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全其美网校城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83|回复: 15

钱学森问题:为什么我们总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复制链接]
dudu 发表于 2009-11-29 21:4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5年7月29日,在与秘书那次系统谈话之后四个月,钱学森见到了国务院总理,他对总理说:“中国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此后的四年,他又三次见到总理,每一次都要说起这个话题。2009年8月6日,在与总理的最后一次见面中,病榻上的老人讲话已经不太清楚,但依然缓慢而认真地对总理说:“培养杰出人才,不仅是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
  这,就是钱学森的遗言,这就是本周被媒体广泛报道的“钱学森问题”。

  CCTV《新闻周刊》2009年11月7日播出“本周视点:遗言中的“钱学森问题”,以下为节目内容。
  主持人:
  这一周的《新闻周刊》本周视点呢,我们要说说钱学森。听到这儿,您会认为我们节目的排序排错了,这应当是本周人物的内容啊?但是我们的重点是要说说钱老的遗言,但是,据钱老身边的工作人员介绍说,钱老去世的时候很平静,很安祥,他没有什么最后的遗言,那么我们又该说什么呢?我们又该把什么当做是钱老留给我们的遗言呢?2005年的7月,钱老和去看望他的总理深谈,这一次呢,他留下了本周被很多人谈论的“钱学森问题”。简单的说,就是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我们的教育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是个很大的问题。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是钱老留下的一个重要的遗言。钱老本人为什么会成为杰出人才?他的人生路上有哪些启示?他为什么要说这段话,关心这个问题,而我们的国家要冒出杰出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又要拥有怎样的变革?《新闻周刊》本周视点,就用记住钱老遗言的方式来纪念钱学森。
  短片一:大师遗言   
  (追悼会画面)
  解说:
  一朝谢世,万事了然,本周,与这位老人的告别,让一个国家变得有些思绪万千。无数的人、无数的目光,希望在此时此刻,找寻这位杰出科学家留下的点滴遗言。这既是出于对钱学森的敬重和怀念,更来自于后来者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进一步思索。于是,被视作钱学森遗言的如下文字,在本周开始广泛传播:
  “今天,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大问题。” 这是2005年3月29日,95岁的钱学森在病床上所做的,他人生中最后一次系统谈话。
  钱学森学术助手 涂元季:钱老看到这个《参考消息》连载了两天介绍(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情况,他那时候在301医院,但是病不大,就是有点感冒发烧,已经快好了,精神好了。他看报纸看到这两条消息以后,他就告诉钱永刚(钱学森之子),你打电话叫涂秘书来,我有话要说。
  解说:那是一个乍暖还寒的春日午后,参考消息的文章勾起了钱学森对自己曾经学习和工作了十几年的加州理工学院的回忆——在那所世界顶尖大学里,让外人难以想象的民主而活跃的学术风气,对创新的鼓励,艺术与科学的结合,造就了许多大师级科学家。钱学森说:“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我回国这么多年,感到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都是些一般的,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
  涂元季:这个毫不客气地说,这就是钱老内心的话,我们发表的时候,我也有所考虑。你说得罪那么多大学校长,过去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相信大家能够理解,他不满意。
  解说:钱老离去后,涂元季和同事们将这篇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讲话记录,拿给人民日报发表,并叮嘱编辑,不要更改其中有棱角的话,因为,钱老讲话向来是有棱有角、一针见血。
  涂元季:他说,你说我们现在这个大学,我们到一块都是客客气气,你好我好。学术你不活跃、不争论,怎么能够探讨出真理来呢?就是通过争论才能碰撞出火花来呀。可是我们现在中国人,他说“封建主义,向来如此”,就是见了面你好我好他好,一团和气,再就是说人家说过的话,这最保险。人家说的我就知道,我就可以说,至多在人家的边边角角弄点课题来做,不会有大的突破。你必须要敢于想人家不敢想的东西。他说加州理工学院就有很多这样的怪人。
  涂元季:(钱老讲完之后)叹了口气,他也表示无能为力,作为一个科学家你说他能有什么办法,是不是?叹了口气。
  2005年7月30日《新闻联播》资料:
