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全其美网校城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10|回复: 0

高二历史现代文学艺术

[复制链接]
光头小尼姑 发表于 2010-4-30 09:4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现代文艺的多元化景观。苏联社会主义艺术的风采;独具特色的亚、非、拉美文学;流派纷呈的现代西方艺术。  
  2.能力方面:(1)通过感受现代艺术的原貌,形成正确概念,培养美感和鉴赏美的能力。
  (2)通过对苏联文艺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西方现代文艺的重心
  由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过渡及其自身的发展增变,使学生思考转变的原因,培养全面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了解苏联文艺的风采,激发学生对苏联艺术产生喜爱情感。
  (2)以人为本,挖掘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对学生进行人格、情感教育。
  4.学法指导方面:(1)学生最大程度的发挥主体的参与作用——自己去听、自己去看,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CAI](此设计为演示型课件,需要大屏幕显示设备)的优势,使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2)引导学生对教师的设问积极思考、讨论发言,使其历史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苏联文学的沿革是重点。苏联文学从20世纪上半叶生机勃勃阶段到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推行,经过了不同阶段。苏联文学的沿革,既反映了苏联社会的伟大的历史性变革,又反映了苏联文坛活跃与混乱并存的局面,特别是其所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是苏联社会深层次变化的风向标。(2)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取代传统文学的历史进程是重点。这一进程真实反映了战后西方社会的全貌,具有时代特征和强烈的个性色彩。
  2.难点分析:(1)对“解冻文学”和“魔幻现实主义”的正确理解与评价。使学生理解它们是特定时代与社会条件下的产物。(2)对西方现代主义文艺的理解与评价。使学生能够全面把握文艺与社会的关系,并辩证的看待历史事物。
  课堂教学设计
  师: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世纪,但同时又充满了令人心悸的动荡不安:战争的幽灵、革命的暴力、科技的双刃剑、价值的迷失、未来的冲击……谁来解答现代人的困惑?人们在思考——这正是现代文学艺术得以萌生的土壤。在本节课中我们将看到太多绚丽、但却是变异的花朵。
  一、苏联的文学艺术
  1.20世纪前期社会主义文学的风采
  师:生机勃勃的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基础,是由一位只上过不到两年小学的一代文豪所奠定的。(屏幕显示高尔基照片及代表作)也许你没有读过这些小说,但我相信曾鼓舞了无数革命者的著名散文诗《海燕》中“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呐喊你一定记得。这位大文豪就是——高尔基。为什么把高尔基视为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生:(作答)
  师:十月革命胜利后,大批优秀作家创作了许多同类优秀作品。请一位同学在书中找出三部代表作。
  生:(作答)(屏幕显示书名、作者)
  师:这些作品都把我们纳入一种宏大、悲凉的历史氛围中,具有浓郁的革命气息和强烈的生活真实感,反映了苏联革命的壮丽图景,在矛盾和冲突中显示出新世界诞生的复杂而艰难的过程。
  其中《静静的顿河》获得了1965年的诺日尔文学奖,肖洛霍夫恐怕是唯一不是以“东方叛逆”的形象获此殊荣的苏联作家。这部如史诗般恢弘的小说的艺术价值得到了应有的承认。奥斯特洛夫斯基则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中以亲身经历向大家讲述了保尔·柯察金由一个普通的工人子弟成长为英雄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历程。小说感情真挚。其实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历时四年刻苦写作本身就有催人泪下的力量——他借保尔之口的内心独白尤为感人:
  (屏幕同步显示,伴配音)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一时期的苏联作家,以真实的笔触塑造了正面的英雄形象,我们可称之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随着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其绝对领导地位也扩展到文化学术领域,同学们可以想见苏联的文艺创作会受到什么影响?文艺领域更多的一味宣传苏联制度的优越性,为斯大林歌功颂德,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成为文艺创作的禁区。文艺的社会批判功能大大退化了。在赫鲁晓夫时期,文艺界提出了“写真实”、“积极干预生活”、“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幸福”等口号。可以想象,在经过长时间的压制之后,对“人”的关注被重新唤起,对自我生存状态不满的作家自然把笔触刺向了苏联社会的阴暗面,而这在当时形成了一股文学思潮。
2.“解冻文学”
  师:为什么称“解冻文学”?它对苏联社会的影响又如何呢?
