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全其美网校城

 找回密码
 注册

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经济常识考点分析

2011-8-10 15:47| 发布者: 青云直上| 查看: 163| 评论: 0

摘要: 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经济常识考点分析   经济常识考点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经济运行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   (1)从18 ...
                                                          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经济常识考点分析
 

  经济常识考点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经济运行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

  (1)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英、法、德等西方国家先后完成了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最终战胜封建制度而确立下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它本身的各种内在矛盾也日益暴露和深化,这就为从理论上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发展趋势提供了比较充分的条件。

  (2)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为改变自己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为************资本主义制度,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用革命理论来指导自身的革命斗争实践。

  (3)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和研究成果,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和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1?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变化。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这就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2?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经济制度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占主体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反映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

  (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1?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经济范畴。

  商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而言的。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表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基础是市场机制。它与计划经济相对应。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又有内在的一致性: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则是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

  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衡量劳动量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四)货币

  1?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

  货币是在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长期历史过程中逐渐产生的。货币的产生是价值形式自身发展的结果,是价值发展的完成形式。

  2?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的本质体现在它的职能中。货币的职能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五种主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3?货币流通规律

  (1)金属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如何决定的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X商品价格水平)/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平均周转次数)

  (2)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货币符号或价值符号。由于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因此,纸币流通规律必然是,纸币的发行量必须和流通中实际所需的金属货币量相适应。

  4?纸币和信用货币

  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其发行数量与黄金储

  备没有法定关系。

  信用货币是指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信用证券,包括:期票、汇

  票(统称票据)、银行券、支票等。

  5?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这两种经济现象都来自于纸币的发行量和流通中实际所需的货币量不相适应。当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所需货币量时,就会出现纸币本身的贬值,物价上涨,这就是通货膨胀;反之,当纸币的发行量少于流通中实际所需的货币量时,就会出现纸币本身的升值,物价下跌,这就是通货紧缩。

  (五)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量来进行。也就是说,价值规律是阐述价值如何决定和如何实现的规律。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它以价值为基础。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主要有:①价值;②市场供求状况;③货币自身的价值(现实生活中具体表现为纸币发行量);④政府的经济政策;⑤商品生产经营者之间的竞争。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价值规律所要求的等价交换,并不是指每一次具体的商品交换都是等价交换。

  (六)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

  1?资本的本质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不变资本是指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如机器设备、原料、材料等。可变资本是指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一方面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另一方面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即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3?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m)同可变资本(v)的比率。剩余价值率正确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七)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资本采取的具体形式有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银行资本等。此外,还有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剩余价值相应地采取了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润、银行利润和地租等转化形式。


  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和建立的客观依据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是在公有制占据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并存共同发展。

  2?建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依据表现在: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本质特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的相对落后,需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为条件下要求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第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已被实践证明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更快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独特的特征或者说特性,是指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结合而形成的制度性的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有的,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承认个人和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它们自主地作出经济决策,独立地承担决策的经济风险;建立起具有竞争性的市场体系,由市场形成价格,保证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由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的机制,对市场运行实行导向和监控,弥补市场经济本身的弱点和缺陷;必须有完备的经济法规,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要遵守国际经济交往中的规则和惯例。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

  (1)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2)发展、完善生产要素市场

  (3)完善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制度

  (4)整顿、规范市场秩序


  三、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物质条件和现实基础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它使世界各国的生产、贸易和金融活动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交织、相互融合,使世界经济成为有机的统一体,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其实质就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它开始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第一,发达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基础。第二,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决定因素。第三,信息化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第四,跨国公司是促进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第五,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地区组织(如APEC、NAFTA和EU)的建立,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1?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2?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依据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摆脱贫穷和落后,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确定这一战略目标的依据:一是我国国情:主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二是物质生产发展规律和其他经济规律,主要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三是充分考虑需要与可能,确保发展战略的切实可行。

  2?“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步骤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加一倍,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的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什么叫“新型工业化道路”?首先,要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其次,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就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思路是:

  1?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2?积极推进城镇化,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3?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鲜花

握手

雷人

鸡蛋

路过

最新评论

     
Baidu
中华会计网校 新东方网络课堂 中华会计网校会计继续教育 新东方网校 环球网校 中公网校

小黑屋|手机版|关于我们|两全其美网校城 ( 京ICP备05068258-34 )

GMT+8, 2024-6-3 23: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