  亲切询问钱学森的身体和生活情况,……钱老接着向谈起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问题。 
  解说:2005年7月29日,在与秘书那次系统谈话之后四个月,钱学森见到了国务院总理,他对总理说:“中国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此后的四年,他又三次见到总理,每一次都要说起这个话题。2009年8月6日,在与总理的最后一次见面中,病榻上的老人讲话已经不太清楚,但依然缓慢而认真地对总理说:“培养杰出人才,不仅是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
  这,就是钱学森的遗言,这就是本周被媒体广泛报道的“钱学森问题”。
  主持人:
  话题要回到钱老本人的成长道路上。在本周,《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破解中学时代钱学森成长的密码》,其中有这样的细节,当时钱学森所在的北京师大附中,他的数学老师提倡创新,给学生考试打分的时候非常有意思,出五道题,如果学生你都答对了,但是解决的方法比较平淡那也只给80分。如果答对了四道,但是解决的方法非常有创新,那就给100分,还另外有奖励。而且当时学生考试也不是提前要做大量的准备的,完全就看平时的准备跟记忆,那些临时抱佛脚的反而容易让同学们瞧不起。后来,钱老回忆的时候说,一生当中有两个难忘的高潮,一个是在师大附中,一个是在美国读研究生的时候。我想,他之所以这么说,可能正是这两段教育培养了他的思维方式,并且让他快速地成长。
  未有天才之前
  解说:
  “我看现在许多人对于文艺界要求的呼声之中,要求天才的产生也可以算是很盛大的了,”这句话选自1924年鲁迅先生在北师大附中校友会上一次著名的演讲,题目叫《未有天才之前》,“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鲁迅先生讲这番话时,钱学森刚刚进入北师大附中。
  同期 北师大附中校长 刘沪:
  说到钱学森先生所受的教育,一定要提到当时在师大附中的老校长林励儒先生。林校长在教育理论上我认为非常鲜明,也是非常深刻的。
  解说:
  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时任北师大附中校长的林砺儒,坚定地推行着自己的教育观。他认为,随着青少年的身心成长,应该辅之以“全人格教育”,使青少年的人格、素养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同期 北师大附中校长 刘沪:
  钱学森先生非常幸运,他整整是在林励儒先生当校长,八九年中间,完整地六年接受的所谓的全人格教育,这是我要说的一点。第二点就是1922年,我们中国教育应该说是一件大的事情,就是开始实行六三三新学制。
  解说:
  1922年开始的六三三学制,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作为“中学教育的开路先锋”,北师大附中第一个试行,自订大纲、自编教材,引入现代科学课程,聘用有学识、有改革精神的新教员等等一系列变革,让这所曾经因循守旧的学校变得焕然一新。除了钱学森,哲学家张岱年、经济学家于光远、还有十多位中科院院士,都是同一时期受益的北师大附中学生。
  同期 北师大附中校长 刘沪:
  最重要的(老师),我个人看三位,一位还是说林励儒先生,一位董鲁安先生,还有傅仲孙先生。林校长不仅当校长办出了一所好学校,他自身教授的伦理学。钱学森先生的这种道德高尚,和他从小受到的伦理学的教育有关。第二点语文老师董鲁安,他把语文课变成了类似政治课,当然语文教得也很好,同时对同学们进行了爱国主义的教育,这深深地影响了钱学森先生的世界观这方面。第三位也就是数学老师,傅仲孙先生,影响也是非常大,使得他第一次得知科学的严谨性。
  解说:
  这份珍贵的手稿,是钱学森先生自己写的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17个人,除去父母和国家领导人,都是他从小到大求知路上的恩师,其中北师大附中就占去了七席。而在这份名单中,还有一位特别值得关注,他就是钱学森成为世界顶尖科学家的“功臣”,加州理工大学冯·卡门教授。
  同期《钱学森在美国》作者 苏文洋:
  每周卡门都会带着他的这些学生们要开两次研讨会、讨论会,研究空气动力学的发展,研究喷气火箭的远景,大家畅所欲言,而且包括国际力学的顶尖的教授和他们一块平等讨论,谁都可以发言,都可以批评对方。
  解说:
  在钱学森的记忆中,“和权威辩论是很平常的事”,而在这所“弥漫着创新精神”的校园中,和他一起“开窍”的,还有两弹一星的元勋钱伟长、郭永怀,以及中国遗传学奠基人谈家桢等等一批顶尖科学家。
  解说:
  大师无法复制,时代一去不回。八十多年前,鲁迅的呼唤,八十多年后,钱学森的遗憾,今天,仍然需要教育界内外一起来回答。
  主持人:
  在加州理工,钱学森的老师冯卡门是大家,但是有一次钱学森和自己的老师针对某一个学术看法有了面红耳赤的激烈争吵,气得老师冯卡门是拂袖而去。但是第二天年过花甲的冯卡门老师爬上三楼,来到钱学森小小的办公室,进门先鞠了一躬,然后说,昨天你说的是对的,我错了。这件事呢是钱老讲的,可见钱老对这种民主的学术之风是念念不忘的。而之后其实钱老也是如此对待周围的人,并且很多层面展现出自己非常独特的一面,比如他说:“我姓钱,但是我不爱钱。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是的,目前的中国非常强调自主创新,但是如果科研人员不能在人格与很多方面真正的自主,又怎么能够创新呢?