  生:(作答)
  师:西方学者把它当作划时代的标志,称这一时期的苏联文学为“解冻文学”。  
尽管存在争议,但自爱伦堡“解冻”之后,揭露苏联社会阴暗面的作品纷纷涌现。不过在这股潮流中既有真实反映现实与历史的探索者;也有片面反映甚至丑化现实和历史的走入歧途者,甚至出现了少数“持不同政见者”。(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介绍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苏联文坛出现了“解冻文学”所造成的活跃与混乱并存的局面。
  3.60~80年代的文坛变迁
  师: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文坛趋于平稳和消沉。80年代后半期随着戈尔巴乔夫民主化、公开性、“新思维”的推行,苏联文坛又一次陷入混乱。大量作品随文艺审查制度的打破得以解禁,有人称此时期的文学现象叫“发掘热”或“反思热”。
  其中1987年是“被禁文学”最“热”的一年,发表的作品数量多、比重大、反响强烈,如前面提到的《日瓦戈医生》和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人们头脑中;日有的价值体系、生活准则在“反思热”的冲击下发发可危,戈尔巴乔夫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努力以及“自由化”思想使“金钱至上”和“票房价值”成了不少文化人的信条,黄色书刊迅速泛滥,苏联文学走入困顿。
  4.苏联艺术的显著成就
  师:我们主要涉及电影、音乐和舞蹈三个方面。
  反布尔什维克的法西斯头目,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长戈培尔曾经对一部苏联电影敬佩不已,他令手下人一定要拍出与之一样具有高度艺术性和煽动性的影片。这部影片就是大导演爱森斯坦1925年拍摄的《战舰波将金),它是世界无声影片中最伟大的史诗之一。
  (播放“敖德萨阶梯”的剪辑片段)
  时年27岁的爱森斯坦为纪念1905年革命,在影片中采用了希腊五幕悲剧的结构,以他的蒙太奇理论体系为支撑,使其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尤其是这段表现沙皇军队屠杀人民的“敖德萨阶梯”更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
  《列宁在十月》(同步播放影片剪辑片段)的场景是1917年二月革命后的彼得堡。影片把革命领袖政治上的敏感与坚定和富有人情味的幽默感结合在一起,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大家可以看到攻克冬宫后,列宁走向讲台,身体微向前倾,朝前伸出手臂,左手插在马甲上,向欢呼的群众宣布“同志们,布尔什维克一直主张的这场工农革命,实现了。”(定格)一个伟大的领袖形象成功了。
  苏联电影在二三十年代以爱森斯坦等电影大师为中心所形成的无声电影艺术高峰之后,走向成熟。但由于国内政治风云的变幻和德国法西斯的入侵,电影发展进入低谷。50年代后期,特别是六七十年代以来,分别以《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和《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为典型代表的苏联军事爱国主义和道德题材的影片再度引人注目。(显示电影剧照)前者不回避战争的残酷性,从人性的角度去探索战争问题;后者则描画出当代苏联社会的众生相,富于人生哲理的启示。
  在音乐、舞蹈方面,苏联均自成一派而闻名于世。当代最著名的作曲家是肖斯塔科维奇。(显示照片,播放他的第7交响曲)他一生共创作了15部交响曲,大家听到的是他最富盛名的第7交响曲——《列宁格勒交响曲》。这首交响曲于1941年创作于被德国法西斯重兵包围的列宁格勒的一间地下室里,是对英勇的苏联人民的赞歌。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之时,他没有为之创作颂歌式的第9交响曲;却以如一股险恶旋风般的第10交响曲为斯大林画了一幅音乐肖像,而且其四个乐章的调性引入了他姓名起头的字母(DSCH音符是D、降E、C、B)意味着他可以在作品中确立自己独立的人格了。
  此外大家要知道的芭蕾舞蹈家是乌兰诺娃。
  二、西方的文学艺术
  师:提起西方现代文艺,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些风格调异的思想流派的名字: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意象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存在主义、立体派、野兽派、抽象派……仅此大家就可以看出现代文艺的一个突出特征——多元共存、流派繁多。
