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全其美网校城

 找回密码
 注册

新东方在线:2012考研政治真题预测30题

2011-8-26 10:28| 发布者: bjangel| 查看: 1122| 评论: 0

摘要: 新东方在线:2012考研政治真题预测30题  1.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题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主体是具有复杂结构和进行活动的社会性的人,它在反映客体的过程 ...
新东方在线:2012考研政治真题预测30题

  1. 认识的本质

  [知识要点]

  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题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主体是具有复杂结构和进行活动的社会性的人,它在反映客体的过程中,必然会动用其内部结构的所有功能,对所反映对象的信息进行选择和重构。因此,由反映所形成的观念的映象既是一种反映,又是一种创造,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预测试题]

  请结合人类科学发明活动材料(略),阐明认识主体在科学活动中的创造性。

  [答案要点]

  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在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中具有创造性。作为从事科学发明活动的人,在对客观规律的探索中,其创造性表现得尤为突出。

  (1)认识是主体对于客体创造性的复现。人的认识不仅对客观对象进行直观的摹写,而且能对客观对象作出抽象和概括的反映;不仅能反映事物当下的样子,而且能反映它由于人的改造活动而可能成为的样子。作为人类认识中的高层次的科学发明创造,当然更不是简单地仅仅提供客观事物的“摹本”,而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

  (2)人的认识能够透过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科学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和把握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在观念中分解、加工和改造对象,运用一系列科学抽象方法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以发现新的科学原理和创造新的技术。

  (3)主体反映具有超前性。主体反映的显著特点,在于它不仅能反映出对象的本来如此的状态,而且能反映出对于满足人类需要所应当具有的形态,塑造出符合主体需要的理想客体。科学发明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创造出理想客体,满足人类的需要。所以,科学发明就更加具有领先社会和时代的超前性质。

  (4)主体反映具有创新性。人的认识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包括认识创新、思维创新、理论创新、科学创新。作为科学发明,它本身就是创新活动。在这方面,它比一般人类认识的创新要求更为强烈、更为鲜明。

  2.真理观

  [知识要点]

  (1)真理具有客观性,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2)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3)真理和价值的关系。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是辨证的统一。

  [预测试题]

  “彼亦-是非,此亦-是非”的说法,是对相对真理的肯定。请对这一判断进行分析。

  [答案要点]

  (1)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相对真理承认人类认识的正确性,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 。

  (2)“彼亦-是非,此亦-是非”,是说“是非”不过是人们纯粹主观的见解,不存在客观的、正确的认识。这种认识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

  (3)“彼亦-是非,此亦-是非”,表面上承认真理的相对性,其实它片面地抓住了真理的主观性、相对比较性,加以无限夸大,滑向了相对主义诡辩论。“彼亦-是非,此亦-是非”的说法与相对真理有本质的区别,不可把二者混为一谈。

  3.对立统一规律及其运用

  [知识要点]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所谓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即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理论包括: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中心线索,是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实质。我们在对唯物辩证法的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以及具体问题的分析中,要善于抓住对立统一规律,运用对立统一的方法,如对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可能和现实、辨证的否定观、矛盾同一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等的分析中,便应很好地运用这种方法。

  [预测试题1]

  请分析如下判断:

  (1)现象表现本质,但假象不表现本质;

  (2)假象即错觉。

  [答案要点]

  (1)①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形态。任何本质都通过现象表现自身,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着本质。

  ②假象与本质的关系。假象与本质有着内在的联系:假象作为现象的一种,也表现本质。这是因为,假象的产生是本质决定的。假象虽然和本质相反,但它是事物本质的一种歪曲的表现,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假象是本质的特殊表现形式。真象和假象都表现本质,但假象与真象不同,它是从反面表现本质,是本质的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2)①假象与错觉是有关系的,假象容易产生错觉;

