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全其美网校城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70|回复: 1

一个尴尬的算式 0.5>4?

[复制链接]
鑫龙 发表于 2010-4-19 11: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去年下半年以来,针对离校未就业大学毕业生专业转换与技能提升的实训项目,以我省为中心向全国辐射开来。人力资源、教育、财政等部门,以及高校、企业等方面迅速加入,沉重的大学生就业车轮似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动力,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从社会就业大势的逆转到大学生校内悄然更换专业,再到毕业后政府牵头的专业转换培训,市场需求的重锤正在撞击着高等教育的固有体系和意识。
  2月28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社会各界对新一轮教育改革充满期待的同时,也惊喜地看到,“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被历史性地写入其中。
  3月11日,“2009年辽宁省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专业转换及技能提升培训”(以下简称“转换培训”)项目首期结业典礼在东软集团落幕。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教育厅牵头的该项目于2009年8月正式启动,第一期为期6个月。
  半年翻身
  “大学在教学生一把铁锨是如何制做的,而转换培训则是在教学生这把铁锨怎么使用。”
  对于2009届大学毕业生蔡欣桐和聂品众而言,困扰了他们整整4年的就业问题,在“相当神奇”的短短6个月时间内出现了转机。
  “文不对题”遭质疑
  “我的学校与建筑有关,可我学的是通信工程专业,这会让人很费解,找工作时人家会质疑你,问‘你在沈阳建筑大学能学到什么通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想跨专业找工作就更难了,多次面试都被‘打’回来。”鞍山籍的蔡欣桐去年4月做毕业设计期间就开始找工作了,参加的招聘会、面试的企业不计其数,由于所在学校与专业的原因,十次有九次进不了下一轮面试。蔡欣桐记得,她所在的专业虽然男生比女生好找工作,但还是有很多男生为了尽快就业转投了市场营销等行业。
  2009年下半年,蔡欣桐报名并通过考核加入“转换培训”项目;6个月后,她正式成为“东软集团IA事业部”的签约员工,五险一金。当年,蔡欣桐凭兴趣选读通信工程,现在的她却表示很喜欢IT行业,愿意继续“干下去”。
  专业对口也需实训
  与蔡欣桐相比,2009年毕业于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聂品众,兴趣则始终未变。“到IT企业后,不是说本专业的学生就会好过。”聂品众说,此次“转换培训”项目的重要意义正在于此。聂品众通过该项目进入东软集团商用软件事业部,从事软件开发工作。“赶上金融风暴,软件专业的毕业生找工作也很难。”聂品众说,他的求职经历不比蔡欣桐少,但也是“一片惨淡”,所以最终还是参加了“转换培训”项目。“对我个人来说,优势就是专业对口,虽然经验少,但毕竟面对具体案例时还知道该从哪入手。劣势是实战经验不足。”聂品众表示,大学期间书本上的东西太多,实际应用太少。“转换培训项目是6个月,大学是4年。想想,如果实训机构6个月就可以把学生教好,而大学4年却没有,这体现出转换培训的必要性。”聂品众的话道出了许多受益于此次培训的大学生的心声,实训与大学的思维方式是两种“极差”,“好比大学在教学生一把铁锨是如何制做的,而转换培训则是在教学生这把铁锨怎么使用。”
  用心良苦
  培训方式以“订单”、“定向”为主,力求缩小求职者与用工单位的差距。
  作为促进就业的新举措,“转换培训”项目可谓用心良苦。其规定:培训方式以“订单”、“定向”为主,力求缩小求职者与用工单位的差距;主要选择目前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十个专业;文、史、哲、法等专业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主要面向物流、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及商业服务、房地产经营及物业管理、理财与金融服务等专业;数、理、化等基础学科及工科专业的未就业毕业生,主要面向软件、动漫、制药、机械制造、数控机床等专业。
  过去6个月里,我省范围内近2000名2009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了“转换培训”;首期结业的500名大学生中,已有285人走上了工作岗位;没就业的大学生也将通过省内的公共人才服务机构向用人单位推荐。
  省教育厅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由于“转换培训”效果良好,今年8月,我省将继续开展此项活动,培训对象也将扩大,除2010年应届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外,还会把2008年、2009年登记失业的大学毕业生也纳入进来;培训的专业将更加丰富;培训点也会增加,除沈阳、大连外,还计划在鞍山、锦州等高校较多的城市开设。有机构预测,未来每年纳入其中的人数将在万人以上。