  20世纪的头十年是传统的现实主义衰落、现代主义崛起的一个新旧交替的转折时期。此时期仍有一批现实主义作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现代现实主义作家及代表作
  师:请一位同学在书中找出三部代表作。
  生:(作答)[屏幕显示书名、作者]
  师:尽管现实主义是人类文艺史上生命力最强的创作方法之一,拥有一系列文学大师和经典,但它的辉煌毕竟属于19世纪。20世纪以后,历史的重心已逐步转向悄然崛起的现代主义文学。怎么来证明?首先,在这个历史性交替的转变过程中,在现实主义作家的营垒中,分化出一批结合现代主义手法的大家。如劳伦斯、茨威格、托马斯·曼,他们不再满足对现实作传统式的描摹,而力求结合更多的现代主义表现手法。特别是海明威在《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呜》中以深沉感人的内心独白、真切细腻的感官印象,加之以含蓄凝练的文学语言,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海明威风格。在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老人与海》中,作者那“一个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的生存信念,在所有经受人世悲欢荣辱、体味生活与命运压力的读者心中,激扬起一种深刻而带有悲怆意味的人生启示。这恐怕正是海明威亲身经历战争所致的身心创伤而又不屈不挠的精神产物。
  而更直接地对现实社会中人的困境表示不满,并以文学特有的叛逆精神将其表现出来并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显然是现代主义文学。
2.现代主义文学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38页)现代主义文学作为一场呈现出多元面貌的文学运动,始于19世纪晚期,到本世纪30年代达到繁盛。  
其中较有影响的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文学等,留下了波特莱尔、艾略待、卡夫卡、乔伊斯和福克纳等一长串闪光的名字和《恶之花》、《荒原》、《变形记》、《尤利西斯》、《喧嚣与骚动》等一系列现代经典。[屏幕显示]他们向传统的理性观念和现实主义挑战,不屑于表现表面的客观真理;而以张扬个性和自我为己任,致力于探索新奇别致的形式技巧和表现手法,以冷峻严肃的笔调探向心底无意识深处的客观真实。
  简单讲:现代主义文艺的革命性变化在于大胆创新和背离传统。在经历了30年代的社会震荡和二战的血腥之后又出现了新的流派,也称后现代主义。它主要包括哪些流派呢?
  生:(作答)
  师:萨特以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文学家的双重身份告诉我们:人生于荒谬,死于荒谬,人生是无意义的,面对荒谬的世界,人便产生《恶心》感;贝克特借《等待戈多》的两个流浪汉之口阐明“在人类的荒诞处境中所感到的抽象的心理苦闷”这一戏剧主题;约瑟夫·海勒以一种绞刑架下的幽默塑成了一个浸透着存在主义意识的反英雄形象,永远无法摆脱的《第22条军规》被视为现代社会各种制度的本质寓言和缩影。
  他们都在试图澄明这个世界的本质,并以此提醒人们对现存秩序与状态的怀疑和批判。萨待的存在主义不是悲观主义,而是一种严峻的乐观主义,因为在这个荒谬的世界里,人们仍可以勇敢的耕种改变收获的果实;贝克特的戏剧具有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使现代人从困境中得到振奋;海勒尽管以荒诞对荒诞,但他是荒诞与疯狂社会中的清醒者,残酷的黑色幽默体现了人的意志的伟大超越和抗争。
  从萨特的沉思,贝克特的期待,到海勒的忧愤中,我们能看到些什么?在耐心的解读之后我们发现:在这些作家心中满目废墟的荒谬世界中,还存有一方热土——他们知道小说家的责任,他们的生命因此而美丽,不论有多少黑色的绝望与灰色的苍凉。请同学们阅读第138页毛泽东论文艺的著名论断,思考现代主义文学为什么会诞生?你如何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
  生:(学生思考、讨论,并请2~3人发言)