  ②假象与错觉有本质的区别。假象不是错觉,假象不等于错觉。错觉属于主观范畴,而假象则具有客观性。

  [预测试题2]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你认为,怎样才能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

  [答案要点]

  要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最根本的是要正确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

  (1)原因和结果的涵义: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2)原因和结果的辨证关系:原因和结果是有区别的;但这种区别既确定,又不确定;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由此可见,预见对事物的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要作到对事物的预见性,就要认清和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见微而知著,由因而知果,从而提高行动的自觉性,获得实践的成功。

  [预测试题]

  “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请根据材料分析说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如何掌握运用可能性和现实性辨证关系的原理。

  [答案要点]

  (1)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可能性与现实性是有区别的:可能性是还没有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性则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现实性离不开可能性,可能性也离不开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现实性又转化为新的可能性。

  (2)可能性和现实性辨证关系的原理,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是空想,是完全可能实现的。但是,这种可能性还不是现实性,要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要付出艰巨的努力。我们有立足现实,创造条件,促进转化,使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从而获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伟大实践的成功。

  [预测试题4]

  以下是孟子有关“民本”思想的资料: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甲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有关原理,对孟子的“民本”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

  [答案要点]

  (1)辨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辨证的否定,就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既扬弃旧事物中过时腐朽的东西,又继承它的合理因素。

  (2)对中国传统文化,应采取“扬弃”的态度,进行辨证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3)孟子的“民本”思想,看到人民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劝诫统治者采用以“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为主要内容的富民、教民的施政纲领,使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这种 “重民”、“爱民”的思想是有进步意义的。孟子的“民本”思想,虽然反对霸道,主张“王道”和仁政,但归根到底是为维护统治者的根本利益服务的。

  [预测试题5](略)

  [答案要点]

  同一性对事物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2)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3)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4.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知识要点]

  (1)归纳与演绎。归纳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即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的原理;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即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结论。

  (2)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思维过程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和事物的本质;综合则是把分析出来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整体。

  (3)抽象与具体。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思维具体或理性具体,不同于感性具体,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达到对事物多方面属性或本质的把握。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就是由抽象的逻辑起点,经过一系列中介,达到思维具体的过程。

  (4)逻辑与历史。指的是理性思维或抽象思维,它以理论的形态反映事物的规律性。

  历史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客观现实的发展过程,二是指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

  [预测试题]

  在辨证思维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

  请对上述判断进行分析。

  [答案要点]

  (1)抽象和具体是辨证思维的高级形式。从抽象到具体,是从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由抽象的逻辑起点出发,经过一系列的逻辑中介,达到思维的具体,即达到对事物多方面属性或本质的把握。

  (2)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是演绎思维方法的特点。所谓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结论。演绎具有局限性,单纯的演绎还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从抽象到具体与一般到个别,是两种不同的思维过程,不应把二者加以混淆。

  5.人的价值

  [知识要点]

  人的价值,包含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

  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人的创造活动对于社会的满足,也就是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人的个人价值,就是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作为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人的价值的主导方面,个人价值从属于社会价值;由于个人需要的满足,既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又要依靠他人和社会,所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人的个人价值不可缺少的方面。

  [预测试题]

  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疗其他患者。请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答案要点]

  (1)人的个人价值,就是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由于个人需要的满足,既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又要依靠他人和社会,所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人的个人价值不可缺少的方面。在抗击“非典”斗争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就是通过社会对个人需要的满足,实现了个人价值。

  (2)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在抗击“非典”斗争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疗其他患者,就是通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实现了人的社会价值。

  (3)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价值,即对社会的贡献;社会价值的实现,也同样离不开个人价值,即对个人需要的满足。可见,人的价值是在既满足自身,又满足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

  6.以人为本

  [知识要点]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则。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包括丰富的内涵:作为历史观,它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作为价值观,它强调人民的主人翁地位,要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运用历史的尺度,也要确立和运用人的尺度,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出发点、目的和标准。

  [预测试题]