  最后一程
  “培训的最大难度在于,让这部分学生对社会更有信心,对就业和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更有信心。”
  事实上,在我省“转换培训”项目启动后,其他部分省市也陆续开始启动类似项目。一时间,离校大学生的“专业转换及技能提升”被誉为“连接大学生与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令人感到有些奇怪的是,在东软人才实训中心留存的20余篇“学生实训感言”,记录的几乎全是“转业”学生的欣喜,短短6个月的实训让他们难忘。那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因材施教很重要
  “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很重要。”李印杲,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兼东软实训中心总经理,是此次“转换培训”项目东软基地的最高指挥官。
  “东软现在所做的‘转换培训’项目均为IT类专业方向,文、史、哲、法类大学生根本没有学过高等数学、数据结构等IT行业最基础课程。比如现实生活中的十进制,在计算机界是二进制、十六进制,绝大部分学生会很难理解。”李印杲认为,大学专业的“画地为牢”无形中为转换培训设置了障碍,形成的“挑战和难度非常大”,这还不是短期强化所不能克服的最大困难。
  另外,不可否认的是,参加“转换培训”的大学生们,都被冠以“离校未就业”身份,心理上必然遭遇打击。
  “培训的最大难度在于,让这部分学生在极短时间内进入几乎是全新的行业,对该行业有一定认识、综合素质获得提高的同时,要对社会更有信心,对就业和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更有信心。”李印杲认为,或许这才是“转换培训”的真正意义。
  享受和谐的开局
  令蔡欣桐和聂品众等人没想到的是,虽然做好了“挨累”的心理准备,迎接他们的却是相当轻松和谐的开局。项目一开始,他们没有被枯燥的数字模式包围,拔河、球赛、晚会、讲座甚至舞会等业余文化生活,比大学生活还丰富;而团队训练、拓展训练、综合素质训练、职业生涯规划、团队沟通提升等看似与专业转换无关的内容更是接踵而至。“没有自我管理能力、服从规则能力、关注客户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很难胜任现代职场。”李印杲说,与策划此次培训的有关部门一样,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也是用心良苦。
  要在短短6个月里,把4年的专业从头到尾转换过来,是个很困难的过程,培训机构为此付出了更大的耐心与智慧。以东软实训中心为例,通过IT知识与能力考试,把毕业生分高、中、初三个不同“层级”,按JAVA、嵌入式、C++等不同方向进行培养;确定方向后,再从基本语言、测试工具讲起。“即使如此,也不能掉以轻心。”时至今日,蔡欣桐仍然记得参加培训时的作息时间,“8点30分上课,之前先到教室温习,一天正常排满7到8个学时,大课4节,完成晚自习晚上8点多回到寝室还要再学一会,10点钟左右睡下。”有着一定专业基础的聂品众也是“查资料、请教老师到很晚”。
  没上岗已先上班
  培训期间,蔡欣桐和聂品众参加到从未接触过的东软真实项目演练——让他们从头到尾经历一个在软件企业里做项目的真实完整的过程。“这种做法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在没有真正以员工身份进入企业之前,按照员工真实的工作过程走一遍,相当于没有走上工作岗位但已经先上班。”同时,东软方面也客观地认为,这并不等于一劳永逸,还必须在工作中继续学习,“6个月的时间只是漫长人生旅程中非常短暂的一瞬,学生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时,还有很长一段需要提升的路。”“事实上,大学毕业生中,绝大多数还是能找到本行工作,一部分人需要专业转换,而在社会工作岗位存在一定饱和的情况下,更加急需转换的是意识和心态。”东软集团东软实训
  中心市场总监孙立宁说。
  “转业”背后
  我国大学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超过30%,文、史、哲、法等专业的学生有一半甚至60%都就不了业,或找不到对口工作。
  省教育厅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严峻,特别是一定数量的毕业生由于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度不高,或者自身技能状况与社会需求不适应,在一定时期内难以就业。“从长期看,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快高等学校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的优化调整;从近期看,需要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进行专业转换及技能提升培训。”
  “滞销”与缺乏成手
  来自辽宁省就业网的同期综合数据显示,一方面是大量文、史、哲、法以及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滞销”;另一方面是软件、动漫、制药、机械制造、数控机床、物流、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商业服务、房地产经营及物业管理、理财与金融服务等专业领域相对缺乏“来之能战”的“硬手”和“成手”。