  师:(小结)西方现代文艺与社会进程紧密相关,是西方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既有其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的历史渊源,又是现实中种种矛盾直接的或折射的反映:战争的灾难,法西斯的暴行,经济危机的阴影,核爆炸的威胁,毒品的泛滥,恐怖活动的猖撅,生态环境的恶化,金钱至上、人情冷漠,日益加剧的道德失范和信仰危机……各种尖锐的社会矛盾,给每一个生存其中的人特别是敏感的艺术家们造成了严重的心灵创伤,在他们心中宗教信仰失落了,科学真理被怀疑,传统价值观念受到鄙夷,虚无主义思想、悲观消极情绪蔓延,各种现代主义流派随之产生。
  其共同的倾向是:怀疑、否定资本主义文明,着力开掘内心世界和无意识领域,摒弃传统艺术手法代之以各种标新立异的学说。但其在思想、艺术上有两重性:它常把具体社会制度下的矛盾抽象化为普遍的永恒的人性问题,把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所造成的痛苦和悲剧说成是不可改变的“生之痛苦”,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的同时又流露出灰色的人生观。所以,现代主义文学在颠覆与重建的过程中,有所成就也有所破坏。同学们应注意辨别。西方现代主义美术和音乐也同样反映了西方人的精神创伤。我们来看:
  3.现代音乐
  师:现代音乐最大的特点恐怕就是流行化,因而也可称之为通俗音乐。爵士乐与摇滚乐分别是二战前后现代音乐的主流。
  [播放Duke Ellington的音乐]爵士乐19世纪末产生于美国新奥尔良,实际上是随奴隶贩卖而传入的西非黑人民间音乐在都市环境中的变种,它以黑人音乐为基础,融进白人音乐的成分,以小型管乐队的形式即兴演奏而逐渐形成。最初的爵士乐反映了美国黑人的愤怒、压抑,随着20年代大量白人乐师从事爵士乐演奏,迅速风靡开来。轻柔靡丽的爵士乐或许可以使人们暂时忘却沉重的现实,但美国战后生育高峰期成长起来的那一代青年更需要一种刺激的音乐来宣泄他们青春期的过剩精力,发泄对这个隐藏着冷漠和仇恨、麻木和仿惶的富裕社会的不满,当白人歌星开始操练黑人布鲁斯之时,摇滚乐便诞生了。
  [播放《昼夜摇滚》(〈Rock Around the Clock〉)]这是公认的标志摇滚乐诞生的歌曲。而严格意义上的摇滚乐只属于50年代,从60年代开始摇滚乐的内涵便被无限扩大化,开始了向流行音乐蜕变的过程。
  书上介绍了来自英伦的乐队“甲壳虫”(The Beatles),甲壳虫是摇滚乐的缩影:
  [以简介方式播放前期作品——Love me do/Yesterday;后期作品——Revolution/Give Peace a Chance/Imagine]
  可以听到,如果说其前期作品明亮剔透如莫扎特,还充满顽童般的恶作剧;后期则带有强烈的政治参与和探索自我世界的精神。这一蜕变本身就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精神内涵。
  为什么摇滚乐之于西方社会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
  杰出的摇滚乐手始终积极关注着萦绕时代的困惑——他们为民权运动而歌,为反战而歌,为人性解放而歌;在他们的歌声中寄托了没有战争、没有贫富、没有种族歧视的乌托邦理想,60年代他们成为青年人的精神领袖和代言人。他们改变了整整一代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因而深刻影响了西方社会的进程。
  你或许会认为从生产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毫无用处的东西,但我们的真实的自我正是通过它表现出来的。这些由“没出息”的青少年创造的充满活力的音乐,表现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直率的社会批判。当然,在那个时代摇滚乐避免不了的与嬉皮士、群居村和吸毒的联系,使摇滚乐有着享乐、自我膨胀和堕落的一面,这是同学们必须注意的。
4.电影艺术
  师:电影开始并不是艺术,而是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余搞出来的一种小玩艺儿。尽管光与影的理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墨子,但直到1895年12月28日的晚上,当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一家大咖啡馆里公开放映他们自拍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显示影片剧照]等历时20分钟的11部纪录短片时,他们未曾料到,这20分钟开启了电影时代的大门。  
  百年来,电影艺术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窄银幕到宽银幕,从普通电影到立体、全息、球幕电影迅速成熟。成为最受大众喜爱的艺术,一度成为民众最重要的文化生活方式。这门艺术的发展所依赖的是什么呢?——科技进步。