  有人认为:顾名思义,“人本主义”即以人为本。

  请对上述观点进行分析。

  [答案要点]

  (1)“人本主义”是现代西方的哲学流派。“人本主义”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主张哲学要以人为中心。“人本主义”认为科学不能回答人的价值问题,主张哲学应抛弃外界认识而回到人的存在本身,注重对人的内心生活进行理性发掘,重建“现代性”崩溃后人类的精神价值,强调人的存在本体论。

  (2)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就哲学角度而言,是当代人思维和行为的基本原则,要求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为了人的利益。

  (3)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是有原则区别的。马克思主义反对抽象的“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我们在反对“人本主义”思潮的同时,应注意吸取其中某些合理的有启发性的思想,如对人的研究的重视等。

  7.劳动价值论

  [知识要点]

  (1)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的二重性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2)商品的价值和价值量。商品价值的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的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分为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遵守等量社会必要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价格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预测试题]

  论述价值规律的作用,并用以阐明我国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

  [答案要点]

  (1)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生产资料和生产力)在各个生产部门的分配,调解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促进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商品生产者展开激烈竞争,实行优胜劣汰。

  (2)我国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必须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办事,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自己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获得更多的赢利;同时,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8.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知识要点]

  资本的积聚和集中是单个资本总额扩大的两个途径和形式。资本积聚是通过资本积累来增大自身,它受到社会财富增长程度和社会资本分散两重限制。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的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这种增大方式不受财富增长量的限制,也不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资本集中既可以采取大资本兼并小资本的形式,也可以采取组织股份公司的形式,资本集中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两个强有力的杠杆来实现的。

  [预测试题]

  我国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企业规模偏小、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差,请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分析这一问题,并提出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

  [答案要点]

  (1)个别资本增大有两种形式:一是资本积聚,二是资本集中。资本积聚是通过资本积累来增大自身,它受到社会财富增长程度和社会资本分散两重限制。资本集中是已经形成的多个资本的合并,这种增长方式不受财富增长量的限制,也不增大社会资本总额。

  (2)当前,我国企业规模偏小、结构不合理、重复建设严重,要达到理想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一方面固然要增加积累推动资本积累,但速度过缓的缺陷将大大延缓这一过程。而采取资本集中的方式,就能使个别资本迅速增大,实现规模经济。

  (3)集中资本最有力的杠杆是竞争和信用。应通过银行、证券市场的作用,使分散的资本集中。目前,我国要加速资本集中的进程,就必须做到:①大力发展有价证券市场,充分发挥直接融资的作用;②构建合理的商业银行体系、规范银企关系,形成国有商业银行与民营商业银行竞争的局面,发挥间接融资的作用;③规范市场秩序,破除地方保护,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为企业兼并、联合创造条件。

  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知识要点]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由于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的结合,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与强化,导致在所有制实现形式上、运行机制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仍然是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第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私人垄断资本仍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基础;第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没有改变;第三,国有经济成分是资产阶级国家所有制。

  [预测试题]

  有人认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具有了社会主义因素”,请结合所学原理分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答案要点]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虽然存在国有企业,实行宏观经济调控,制定并实施经济计划,但这都不属于基本制度的范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没有改变。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基础。只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入口”,并不是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本身具有了社会主义因素。

  10.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

  [知识要点]

  固定资本的价值是按照其磨损程度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固定资本按其磨损的原因不同,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又叫精神磨损。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呈不断增大的趋势。

  [预测试题]

  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技术进步加速,企业的固定资产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请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原理分析这一现象,并指出这一趋势的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

  [答案要点]

  (1)固定资本的磨损包括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无形损耗又叫精神损耗,指固定资本在有效使用期内同物质磨损无关的贬值。精神磨损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技术进步,出现了更便宜的机器设备,使已在使用的设备贬值;二是由于技术进步,生产出了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使原有机器设备的经济效能相对降低而引起的贬值。

