从“英国奥巴马”到“国王拥立者”,这一场大选之路恰好是克莱格在政坛迅速崛起的最佳时机。连身边的朋友都如此惊叹:“他从未如此成功过。”而接下来,他和自民党将在英国政坛扮演怎样的角色,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 (本文来源:南都周刊 )
alarace 发表于 2010-5-18 15:53:12 | 显示全部楼层
lyic 发表于 2011-5-11 13: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tqnqz 发表于 2012-3-17 16: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一下吧,确实是不错的贴子。












沙发品牌:tiaoshafa.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Baidu
中华会计网校 新东方网络课堂 中华会计网校会计继续教育 新东方网校 环球网校 中公网校

小黑屋|手机版|关于我们|两全其美网校城 ( 京ICP备05068258-34 )

GMT+8, 2024-4-29 13: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