  综观世界电影史,好莱坞是一个神话。但这种一枝独秀的局面,随着各国民族电影在战后迅速兴起而有所改变: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和德国的“新德国电影”兴起了。那么这些电影有什么特色呢?介绍几部代表作品:[显示电影剧照]
  意大利导演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桑蒂斯的《罗马十一时》。其美学特征在于注重影片的逼真性,启用非职业演员,著名的口号是:“把摄像机扛到街上去!”“还我普通人!”德国大导演法斯宾德的《莉莉·玛莲》和法国阿仑·雷乃的《广岛之恋》在开创的同时也都对战争进行了反思。
  尽管好莱坞的电影是良美不齐的,但它仍是本世纪最为重要的电影,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可以感受到它无处不在的影响。作为产自好莱坞工业流水线的一种特殊商品,在其商业的外壳中自然包含着一个文化的内核,美国人不失时机地把电影作为借以在全球传播美国价值观念——美国式的英雄主义、人道主义和美国式民主的载体,大家可以在以后观赏电影中注意体会。
  值得欣喜的是:亚非拉美地区尽管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经济上是落后的,然而在文化上却并不贫瘠。
  三、亚非拉美的文学
  1.亚非的民族主义文学
  师:20世纪亚非文学的繁荣伴随着民族民主革命的高涨,其主流都体现了反对殖民压迫、反对社会不公的爱国主义精神。它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有哪些?
  生:(作答)[屏幕显示书名、作者]
  师:而在拉美,一样的挚爱却用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
  2.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
  [屏幕显示]“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师:每一位读者读到这部题为《百年孤独》小说的第一行,都会立即被一种独特的魅力所吸引:因为这种从未来追忆过去的叙述语言,已经决定着全书的风格与结构。读下去,一种以循环往复的叙事结构所展现的布恩地亚一家的家史,使人们看到了,这正是拉丁美洲历史的缩影。
  《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显示作者肖像]——一位哥伦比亚战士,是60年代在拉美出现的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流派的杰出代表,而《百年孤独》也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在书中大家能读到什么呢?
  阿拉伯神话、印第安民间传说式的绚烂幻想,人世与鬼蜮的交错,现实与梦幻的交织,主客观时序的倒错,时空界限的模糊,光怪陆离、斑斓恢弘同时又充满不可抗拒的魅力——一幅充满拉美风情的多彩画卷。
  然而马尔克斯却不同意将其作品冠以“魔幻现实主义”的称谓,他斩钉截铁地说:“这是真正的写实主义。”的确,小说中神秘深沉的内蕴是他真正为之焦灼的现实:在独立战争的硝烟过后,没有留下一片和平的绿野;独裁统治取代了殖民统治,仍然是战乱频仍、血火交融。“魔幻现实主义”神话与现实的交织,正是现实矛盾的产物,即在拉美许多国家严重缺乏言论自由而作家们又不得不为捍卫自由与正义而呐喊。值得欣慰的是,人们通过他们的作品,终于注意到了拉美大陆上的风烟悲欢和他们为拉美的人权和社会进步而奉献的力量与智慧。
  师:(总结)艺术家们笔下的梦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往往显得苍白无力,但他们并不孤独。每一位艺术家都通过内心表达了他对自己安身立命的特定文化、历史土壤中生存状态的看法,你可能会感觉到同情、理解或震撼。总之,本节课只是浮光掠影地介绍了20世纪的现代文艺用一节课是不可能概其全貌,更不必说深究了。如果你想走入这些艺术家的心灵世界,请在
  课下试着自己去听、去看、去感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Baidu
中华会计网校 新东方网络课堂 中华会计网校会计继续教育 新东方网校 环球网校 中公网校

小黑屋|手机版|关于我们|两全其美网校城 ( 京ICP备05068258-34 )

GMT+8, 2024-4-25 23: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