  据北京麦可思人力信息资源管理公司调查:由于所学专业技能滞后于企业实际需要,目前,我国大学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超过30%,而毕业半年后还在失业者有41%曾就过业;文、史、哲、法等专业的学生有一半甚至超过60%都就不了业,找不到对口工作。
  在这场大学生“集体转业”培训中,政府、高校、企业和培训实施机构共同携手。从某种程度上说,举全社会之力的“转换培训”项目的意义,已上升到企业和政府部门履行社会责任的层面。
  学生“求精不求多”
  然而,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在严峻的就业数据重压之下,有高校已经在缩减招生。以校区面积几乎为沈阳之最的沈阳工业大学为例,连续几年的招生人数都控制在5400人左右,较大辐度地低于历史最高水平,用该校招生就业工作处副处长邓飚的话说,这是“求精不求多”。“就业率可以通过减少‘分母’来提高,而‘分子’的强健与否以及脱离母体之后的生存能力,又该怎么解决?高校专业、学科设置与社会需求应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虽然这些年高等院校学科建设在不断优化,但与实际需求比仍有明显缝隙。”近几年,每逢学生们毕业,东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副所长李健就会额外增加一项“本职工作”——向用人单位帮学生自我介绍。“应该说,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沟通能力也不差。”但是令这位“学术带头人”搞不懂的是,为什么期许找到专业对口的学生就是求职难?几届招聘会下来,他终于“开窍”——来与学生见面的是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与他们描述专业专长,不如长得好点、穿得好点。“要是用工企业多派些具体技术部门人员参加招聘,情况会大不一样。”李健说,虽然有的企业已经在这么做,但毕竟还是少数。
  专业“瘦身”
  “也许,哲学、历史、档案、基础数学、高深物理等专业,一个省有一个高校开设足矣。”
  不久前,辽宁省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程伟在省“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辽宁大学正在酝酿教学改革,打破专业之间的传统界限,实行“大门类”教学。“大门类”中,各专业都是相通的,学生自由选择,从而全面培养大学生基础知识。
  “打破专业界限后,等于把套在学生身上的一个束缚解开了,我们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选择自由,让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和释放,在‘大门类’中我们增加了很多选修课程,学生在学习自己专业课程之余,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来丰富基础知识。另外,‘大门类’是教育资源的整合,并得到更充分更好的利用。”程伟说,目前企业对大学毕业生要求越来越高,单一型人才越来越不适应市场需求,比如招会计专业的,还要求会计算机、懂金融等,“大门类”教学就是扩大学生基础知识面,提高综合能力也就是提高了就业能力。
  但程伟校长也提出另一种担忧:高校在努力实现专业与实际需求接轨的过程中,要防止冷门专业的彻底萎缩,进而导致社会学科结构的断层。
  对此,辽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所长、沈阳市人民政府参事王广林则说:“也许,哲学、历史、档案、基础数学、高深物理等专业,一个省有一个高校开设足矣,也可以由个别国家重点院校进行保留,众多市一级高校开设必要性不大;部分省级和绝大部分市级高校,应全力以赴开发应用型专业,以更有效地利用和整合有限教育资源。
  王广林认为,高校专业应按市场需求主要设置为两块:一是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的;二是传承学科历史的。而后一种专业不一定完全符合市场需求,但须按计划数量严格招生,学生就业时应由政府接单;其他大部分则还是要按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同时辅以就业岗前培训,以最大程度抵消高校专业教育滞
  后于社会和市场需要的负效应。
zvz520 发表于 2012-5-16 17: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错的啊












集泡网 |jipao.com
无忧基金 | 51jijin.com
服装搭配 | 51nl.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Baidu
中华会计网校 新东方网络课堂 中华会计网校会计继续教育 新东方网校 环球网校 中公网校

小黑屋|手机版|关于我们|两全其美网校城 ( 京ICP备05068258-34 )

GMT+8, 2024-3-29 18: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