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全其美网校城

 找回密码
 注册

“高考工厂”如炼狱 造不出什么诺奖来

2013-10-17 14:24| 发布者: haha7| 查看: 185| 评论: 0

摘要:   “高考工厂”如炼狱 造不出什么诺奖来   尽管经过多次调整,当前我国中小学阶段“应试教育”和“应赛教育”仍占主导。在高压态势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思考和创造的活力受到影响,在学习方面往往也坏了“胃 ...

  “高考工厂”如炼狱 造不出什么诺奖来

 

  尽管经过多次调整,当前我国中小学阶段“应试教育”和“应赛教育”仍占主导。在高压态势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思考和创造的活力受到影响,在学习方面往往也坏了“胃口”,遑论长期坐冷板凳潜心做学问了。

  有资格冲击诺奖的是极少数人,但我国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方面的缺失,多少暴露出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短板。这一问题不解决,不仅冲击学术高峰的顶尖人才“出不来”,对整个国家的科研水平提升乃至经济社会发展都是大的阻碍。

  人才培养是长期的过程,教育在其中发挥着基础的,也是非常关键的作用。尽管经过多次调整,当前我国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格局始终未能有本质突破,“应试教育”和“应赛教育”仍占主导。单一的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把学校变成标准化流水线,也把学生逼成了考生。这也是中国孩子能在学科竞赛中打遍世界无敌手,但想象力、创造性却有欠缺的重要原因。

  青少年阶段正是一个人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基本能力养成的时期。但在分数的指挥棒下,基础教育“功利化”的特点非常明显,考得到才学,考不到的就放一边,死记硬背的东西多,自主探索的东西少,孩子们天性中好奇、好玩、自由想象的成分,往往被挤压得没了空间。

  尤其让人焦虑的是,只要升学率高、高分考生多,无论怎样严苛管理、拼命灌输,哪怕把学生的活力榨干,学校依然会被公认为“好校”、“名校”。像安徽六安市的毛坦厂中学,就是以军事化管理和高上榜率打响了品牌,虽然被称作“高考工厂”,但每年来这里就读的学生还是达到1万多人,以至于到了课堂上人满为患,教师必须用扩音器讲课的程度。

  在教育价值观出现扭曲的情况下,改革也异常艰难——家长不愿意孩子冒风险,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也不愿从自己身上动刀子。教育创新喊得震天响,但吃螃蟹的却不多。新路迟迟趟不出来,旧模式却一天天变本加厉。

  最后吃亏的还是接受教育的人。近日北大教授郑也夫在谈到“中国教育病理”时作出预测:只要在中国大陆受了十二年中小学教育,日后即使上哈佛、耶鲁,都不可能得诺贝尔奖。郑教授的说法虽然武断,但并非全无道理。在高压态势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思考和创造的活力受到影响,在学习方面往往也坏了“胃口”,遑论长期坐冷板凳潜心做学问了。

  其实,教育如果被形式主义和功利价值观绑架,脱离了解放人、启迪人的目标,那受影响的不光是科研创新。改革虽然有诸多困难,但希望尽快有破冰之举,毕竟,人的成长没有回头路,一旦被耽误,可不光是获不获诺奖的事。

 

  “高考工厂”如炼狱 造不出什么诺奖来的延伸阅读— —“高考工厂”产生源头在哪里?

 

  新学年开学不足一月,围绕在“亚洲最大高考工厂”毛坦厂中学的硝烟还没有散尽,另有一所位于偏僻山区的复读名校又被媒体曝光。据报道,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中学近年来高价“购买”已考上大学的优质复读生源,以冲击来年的高考“状元”,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并由此形成了一条稳定的“复读利益链”。

  “高考工厂”、“复读利益链”的存在,加剧了应试教育,严重影响当地教育生态的平衡。这种用办工厂的思路来办教育的方式,从根本上违背了教育规律,竟然还被一些学生和家长追捧,其深层原因值得深思。

  毛坦厂中学、广丰中学等复读名校的出现,从教育规律上看是极其不正常的,但却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现实存在。当前,找准这一现象的病因并对症下药,不仅有利于“高考工厂”问题的真正解决,而且将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有人将“高考工厂”的出现归因于评价机制的问题,认为随着高考评价机制的改革,“高考工厂”现象就会必然消失。这种想法未免过于天真。且不说高考改革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即使我们真有了那么一套较为完善的高考招生制度,在目前的社会现实环境中,也很难避免补习热、复读热等现象产生。我们不妨环顾周边,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或我国香港地区,高考招生制度相对完善,不也有补习热吗?即使是在美国,不也还有“虎妈”现象吗?因此笔者认为,“高考工厂”的出现,更多应该从高考之外,甚至教育之外找原因。

  一是就业因素。这基本上是一个连锁反应:社会经济发展增速放缓——就业门槛提高——大学生就业难——用人单位和学生追逐名校——复读热。对农村大学生而言,家庭因素在就业上基本处于劣势,他们只好借助于名校为自己的就业加分。这也是许多农村学生不愿意就读二本以下高校,而选择复读的原因所在。复读本身存在风险,但和读了大学却找不到工作相比,他们宁愿选择前者。特别是一些用人单位存在学历歧视,非“985”、“211”高校不要,单位之间的工资待遇又相差悬殊,更促成了农村学生“赌一把”的心理。

  二是社会评价。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大学毕业生个人,目前的社会评价都有比较严重的功利色彩:出了高考“状元”,就是好学校;有了名校身份,就是好学生。至于“状元”是怎么得来的,名校学生到底是否名副其实,倒没有几个人去真正计较。于是,学校千方百计想出“状元”,学生千方百计往名校钻。“高考工厂”由此产生。社会评价的背后,其实有着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的影响。这也是近年来高考升学率越来越高,农村学生升学之路却似乎越走越窄的原因所在。

  正是由于上述种种复杂原因,光对那些选择复读班的学生或“状元”穷追猛打,没有实际意义。因为每一位在复读名校就读的学生,都是一个希望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活生生的个体。

  然而,即便是如此复杂的局面,也不足以作为各级教育部门不作为或逃避责任的借口。当前,教育部门急需解决三方面问题:一是杜绝高考前买卖“种子选手”,维护学校间的公平竞争。二是斩断“复读利益链”,回归教育的公益属性。三是保证学生正常的学习休息权,公开学校的办学实情,让家长和学生自由选择。



鲜花

握手

雷人

鸡蛋

路过

最新评论

★2012高考最新资讯——高考相关论坛话题
2014高考最新资讯近期更新
     
Baidu
中华会计网校 新东方网络课堂 中华会计网校会计继续教育 新东方网校 环球网校 中公网校

小黑屋|手机版|关于我们|两全其美网校城 ( 京ICP备05068258-34 )

GMT+8, 2024-6-1 15: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