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全其美网校城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53|回复: 0

上好初三历史课的“法宝”

[复制链接]
光头小尼姑 发表于 2010-5-4 15:3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光头小尼姑 于 2010-5-4 15:34 编辑

[摘要]  初中历史课一直处于“副科”地位,尤其是初三历史课,学生根本不重视。本文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创新教学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三方面简述了上好初三历史课的看法。

[关键词]  初三历史教学   三**宝

初中历史课程一直处在“副科”的地位,属考察科目而已,学生的思想很是“实用主义”,加之课业负担重、压力大,因此,他们根本不重视历史课。调查表明,近80%的学生“课余时间根本上不看历史课本”,大部分学生均表示对历史缺乏兴趣,拿着历史课本就头晕,历史课上不是做其他作业就是打瞌睡,还有部分学生认为上不上历史课“无所谓”,尤其是面临升学考试的初三学生,更不可能去花一些他们认为“不值得”的时间与精力在历史科的学习上了。因此,初三历史真有点像杨修所说的“鸡肋”了。

“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第一,我们不可能放弃历史课不上;第二,想依靠改变历史课考查科的目的地位来提高学生的“重视”又不现实,怎么办?我们只有反思传统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去寻找出路了。好在初三历史“非中考科目”,我们可以不受应试的约束,可以放开手脚去大胆尝试。几年来,我将新课改的一些理念和别人的一些成功经验运用到初三历史教学实践中,有苦也有乐,收获颇多,我把其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尝试和想法概括为“三**宝”。

第一“法宝”: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热点新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学习历史就不是“无所谓”的了,也不会成为一种“额外的负担”,相反,学习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

如何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呢?如何才能让学生上历史课不“头晕”,不打瞌睡呢?假如我们上的历史课不是枯燥的“过去”,不是强迫学生死记硬背什么历史人物、事件、历史意义,而是在给大家讲一则情节生动的历史故事,我想,学生就不会睡觉,毕竟爱听故事是人的天性,尤其是孩子。于是,我花了很大力气,搜集了古今中外的一些有趣、幽默历史小故事。讲新课前,我常用一则与该课内容相关的历史故事导入;下午第一节,学生爱打瞌睡,我讲幽默故事,让学生捧腹大笑;学完新课讲章节故事,不到半个学期,学生们都有了一种盼望上历史课的念头,因为上历史课轻松、愉快,正如一位学生在给我的元旦贺卡上写的那样:“……,你的历史课不但把我们带入了历史知识的宝库,也给我带来了学习历史的全新感觉——愉快!”学生对历史课有了兴趣,讲故事我便逐渐让位于学生,课前一个小故事,轮流进行,同学们评分,记入分数档案。这样一来,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为历史课堂添上了愉快色彩,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谓一石三鸟。

另外,学生对历史课缺乏兴趣的重要原因是,历史似乎都是过去东西,跟现实生活没什么关系——“学历史没什么意义”。为了缩短历史与现实距离,我在上课时,常用一些热点新闻资料、新闻评论来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学习《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我将“9·11”事件的有关图片资料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让大家观看,就大家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兴致极高,以此为契机,将话题转到了新课的学习。并指出,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有其历史渊源,美国的“9·11”事件同样也不例外,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转移到历史学习的课堂里。在学习两河流域文明时,我放一段关于伊拉克局势的新闻录像,学生议论纷纷,热情高涨,我指着伊拉克的地图问学生:“那么有谁知道伊拉克今天所处的地方历史上曾经产生过哪一个灿烂文明吗?”转入了课堂学习,学生的好奇被激发了,于是乎,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了自主学习,探究了伊拉克的昨天是怎样的。

事实表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但学生减负,老师也减负了,而且事半功倍。

第二“法宝”: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弊端明显:教学目标不当;教学结构呆板;教学方法僵化;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气氛沉闷。学生的主体地位无从体现,学生只不过是教师灌输知识的一个“容器”而已,“漠视了学生的情感,忽视了学生协作,忽视了学习的互评,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新一轮课改要求“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这一目标指引下,我们在实践中设计一系列超越课本,超越课堂,超越教师的教学模式。

1、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形式:如讲座、辩论会、知识竞赛、写作历史小论文、图片展览、社会调查等等。如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们邀请了一位80多岁的老战士,搞了一个关于中国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抗战历史小讲座。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先带学生到电脑室查阅有关“一战”的资料,然后搞了一次小演讲,主题是:假如自己是一个参加一战的战士,讲述你在战争中的感受。上完美国历史,我们开展了一次小辩论会,题目是:假如林肯是当今的美国总统,他是否支持台湾与大陆的统一,将全班分为正反两组,自选辩手、主持人、评委。这次辩论会很成功,得到领导、同行、学生的一致好评。又如,学完三次技术革命后,我们搞了一个“交通工具古今变化”的图片展。尤其成功的是学完二次世界大战后,搞的那一次有关“武器”的图片展,引发了那些平时不爱学习、调皮捣蛋的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查了很多网站,搜集了许多精美的、难得一见的图片,加上和自己平时收藏的图片,内容相当丰富,让全校师生一饱眼福,获得很多赞誉,这几位学生也因此改变了学习的态度。期末,我们仿照中央电视台“幸运52搞了一次知识竞赛,从主持人到参赛者都是学生充任,教师只当一下导演,题目类型有抢答、必答、自选等,这是一次班级游戏,同时是一次基础知识考试,我们根据每组同学表现情况给予登记分数,同学们都很积极参与,效果也不错。

2、适当开发研究型课题,例如:“伊拉克的昨天和今天”、“中东问题的由来”、“揭开金字塔之谜”等等,先指导学生如何在网上下载资料,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等方法,然后由学生自由结组,自选题目,自行分工,一两个月后,来一个展示(初三学生学习时间紧,任务重,一般一个学期只能搞一次,太多不行)。

别说学生对上课不感兴趣,一到搞活动,带他们到电脑室查资料,兴趣可高了,积极性也提起来,主动性就今非昔比,原因不外只有一个:自己已成为学习的主人了。

第三大“法宝”: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过去只靠一张嘴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那一套,对于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已严重落伍,远不能适应学生求知的要求,也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的需要。历史博大精深,教材并非课程资源的唯一。因此,我们必须利用历史与信息技术配合具有得天独厚这一优势,探索新教学模式,放宽传统视野,扩大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

学生喜欢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喜欢到电脑室上课,因为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能满足学生视觉、听觉多方面的需求,在这里,历史不再是死的历史,而是动的、活的历史。一张张书本上看不到的图片,还有新闻录像、战争场面,这一切是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课本无法实现的。

以上是我几年来借着课改的东风,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结合本校实情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粗浅的认识,惟请大家赐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Baidu
中华会计网校 新东方网络课堂 中华会计网校会计继续教育 新东方网校 环球网校 中公网校

小黑屋|手机版|关于我们|两全其美网校城 ( 京ICP备05068258-34 )

GMT+8, 2024-4-20 16: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