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全其美网校城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49|回复: 1

如何写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论文

[复制链接]
泡沫绿茶 发表于 2010-5-10 13:5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纺织、鞋帽等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削弱,正伴随着钢铁、汽车等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制造业和外贸格局的积极变化


2005年中国贸易顺差出现爆发式增长以后,促进贸易基本平衡一直是近3年来中国对外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今年2月,中国的贸易顺差开始下降了,到6月,累计贸易顺差比去年同期降低了128亿美元,降幅11.6%,6月当月顺差更是同比下降20.7%。这次顺差减少,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外需下降起了一定作用,近几年来的政策调整更是功不可没。


在贸易顺差朝着“基本平衡”的目标迈进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出口企业陷入困境的现象,出现了担心净出口减少引起GDP增长率过度下滑的忧虑。于是要求防止出口下滑和贸易顺差减少的呼声,甚至要求改变对外经济政策方向和宏观经济政策方向的呼声也随之高涨。


那么,贸易顺差的减少是中国经济所需要的呢,还是在危害中国经济?顺差减少会不会引起GDP增长率急剧下降?到底应该如何对待贸易顺差的变化?这些问题对于理解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和讨论经济政策显然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首先需要看贸易顺差本身到底是在如何变化的?


顺差增长体现了国内产业发展和贸易结构的变动


由于贸易顺差的增长伴随着这几年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因此很容易认为贸易顺差中可能含有大量热钱。但从月度顺差看,2005年以来的顺差增长趋势实际上从2004年就开始了,2005年的汇改不是加速,反而是减缓了2004年以来的顺差快速增长势头。贸易顺差增长与中间投入品的增长基本吻合,顺差中的虚假成分较少,贸易顺差基本上是真实的。顺差的快速增长是中国近几年来产业发展和贸易结构急剧变化的体现。


2003年,中国贸易顺差最大的五类产品分别是非针织服装类、针织服装类、玩具及运动用品类、鞋类以及家具灯具类产品,均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五类产品的贸易顺差为821亿美元,为当年全部产品贸易顺差的3.2倍。到2007年,上述五类产品虽然仍然有大量顺差,但是占全部产品顺差总额的比例下降到了73%,而且只有三类产品排在顺差最大的前五名了。


贸易结构变化最大的当属钢铁、电机电气类和汽车类产品。其中钢铁是2003年中国贸易逆差最大的产品,但却是2007年顺差最大的第九类产品;电机电气类是2003年逆差最大的第三类产品,但却是2007年顺差最大的第六类产品;汽车及零部件是2003年逆差最大的第十二类产品,但却是2007年顺差最大的第十三类产品。


上述变化正是近几年来国内资本密集型行业快速发展的结果。在2003年,资本密集型产品高达198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中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不具有比较优势。但2004年以来,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发展远远快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每年吸纳的就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的2倍还多,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投资增长更是远远快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可见,近几年来,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正在快速地流向资本密集型行业,其结果是资本密集型行业累积了巨大的生产能力,并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比较优势。资本密集产品每年的顺差增长额都要远高于劳动密集产品。到2007年,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贸易顺差达1937亿美元,已经非常接近劳动密集型产品对中国贸易顺差的贡献。过去中国仅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的格局,就在近几年之内发生了巨大变化,资本密集型行业已经迅速成长为中国的比较优势行业。


资本密集型行业从比较劣势行业变为比较优势行业虽然发生在近几年之内,但是和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和资本积累是分不开的,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成长是中国几十年经济发展的产物,代表了中国产业结构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


顺差减少:升值是主因


用12个月滚动累计贸易顺差消除月度数据的季节波动后,发现贸易顺差的上升趋势在2008年1月以后出现了反转。我们需要判断的是,贸易顺差的反转是趋势性的,还是临时性的?


实际上,从12个月滚动累计顺差的同比增长率可以看出,顺差增长速度早在2005年7月就开始减少了,而且2007年2月以来,顺差增长速度几乎以等速下降。


顺差增速从2005年7月开始下降,显然不是偶然的。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改变了这之前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快速贬值的趋势,转而开始快速升值。正是汇率的变动改变了顺差增长速度的变动方向。在随后的时间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的变化趋势与顺差增长速度的变化趋势一直高度吻合,只是滞后1个月~2个月。汇率变动一直在决定着贸易顺差的变动速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汇率是影响贸易顺差的最主要因素。


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综合反映了国内外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动,也反映了国内外相对生产成本的变动,尤其是用工资计算的实际有效汇率更是反映了国内外相对劳动成本的变化。但相对劳动成本的变化给各行业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比如2006年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工资成本在增加值中约占31%,而资本密集型行业只占15.5%,差别两倍。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纺织、鞋帽等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削弱,正伴随着钢铁、汽车等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制造业和外贸格局的积极变化。


