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全其美网校城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65|回复: 1

“我这辈子就交给马尾松了!”

[复制链接]
光头小尼姑 发表于 2010-4-22 13:2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专家档案:杨章旗,广西松类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林木遗传育种的知名专家、博士,在广西林科院从事松树良种选育与栽培的研究与推广工作,现任国家林业局中南速生材繁育重点实验室主任。2006年8月被评为广西优秀专家,同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杨章旗很忙,忙得几乎没时间接受记者采访。他忙什么?忙马尾松育种、忙选优树、忙下乡、忙科研攻关……
  忙是杨章旗人生的主旋律,它谱出了杨章旗生命的动人乐章。让我们一起走进杨章旗的生活,去探寻一个优秀专家甘于清贫、埋首科研、乐于奉献的成长足迹。
  学海无涯苦作舟
  如果要追述杨章旗跟林业的结缘,恐怕得从小时候说起。自小在山清水秀的资源县长大,家乡郁郁苍苍的树木让杨章旗对林木有了别样的感情。读高中时,学校搞勤工俭学,要求每个学生每年要交200斤的干柴给学校,十几岁的杨章旗上山砍柴动作麻利,攀山越岭轻松自如,他的同学打趣说:你这身手最适合搞林业了。玩笑话归玩笑话,1982年,一纸大学录取通知书还真让杨章旗跟林业结下了不解之缘。被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录取后,有人对他说:学林业要成天钻深山老林,跟树木打交道,是很苦的差事。18岁的杨章旗没想那么多,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他走进了大学课堂。
  真正接触林学专业后杨章旗才知悉这其中的苦。每学期的专业课排得满满当当,除此之外还要经常深入林区采集标本、搞专业实践。学林首先得有一个好的体格,从此,杨章旗开始锻炼身体,坚持每天跑一万米,这个习惯他在大学里一直保持了两年,而他也锻炼出了结实健康的体魄。老师上爬山课,他爬得比老师还快。大学期间,给杨章旗授课的都是老教授,他们扎实严谨的治学作风对杨章旗的影响很大。毕业实习其他同学都是实习半年,他选择了实习一年。那是他第一次真正接触科研,跟随一个近70岁的学术权威收集一种罕见的昆虫搞研究。选题定好后,教授让杨章旗先独立作战。于是杨章旗几乎把广州跑遍了,每天早出晚归,公园里、郊区外,只要有树的地方他都去,昆虫一般躲在树上,他耐心地搜寻,找到后拿镊子小心翼翼地保存好标本。之后,他又跟老师去海南岛。海南的天气异常酷热,顶着烈日,师徒两人忙开了。有一次,为了弄到昆虫标本,老教授愣是在一棵老树根下跪着、趴着、蹲着鼓捣了20分钟,老教授敢于吃苦、一丝不苟的扎实作风给杨章旗上了生动的一课。“搞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马虎,要不就不干,要干就要踏踏实实地干,怕苦怕累肯定干不了林业研究这行。”老师的言传身教让杨章旗终身受益。
  “松树就是我的亲儿子”
  毕业后,杨章旗来到林科院工作,服从组织安排到松树研究组搞科研。为了学以致用,杨章旗琢磨着如何在熟悉的“土著”树种里弄出些新意思来。当时摆在杨章旗面前的事实是:马尾松是我国南方最大的乡土造林树种,用途最广,然而我国的研究与发达国家的林业相比差距很大,尤其是马尾松良种育种方面,我区尤其落后,有不少林农因此一年到头辛苦种植马尾松却还穷得叮当响。要想把马尾松变成林农的“摇钱树”,首先要解决松树良种育种问题。而行内人都清楚,松树良种育种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很少有年轻人愿意把时间花在“海选”良种树苗(优枝),等待种子发芽、开花、结果上,一句话,做松树育种需要的是板凳坐得十年冷,只问耕耘,少问收获。杨章旗决定向松树育种发出挑战。
  做育种的前提是要选出一棵好的种苗,打个比方说,如果选到一个好的品种,就像人的基因一样,如果你选择一个有遗传病的,那它的后代都有病,如果近亲结婚,那只能等待它生产出“痴呆”的种子。而要选出一棵好种苗则需要从上万棵松树里挑选,崎岖的山路,长途的跋涉,无论是烈日酷暑还是寒冬腊月,脚底磨起了水泡、腰酸背疼、手背擦破了皮对他来说都是家常便饭。杨章旗一步一个脚印,愣是跑遍了区内的大小林区,跟松树较上了劲。1986年11月份,杨章旗率队负责当时国家的一个“母树林”攻关项目(选优良的树枝)。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现状,杨章旗知难而上,带着广西林学院的3个老师和17名大学生,铺盖一卷,背着军用水壶一头扎进了宁明县桐棉乡的自然保护区。选“优树”要靠脚功夫,也要靠眼功夫。善于观察动脑的杨章旗练就了一双鉴别优树的“火眼金睛”。“又直又高又大的肯定是优树,要学会积累经验,不然忙不过来。”没有钱、没有人手、没有先进的检测仪器,杨章旗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每天天不亮,他挑着箩筐带队出发。