  (2)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进步加速了固定资产的精神损耗,促使企业主加速折旧并尽快更新固定资本。

  (3)在这一形势下,企业应采取的对策是:①不能排斥科技进步的成果,应当适应形势变化,及时采用新技术,更新设备,保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②提高设备利用率,加速资本周转,减少固定资本无形损耗的风险。

  11 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知识要点]

  (1)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2)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3)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预测试题1]

  有人认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因为这些要素都创造了价值。请对这种看法进行分析。

  [答案要点]

  (1)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生产要素是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源泉,同时又是价值创造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2)生产要素参与了价值的创造,应该给予相应的回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经营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作为商品,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理应得到相应的收益。否则,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就不会将其投入到经济活动中去。

  (3)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因为生产要素在价值的创造中作出了贡献,而非因为它们创造了价值。

  [预测试题2]

  近年来,城乡居民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经济收入差距呈日益扩大的趋势。请运用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原理分析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答案要点]

  (1)效率与公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前提和保证,只有给劳动者公平合理的收益,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潜力;效率是公平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效率低下,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就不能或难以为实现公平创造坚定的物质基础,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困。

  (2)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产生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鼓励和提倡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市场经济又强调效率优先的原则,这既具有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又具有扩大贫富差距的消极作用;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体制不完善,出现了相当数量非法收入,远远高出劳动者合法收入的水平。

  (3)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对策。①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扩大就业,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和提高福利补偿,尽可能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②对分配政策进行调整,规范收入分配程序,主要是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保障和提高低收入水平,尽可能扩大中等收入者队伍。

  12.宏观调控

  【知识要点】

  (1)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控,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保护社会总供求均衡的需要;是顺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

  (2)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这四大目标既相互联系又此消彼长,关系复杂,需要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我国要求在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健全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以国家计划明确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为重要依据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和调节收入方面发挥重要功能;货币政策要在保持货币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手段。要充分发挥经济手段的调节作用,重要的是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的构建和不断完善。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逐步推进税收改革。积极进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调控机制,完善金融监管体制。

  【预测试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出现了四次投资过热:

  第一次投资过热——1982年至1985年。第一次投资过热的特点: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大大快于国民收入增长;二是在投资方向上生产性与非生产性投资比例不当,农轻重投资比例失调;三是在投资的顺序安排上重新建、轻技改;四是超计划安排基本建设投资。

  第二次投资过热——1988年。第二次投资过热,突出地表现为急于求成的指导思想对经济建设的影响,产生于中观和微观层次的横向蔓延,这与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渠道多样化和资金决策分散化的投资格局密切相关。

  第三次投资过热——1993年左右。此次投资过热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一是新开工项目多,投资增长过快;二是投资结构不和理,基本建设投资中能源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投资力度减弱,投资比重下降,加工工业投资增长过快;三是出现了房地产开发的热潮。

  第四次投资过热——2003年至2004年。这一次投资增长的特点:一是新开工项目及投资大幅增加;二是国有、集体、个体等多种经济类型的投资全面高涨;三是绝大多数地区投资加速扩张;四是工业特别是原材料工业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五是国内贷款迅速增加,成为支持投资增长的最重要渠道。

  通过分析我国的四次投资过热的事实,回答下列问题:

  (1)投资过热的原因;

  (2)如何从预防和应对投资过热方面,解决当前产能过剩问题。

  【答案要点】

  (1)①投资成本过低是导致投资过热的主要原因。地方政府为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进行投资,在享受投资收益的同时并不对其行为承担风险。②产业结构变动是引发投资快速增长的诱因。以2003年为例,房地产、汽车等产业的迅速发展,对钢铁、水泥等产生巨大需求,刺激了钢铁、水泥的投资的成倍增长。③信贷资金失控、土地投放过多,是促使投资过热的直接因素。