短片三 追思 反思
  解说:
  本周五,九点就要登机离开北京出访埃及的总理,一大早就赶往八宝山送别钱老。2005年那场关于人才培养的讨论之后,他几乎每年都会去看望钱学森。“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温总理清晰地记得,这句话,钱老曾经问过五六遍。
  解说:
  2006年11月20日,面对6位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说:“有几个问题,一直在我脑海里盘旋……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这是我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紧接着,又问,我们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高校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今年1月和10月,《人民日报》先后刊登总理的两篇文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和《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核心内容都是在剖析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显然,钱学森问题,也是总理最着急的问题。
  钱学森秘书 涂元季
  他不止一次跟我说过,他不赞成50年那个时候向苏联学习,他说还不如我们解放前的大学办得好,把专业分得很细,这样培养出来就懂得那么一点点的专家,那就培养不出大科学家,大师级的人物。
  西安交大副校长 程光旭教授
  钱学森学长他提出来“大成智慧”学,它主要是考虑到要打破各行各业之间的界限,要实行学科交叉,学科融合,跨学科。钱老认为学科跨度越大,以后做出来的创造性成果会越大。而创新的点,往往就会在学科交叉的点上会出现。
  西安交大钱学森实验班 08级学生 贾曙乔
  我觉得这个班(钱学森实验班)更是我期待中的大学,在学习过程中会发现,其实很多东西是相通的,很多东西是需要人的灵感和悟性的,这种东西就是把知识化为智慧的这么一种能力。就是说钱老的大成智慧学就是怎么使得这些有潜力的学生能够得到这么一种智慧。就在这个过程中,感觉好像想象力前所未有的敢释放出来了,以前即使小的时候学画画,老师都有条条框框,你这样画不好,那样画不对。现在就是,泥巴在你手上,你愿意怎么做就怎么做,好像找回来了已经压抑已久的创造力,那种灵感。
  解说:
  悼念、座谈会、写文章,本周,大家都在讨论和关注着“钱学森问题”。在中国科技大学的座谈会上,年事已高的钱老学生痛斥学术时弊;而在西安交通大学,管理者则下决心要用钱学森的“大成智慧”理念去培养出更多的创新性人才和科学大师。
  西安交大副校长 程光旭教授
  很多高校的人也都在谈论,怎么样我们以后培养出像钱学森先生这样杰出的人才?我感觉到可能从现在开始,可能对各个高校来讲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大家更加紧迫地在思考,怎么样进行我们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怎么样能够尽快地培养一些创新性人才或者是杰出人才?
  北京实验二小学生刘营雪
  他做事很认真,从来都不放弃。
  北京实验二小学生柳敬怡
  我们应该学习他扎实的精神,干什么都很扎实。
  清华学生
  他离开了,但是他的那些希望,他的理想,他的梦想,他对这个社会、对中国的期待还没有走。
  片尾片花:大师的遗言
  画面(国家领导人在追悼会上鞠躬)
  钱学森一段同期
  陈赓大将就跟我谈谈,他就问我,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我那时候更憋着一肚子气呢,中国人怎么不行啊。所以就回答很干脆,我说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
  文字:
  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画面(学术界 学生百姓的悼念)
  文字:
  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
  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们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
  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
  黑场字幕:四个月四位大师相继离去…。。
  季羡林图片一组
  2009年7月11日国学大师季羡林逝世
  要说真话,不讲假话
  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任继愈图片一组
  2009年7月11日国学大师任继愈逝世
  年轻人要有一点理想,甚至有一点幻想都不怕,不要太现实了,一个青年太现实了,没有出息。只顾眼前,缺乏理想,就没有发展前途。
  人生的归宿,最后的真理,如何与当前贫困的农民和破败的农村发生联系,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问题。
  我只说自己懂了的话,吃不透的话,不要跟着乱嚷嚷,不要跟着瞎说,免得自己后悔。
  贝时璋图片一组
  2009年10月29日著名生物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最年长的院士贝时璋逝世
  学问要看胜似我的,生活要看不如我的
  对科学家来说,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呆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或在图书馆里看书。
  主持人:
  其实在钱老与的交谈当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很容易被大家忽略的,那就是科研人员不能只有科学知识,还要有人文素养,才能让自己的这个思维呢有所突破,成为创新型的人才。这一点钱老的夫人蒋英作为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恐怕给了钱老最多的灵感。而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拉得特别好,李四光会作曲这样的细节,恐怕也都在印证这一点,但是在应试教育压倒一切的今天,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又能在几个孩子身上实现呢?全国弹钢琴的孩子很多很多,但那是为了升学跟成为朗朗,真正用心听音乐的又有几个?显然,钱老的话语轻描淡写,却如重锤一般的敲击。我们该怎么办呢?恰恰在钱老离开的这段日子里,中国教育部的部长换成了袁贵仁,正常的人事更迭,却迅速带来人们很多的言论跟寄语,由此可见人们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巨大的盼望。钱老走了,我们如何将他的期待变成现实呢?钱老一路走好。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9日10:55   央视《新闻周刊》 )
shinecxhe 发表于 2009-12-1 15:04: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个系统工程,非某个部门的问题。
guancanghai 发表于 2009-12-1 16: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创新人才主要不是靠培养出来的,关键是要有相应的土壤和环境。
jhtcm 发表于 2009-12-1 18: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系统工程,系统工程,哈哈~
huhan2008 发表于 2009-12-2 15: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言难尽啊
xinruilcs 发表于 2009-12-3 09: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比较深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Baidu
中华会计网校 新东方网络课堂 中华会计网校会计继续教育 新东方网校 环球网校 中公网校

小黑屋|手机版|关于我们|两全其美网校城 ( 京ICP备05068258-34 )

GMT+8, 2024-5-24 18: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