当前顺差变化的复杂性在于,不仅有汇率变动的影响,还有外需变动的影响。但2008年2月开始的顺差反转与3年来的顺差变动趋势是一致的,是近3年来各种政策和环境变动累积效果的反映,也是国内产业和贸易格局持续变动的结果。因此,这种反转不是临时性的,而是趋势性的。


既然贸易顺差呈趋势性变化,就可以依据这种趋势来预计2008年全年的贸易顺差变化情况。假定外需、汇率以及国内经济状况对贸易的影响在2008年内均保持不变,并进一步假定2007年2月以来贸易顺差增长速度的变化趋势在2008年内均保持不变,则可以依据这一趋势预计,2008年的贸易顺差将为2120亿美元,将比2007年下降19.2%。


顺差减少的影响:

  不要被净出口的贡献误导


由于近两年来净出口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达3个百分点左右,有种担心认为如果贸易顺差出现负增长,则中国的GDP增长率至少将下降3个百分点,即GDP增长率将立即下降到8%,甚至8%以下。其实,这种担心并不完全正确。


国际数据和中国的历史数据都表明,GDP变动与贸易顺差的贡献总体上呈反向关系。不过中国的顺差减少没有这么简单,中国的顺差减少综合反映了汇率、外需以及国内需求的变化。因此要分析贸易顺差减少对GDP的影响,需要综合考察出口、进口、内需的变化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按照前述估计贸易顺差的方法可以预计:2008年出口总额将增长19.1%,增长率回落6.6个百分点;进口总额将增长30.0%,增长率上升9.2个百分点。这一趋势的特别之处在于,出口增长下降的同时,进口增速却大幅度提高。如果中国仅面临外需冲击,则出口下降的同时一定伴随着进口下降。进口增速不降反升意味着进口还可能受到汇率、原材料涨价以及内需变动的影响。


据以前的估计,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中国的出口每下降1个百分点,GDP将下降0.6个百分点。故出口增长率回落6.6个百分点,将导致GDP下降4.0个百分点。同时,1个百分点的出口下降将导致0.8个百分点的进口下降。然而,2008年进口增长率不但没有下降5.3个百分点,反而上升了9.2个百分点。


假设2008年人民币升值10%,并扣除原油、成品油和铁矿石的涨价因素,2008年的进口增长反映了GDP中有2.2个百分点的额外内需增长。故综合起来看,2008年的GDP增长率将下降1.8个百分点,2008年的GDP增长率将为9.6%。


可见,净出口的增长贡献为负并没有引起GDP增长率下降3个多百分点。这种情况在今年上半年就已经体现出来。上半年贸易顺差同比下降11.6%,意味着对GDP增长的贡献为负。但是上半年的GDP增长率仍然高达10.4%,并没有大幅度下降。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顺差减少对GDP的影响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但是出口行业所受到的影响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比较大的,其中尤以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为大。这些行业会出现企业经营困难、破产、就业增长下降以及结构性的失业。


如何对待顺差的减少


对待顺差的减少,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回答:一是顺差减少会不会引起总需求的过度收缩,从而需要将宏观政策的方向从紧缩改为扩张?二是要不要停止人民币升值以避免顺差的减少和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


前面的分析指出,顺差减少确实会引起总需求收缩,但是9.6%的预测GDP增长率仍然处于潜在经济增长率附近,一旦实行扩张性政策,则总需求过剩的问题立即会重新出现。尤其是,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仍然需要维持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才能使通货膨胀率逐渐回落。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既然GDP将回到潜在产出水平,那么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可能引起总需求过度收缩,从而将GDP增长率降到潜在增长率以下。从需求管理的角度来看,如果要将已经上升的通胀率降下来,只有将实际增长率降到潜在产出水平以下才行。所以,GDP增长率的下降是控制通胀的代价,也是前期GDP过度增长的代价。


当然,仍然可以依靠财政政策来尽量降低控制通货膨胀的代价。这里的财政政策并不是扩张性的财政支出或者政府投资政策,因为这会增加总需求,会抵消货币紧缩和控制通货膨胀的效果。我们强调的是通过税收或者补贴政策来增加供给的政策,这可以激励企业增加供给,提高潜在产出水平,从而可以用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和较低程度的总需求紧缩来实现通货膨胀率的下降。


另外,在汇率没有完全市场化以前,国际收支平衡尤其是经常账户平衡应该作为宏观政策的目标之一。在当前条件下,中国不仅不应该停止升值以避免顺差的减少,而且应该继续保持升值步伐,继续降低贸易顺差,为尽快实现汇率完全市场化创造条件。一旦汇率改革基本完成,就可以相机实现资本账户自由化。那时,中国就不必过于关注贸易平衡和经常账户平衡了,而可以利用跨期资源配置来实现国民福利的最大化。


但是,如何处理货币紧缩过程和汇率升值过程中的失业问题呢?货币紧缩产生的失业是总量性和周期性的,而汇率升值则可能产生结构性的失业。前面已经指出,税收与补贴政策可以激励企业增加供给,避免总需求的过度收缩,从而尽量减少总量性和周期性的失业。结构性失业则是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必然代价。不过也可以通过财税政策来尽量缓解其影响,一方面可以降低或取消出口关税,提高出口退税率来缓解汇率升值的影响,避免过度冲击,另一方面可对这部分结构性失业予以适当的失业补助,并增加劳动力市场服务。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发展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8年):计划经济下的国家统制贸易

1978年之前,中国建立了集外贸经营与管理为一体,政企不分,统负盈亏的外贸管理体制,中央以指令性计划直接管理少数的专业性贸易公司进行进出口(1978年底外贸公司有130多家).