  (2)①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强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和市场引导投资的范围,严格限制政府投资范围。②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到主要为市场参与者服务上来,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③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民间投资。民间投资已成长为对我们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主力军,应尽快改变在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信息咨询服务环境等方面对民间资本不公正对待的现象。④多种调控手段并用,以间接调控为主。在调控中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⑤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尽快完成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3.近代中国社会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知识要点]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从根本上说,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统治者逼出来的,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斗争及其尖锐化的结果。在近代中国社会中,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苦难超乎寻常地加剧,不愿照旧生活下去,统治阶级已经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因此必然引起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预测试题]

  列宁指出:“革命是不能‘制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即不以政党和阶级的意志为转移)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

  根据这一论断,分析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

  [答案要点]

  (1)列宁的论断说明,革命总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激起广大人民强烈的不满和反抗。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就是在这些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2)鸦片战争后,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新的革命力量的成长。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未能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登上历史舞台,中国革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中国人民在中国领导下,经过长期斗争,终于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和对象

  [知识要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①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②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③具有两面性的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预测试题]

  运用所学知识评析:“现阶段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有在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才能取得彻底胜利。”

  [答案要点]

  (1)社会性质和革命所处阶段的任务,是确定革命对象的前提。近代中国是半殖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3)题干的错误在于:第一,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笼统地把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没有将资产阶级中的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加以区别。大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对象,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动力之一。第二,混淆了民主革命的对象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对象,民主革命的对象是大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对象才是资产阶级。把资产阶级作为民主革命的对象,是一种“左”倾观点。

  1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特点和前途

  [知识要点]

  (1)在中国社会各阶级中,只有工人阶级是最有觉悟、最有远见、最有革命性的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和中国充当领导者。

  (2)新民主主义革命有着严格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特点:一是革命领导权不同;二是时代条件不同;三是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四是革命目标与革命前途 不同。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和趋势是社会主义。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预测试题]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在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年代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如果发生了革命,它就不再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而是属于新的范畴。阐述你对毛泽东这一论断的理解。

  [答案要点]

  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发生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它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有着明显的区别:

  (1)根本的区别是革命领导权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领导的。

  (2)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民生史观;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

  (3)革命目标与革命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要在中国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4)时代条件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和组成部分。

  16.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知识要点]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1)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工人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民主革命的主力军。(3)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且长期占据着城市。

  [预测试题1]

  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的特点是“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农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结合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的实际,阐述“走相反的道路”的理由。

  [答案要点]

  (1)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只能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

  (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深入农村,发动武装农民。

  (3)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并且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弱小的革命力量要在城市同占有绝对优势的敌人进行武装决战是非常困难的。而广大农村,则是敌人统治力量的薄弱环节,这就为革命力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能。因此,中国革命只有在农村积蓄力量,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才能最终取得全国的胜利。

  [预测试题2]

  列宁针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状况,指出:“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如果它一般地能够在这类国家里产生的话)不同农民运动发生一定的关系,不在实际上支持农民运动,就能在这些落后国家里实行共产主义的策略和共产主义的政策,那就是空想。”

  毛泽东认为:农民是“中国工人的前身”、“工业市场的主体”、“中国军队的来源”、“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力量”。

  请结合以上论述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说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

  [答案要点]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受压迫最重,生活最为悲惨。中国农民阶级历来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在历次反侵略、反封建的战争中,农民都是最坚决、最具有爱国精神的力量。

  (2)农民的内部分为贫农、中农和富农。贫农是农村中的半无产阶级,是无产阶级天然的和可靠的同盟者,是中国革命人数广大的动力;中农可以成为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者,是革命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富农带有半封建性,是农村的资产阶级。

  (3)农民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主力军。就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

  1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统一战线

  [知识要点]