他不厌其烦的挨棵树挨棵树进行筛选;找到优枝后他亲自爬到树上去摘。优枝一般都在树顶向阳的地方,徒手攀爬大树困难且危险,怎么办?杨章旗想出个好办法,找一根手臂粗的竹子做辅助,爬树效率因此大大提高。杨章旗身手敏捷的爬上爬下,最高纪录一天爬了20多棵树,累得骨头要散架;为了达到优枝保鲜的效果,杨章旗在箩筐里铺上塑料薄膜备好水,一路挑一路摘优枝,事无巨细,杨章旗亲力亲为。有一次找优树,他踩到一条毒蛇,幸亏反应快,躲过了危险;还有一次,爬到高达二十多米的松树冠上摘树枝,他脚底一打滑,好在及时抓住树杈才有惊无险……起早贪黑的忙,没有节假日,没有上下班的概念……在桐棉乡奋战了35天后,他们完成了任务。杨章旗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杨章旗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到某林场选“优树”,奔波一天后,他们晚上到所在村里的“招待所”住,那是一个好几年没人住的房子,推开房门,一股刺鼻的霉味扑面而来,被子湿乎乎的。“当晚因为凉,我不得不将就盖被子,但屋子里的霉味仍熏得我们睡不着。”
  还有一个小插曲,1988年,由于一些复杂的变动,杨章旗和单位同事服从安排临时去养鸭。他住在一个破旧简陋的工棚里围着几百只鸭子忙碌。停下心爱的松树研究来喂鸭,他心里很不是滋味。既然抱怨、发牢骚于事无补,还不如想办法让自己充实,困难面前杨章旗没有低头,在养鸭的间隙,他忙里偷闲的攻松树育种资料。“我只养了半个月的鸭子,但就是那半个月的时间,让我更清楚了自己的心意,我打定主意,这辈子就交给马尾松了,只要能吃饱肚子,我就不会放弃研究松树育种。”杨章旗坚定地说。
  要育种就要建自己的试验田,说干就干。试验田建好后成了杨章旗的第二个家,在试验田里总有忙不完的活——采穗条(种质基因库的嫁接)、人工授粉、育苗、试验林测定、试验林造林等。为了掐好人工授粉的最佳时间,杨章旗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对那些刚冒出点嫩芽的良种苗杨章旗像侍候新生婴儿一样精细耐心的呵护它们。杨章旗与松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他眼里,松树就像他儿子一样亲。即便是劳而不获的情况经常发生,杨章旗也没有抱怨和气馁。周而复始的实验了无数次后,杨章旗成功了。他培育出的良种马尾松苗产量比原来的高出两倍,“能看到靠种植良种马尾松富裕起来的农民的笑脸,我心足矣。”
  为了追踪更多最新的国际前沿林业知识,杨章旗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挤时间去学英语。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在林业知识的王国里流连忘返成了杨章旗每天的必修课。学得越多,研究得越深,他就觉得自己不懂的地方越多,学完英语后他又去读研,2004年,杨章旗硕士毕业后又到北京林业大学读博。
  创造辉煌人生路
  多年来,跑了多少个林场,走了多少里山路,帮了多少户林农,解决了多少难题……杨章旗早已无法统计。唯一不变的是,为林业发展呕心沥血的精神。杨章旗一个个创新的想法,一条条宝贵的建议,一件件贴心的实事……换来了广西松树育种工作的高歌猛进。如今,广西的马尾松研究已经比较系统、全面,贴近生产实际,能够支撑广西松树产业的发展,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1992年以来,杨章旗在《林业科学研究》、《中国林业科技》等发表了学术研究论文30多篇,出版了《南方速生材营林新技术与效益评价》、《马尾松纸浆用材林培育与利用》、《广西名优经济树种》专著3部……从1991年到2009年,他获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奖励共有20多项,并获得“广西优秀专家”称号以及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去年,由杨章旗作为主要参与人员的“马尾松良种选育及高产高效配套培育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这项成果给林农带来了很大的实惠。
  这些成绩还不足以显示杨章旗的“能耐”。成绩面前杨章旗不敢懈怠,他又一如既往地忙开了。他正迎着太阳,马不停蹄地奔驰。
mushabyf 发表于 2010-5-11 11: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要赞一个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Baidu
中华会计网校 新东方网络课堂 中华会计网校会计继续教育 新东方网校 环球网校 中公网校

小黑屋|手机版|关于我们|两全其美网校城 ( 京ICP备05068258-34 )

GMT+8, 2024-4-29 03: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