贸易目标主要是进出口贸易在总体上达到平衡.这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维持较低的国内价格水平,但使中国与世界市场的有机联系被割断,不利于外贸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阶段(1979-1991年):作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一部分的贸易开放

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国家战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其中包括外贸体制的改革.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放开部分贸易经营权(包括对外资企业),以及贸易公司自主化改革,其中又分为三个分阶段.(1)1979年至1987年间,政府根据政企分开,外贸实行代理制,工贸结合,技贸结合,进出口结合的原则,下放部分外贸经营权,开展工贸结合试点,简化外贸计划内容,实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2)1988年至1991年期间,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地方政府,外贸专业总公司和工贸总公司向中央承包出口收汇,上交外汇和经济效益指标.承包单位自负盈亏,出口收汇实行差别留成.(3)1990年12月9日,外贸企业出口实行没有财政补贴的自负盈亏,以完善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

为了配合外贸企业改革,国家采取了放宽外汇管制,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外经贸部下放部分权力等一系列配套改革的措施,增强了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宏观经济的能力,并为外贸企业利用市场机制,自主经营创造了外部环境.

第三阶段(1992年-2001):符合国际规范的贸易政策体系改革

1992年开始,中国贸易政策体系的改革已经不限于贸易权和外贸企业等内容,伴随着1986年中国要求"复关"开始,中国的贸易政策改革已经开始以符合国际规则为导向,涉及到国内管理的各个方面.

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所作报告中提出了"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新型外贸体制."符合国际贸易规范,也就是要符合关贸总协定的规范,因此中国提出改革方向是统一政策,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以建立适应国际通行规则的外贸运行机制.

进出口管理:1992年中国取消进口调节税;1994年取消进出口指令性计划.此后中国进行了多次的关税降低,整体关税已经与国际平均水平大为接近,与世界市场更加接近.此外,中国的进口配额及其他的非关税措施数量也在逐年减少.

以国民待遇原则和非歧视原则开放外贸经营权:中国进一步推进了外贸放开经营,加快授予具备条件的国有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商业物资企业外贸经营权.加入WTO之前,中国国内已经有30多万家企业获得了贸易经营权.并且加快转换外贸企业经营机制,在外贸领域推行现代企业制度.

服务贸易:1992年之后,中国服务贸易领域逐步向外资开放.国家在金融,保险,房地产,商业零售,咨询,会计师服务,信息服务,教育等诸多领域积极进行试点开放,并陆续颁布了一些短期或者过渡性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管理.随着国内服务业改革的深入,中国的电信等敏感部门也开始同外资合作.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1994年,中国进行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为核心综合配套的新一轮外贸体制改革.中国实施汇率并轨,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有条件的可兑换,取消外汇留成制和上交外汇任务,并建立外汇指定银行间的外汇交易市场.

法律法规建设及透明度:中国于1994年颁布了第一部《对外贸易法》,开始了系统地完善外经贸领域法律法规的改革阶段.以国际规范为目标,在货物贸易,外资,知识产权,反倾销等各个领域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同时政府的政策透明度也不断加强.

这一轮外贸体制改革的实施,加强了市场经济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市场化的进程.

第四阶段(2002年至今):"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至今,中国在市场准入,国内措施,外资待遇,服务贸易等各个领域均较好地履行了自身的承诺和义务,得到了WTO,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这一阶段的最明显特征就是,中国的贸易政策体系改革已经与国际贸易体制接轨,发展同步,政策变化的动力由单纯的内生或者外生转变为内外协调.这种变化最根本的动力来源是中国经济贸易本身的高速增长,并且中国有着市场容量庞大,与发达国家经贸互补性明显,政策稳定性强并对国际高度负责等优点,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良性影响也逐渐加大.目前许多国际学者称中国"经济增长带动论"已经成为主流,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威胁论"趋于式微.

fnjop 发表于 2012-5-5 16:4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加油啊!!!!顶哦!!!!!












最新电影 oskdy.com
百度影音 520aidy.com
伦理电影 zbyz668.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Baidu
中华会计网校 新东方网络课堂 中华会计网校会计继续教育 新东方网校 环球网校 中公网校

小黑屋|手机版|关于我们|两全其美网校城 ( 京ICP备05068258-34 )

GMT+8, 2024-4-26 06: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