  (1)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一,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①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是“两头小,中间大”,处于无产阶级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间的社会阶级力量占绝大多数,无产阶级必须团结处于中间状态的社会阶级力量,方能取得革命胜利;②中国革命是长期的、艰巨的。这就决定党有必要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策略,不断发展壮大革命力量。第二,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可能性:①无产阶级能够同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②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依靠力量;③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阶级,在政治上很重要,我们必须同它们结成统一战线;④无产阶级必须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争取一切同盟者,以打击主要敌人。

  (2)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①党在统一战线中的自主原则,这指的是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和领导权问题。②对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总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预测试题]

  大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对象,因此它始终被排除在统一战线之外。

  对上述观点进行评析。

  [答案要点]

  (1)官僚资本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和垄断性,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没收官僚资本,消灭官僚资产阶级即大资产阶级,便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大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对象之一。

  (2)由于中国最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所以无产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要把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也包括在内,以求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如在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大资产阶级分为亲英美派和亲日派,为了集中力量打击日本侵略者,抗日统一战线把亲英美派大资产阶级包括在内。

  18.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知识要点]

  中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最终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的,列宁曾经想做而没有作成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这主要取决于中国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两个方面。第一,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使其能够接受中国的和平赎买政策。第二,执政的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正确政策,使民族资产阶级最终接受了和平赎买。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取得了诸多成功经验。

  [预测试题]

  结合材料(略)说明:我国对官僚资本主义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不同政策的根据。

  [答案要点]

  (1)我国对官僚资本主义,采取的是直接没收政策。这是因为官僚资本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官僚资产阶级政权的经济基础。

  (2)我国对民族资本则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是从我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出发的。第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具有两面性的阶级。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期,有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可能。第二,我国经济落后,工商业不发达,需要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以利于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19.科学发展观

  [知识要点]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完整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预测试题]

  (1)从材料(略)的分析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依据;

  (2)你认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处理好那些关系?

  [答案要点]

  (1)科学发展观是针对我国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我国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是:

  ①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②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③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④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⑤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

  (2)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处理好以下关系:①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②要处理好城乡发展、地区发展的关系;③要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④要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⑤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⑥要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⑦要处理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20.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知识要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点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民主法制,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预测试题】

  由于处于社会转型期,在当前的土地征用、城镇拆迁、水库移民、职工下岗等问题上,人民内部矛盾比较突出。请回答以下问题:

  (1) 人民内部矛盾突出的原因;

  (2)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措施。

  【答案要点】

  (1) 经济社会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根本原因;

  政治经济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改革不到位是直接原因;一些干部党员的素质、作风问题是重要原因。

  (2) ①建立利益协调机制,缓解利益矛盾:保证社会成员机会平等,达到初次

  分配合理;保证社会收入分配到位,解决好再次分配公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好保障性分配问题。②建立诉求表达机制,合理化解利益矛盾。努力建设透明政府,实行政务公开;实行听证会制度;在立法过程中扩大社会参与;基层的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完善信访工作。③建立矛盾调处机制,及时处理利益矛盾。司法调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人民法院要积极支持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尽快形成多种调节机制。

  21社会主义荣辱观

  【知识要点】

  (1)“八荣八耻”的内容: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2)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现实意义

  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内在要求。发展以人为本,立德以人为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作为推动科学发展主体的人,应该是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的人,是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的人。以人为本与以德立人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思想道德建设;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全民族的道德情操,又可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②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构建和谐社会确立了一个共同遵守的价值尺度。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共同的价值尺度,引导和帮助人们自我约素、提高境界、宽容谅解,来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

  ③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树立良好社会风气的迫切要求。

  【预测试题】

  当前,我国传统文化中许多有益的价值观正面临多元主义消解甚至颠覆。在部分国民中,一些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界限被杂乱无章的多元价值混淆,官德、民德、公德等方面在部分人中出现了荣辱颠倒的反道德倾向,甚至丧失了基本的荣辱感。荣与耻、美与丑、优与劣、好与坏、利与弊、得与失等等方面判断的标尺不一,衡量的标尺各异,使得部分国民理想信念弱了,封建意识强了;道德意识弱了,名利意识强了;奉献意识弱了,金钱意识强了;集体主义、国家利益意识弱了,个人主义意识强了。

  比如,“荣”被颠倒,因而不以荣为荣。正像一家媒体所概括的:热爱祖国被视作“假做作”,服务群众被视为“爱逞能”,崇尚科学被视为“书呆子”,辛勤劳动被视为“没本事”,团结互助被视为“冒傻气”,诚实守信被视为“老古板”,遵纪守法被视为“老正经”,艰苦奋斗被视为“老保守”,等等。

  比如,“耻”被折返,因而不以耻为耻。危害祖国成了“斗士”,背离人民成了“本事”,愚昧无知成了“时尚”,好逸恶劳成了“潇洒”,损人利己成了“能耐”,见利忘义成了“聪明”,违法乱纪成了“勇敢”,骄奢淫逸成了“荣耀”,等等。

  根据以上材料,请就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及如何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要点】

  (1)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①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

  和态度,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②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树立荣辱观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③“八荣八耻”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系统阐述,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为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规范;④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光大;⑤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发展。

  (2)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措施:①大力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②领导

  干部要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③把青少年作为重点,坚持以学校为主阵地,把荣辱观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全过程,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④要用制度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⑤发挥法律法规对道德建设的保障作用。

  2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知识要点]

  (1)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要实现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必须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般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其表现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

  [预测试题]

  以下是关于“循环经济”的材料:

  “循环经济”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其含义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技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耗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这一观点在当前全球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性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项流动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说明循环经济是如何体现辩证法的联系观点的,并就我国如何发展循环经济,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要点]

  (1)循环经济体现了辩证法的联系观点:①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它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②“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说明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体现了联系的多样性。③循环经济表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经济发展资源。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首先必须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②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

  2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知识要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变革和推动作用。根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我国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预测试题]

  请结合材料(略)回答问题:

  (1)我国为何特别重视和强调“自主创新”?

  (2)我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是什么?

  (3)你认为怎样做才能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

  [答案要点]

  (1)我国之所以重视和强调“自主创新”,是因为:①加快科技创新和跨越,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化的中心环节;②自主创新是提升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③自主创新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需要;④我国已经发展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科技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2)我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不断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及国家创新体系。

  (3)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应采取如下措施:①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②改善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③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④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⑤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

  2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知识要点】

  (1)农村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农村是工业品的重要市场;农业为经济建设积累资金;农业为其他部门提供劳动力资源。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要发展现代农业;二要增加农民收入;三要改善农村面貌;四要培养新型农民;五要增加农业和农村收入;六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预测试题】

  目前,不少地方在建设新农村中,出现了如下现象:

  一是将政府的需求、领导的意愿凌驾于农民的需求之上,走形式,拉花架子,把新农村建设搞成了“拆旧房建新房”,变成了“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二是搞“一刀切”、“照抄照搬”,按照“钦定”的统一标准,搞所谓的新农村建设达标竞赛或创建评比,甚至要求“用城市规划的理念搞新农村建设规划”;

  三是急于求成,借贷搞新农村建设。

  以上种种表现,明显违反了中央多次强调的“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的原则,是当前建设新农村亟待解决的问题。请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在建设新农村中,确立农民主体地位的原因;

  (2)发

鲜花

握手

雷人

鸡蛋

路过
两全其美网校城,荟萃了著名网院和网校的超过10000门免费和收费网络课程!

新东方2016考研网络课程>>

考研直通车

导师全程班

考研全程班

专业硕士全程班

最新评论

2013考研政治复习资料热门浏览
     
Baidu
中华会计网校 新东方网络课堂 中华会计网校会计继续教育 新东方网校 环球网校 中公网校

小黑屋|手机版|关于我们|两全其美网校城 ( 京ICP备05068258-34 )

GMT+8, 2024-3-28 22: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