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全其美网校城

 找回密码
 注册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怎么样

2011-8-3 09:33| 发布者: bjangel| 查看: 9904| 评论: 2

摘要: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怎么样基本简介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简称“中青政”或“中青院”)是中国共青团中央直属高校,国家提前批次录取的重点大学,中国共青团组织最高学府。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英文名:China Youth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怎么样

基本简介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简称“中青政”或“中青院”)是中国共青团中央直属高校,国家提前批次录取的重点大学,中国共青团组织最高学府。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英文名:China Youth University For political Sciences。简称:CYU)是中国共青团中央直属培养德才双罄、熟悉青年工作和兼备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背景的青年人才的高等院校。目前,学校已经形成包括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和团干部培训等在内的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格局。
  校长: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陆昊
  党委书记:倪邦文
  常务副院长:王新清
  党委副书记:王新清(兼) 酒曙光 李保国
  副院长:高延斌 李家华 王义军
  纪委书记:酒曙光(兼)
历史沿革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是在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中国共青团中央团校基础上于1985年成立的。历任共青团中央领导冯文彬、胡耀邦、韩英、王兆国、胡锦涛、宋德福、李克强、周强、胡春华都曾兼任学校校(院)长,现任校(院)长是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陆昊同志。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是在党中央的关怀和支持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985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校名,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王震出席学校成立大会并作重要讲话。1995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建校10周年和1998年中央团校建校50周年之际,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同志发来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为学校校庆题词:“大力培养跨世纪的优秀人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2005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建校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视察学校并作重要讲话。党中央的关怀与期望,成为激发全校师生员工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的强大动力。
学风校训
  中青校训 :实事求是 朝气蓬勃 
招生就业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学生素质一直居于全国一流,其高考招生门槛之高在许多省份仅次于北大清华。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以年青有为、朝气蓬勃、深刻活跃为特点。毕业生就业情况一直很好,而且就业方向广泛,进入党政机关只是其中的一个选择。学校学习气氛十分浓厚,是汲取知识和做学问的良好场所。其中,设有中国独具特色的、顶尖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少年工作系和社会工作学院。  中青校训石
就业率
  多年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毕业生一直保持较高的就业率。2001届毕业生中到党政机关公务员岗位工作的占62%,到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占12%,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占18.5%。学院的历届毕业生以其适应社会快、工作能力强的鲜明风格,获得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一大批毕业生已经成为各级党政部门、共青团组织、企事业单位的骨干。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因报名考生多、录取分数高、毕业生素质好而备受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师资力量
  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达到54.7%,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达到63%以上

校园活动剪影(12张),具有博士学位的达到34.9%,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教师6人,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1人,入选北京市培养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人。此外还聘请了诸多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任教和担任客座教授。

现任领导

  校长: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陆昊
  党委书记:倪邦文
  常务副院(校)长:王新清
  党委副书记:王新清(兼) 酒曙光 李宝国
  副院(校)长:酒曙光 高延斌 李家华 王义军
  纪委书记:酒曙光(兼)

特色专业介绍

  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设立最早、办学时间最长的专业。1986年开始招收全日制本科生,学制4年;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学制三年。2007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被列为教育部第三批特色专业建设点。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现有校内专任教师29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有22名,其中,正高12名,副高10名;具有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有18名;北京市社会科学百人工程入选者1名;北京市高等院校(青年)学科带头人1名。近五年来,教师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6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3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团中央项目10项。现有北京市教学改革项目两项。出版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育部“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社会思潮与青年研究》、《儿童社会工作》、《共青团工作的艺术》等一系列特色教材,以及《青年与国际政治丛书》等一大批学术成果。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培养目标上,突出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培养。努力把本科生培养成熟悉本专业及主要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青年和青年工作,具有一定理论创新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把研究生培养成熟悉青年和青年工作,具有较强理论创新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科建设上,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初步形成理论课、方法课、实务课并举并重的课程体系。理论类课程涉及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大多数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方法类课程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社会调查方法及国际流行的定性与定量资料分析软件;实务类课程有共青团工作理论与实践、青少年心理咨询、公共演讲等与青年和青年工作有关的实训课和咨询课。
  培养方式上,突出专业化的实习实践。基本形成了以青少年相关领域为重点,突出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一批实习实践基地,目前有新华社等5个签约实践基地,国资委等二十多个长期合作基地。
  专业教学上,突出参与式教学方式方法。一些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作为真正的主体,全部教学过程由学生参与并在体验过程中完成。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讨论、角色扮演、生活场景模拟等参与式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办学成效上,社会声誉与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良好。本专业毕业生逐步形成了政治素质高、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社会责任感,熟悉青年和青年工作的人才特色,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非常高,学生发展较快。例如,首届86级本科生,目前有93人在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工作,其中有11人为局级干部;大部分为县、区处级领导骨干;55人在企业界从事高级管理工作;43人在文教系统工作,其中不乏有一定学术造诣和影响力的教授等。 
  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社会工作专业
   社会工作专业自1993年创建以来,形成了教师专业背景强、教学效果良好、实践经验丰富、学生规模大、社会影响好,办学条件先进等相对优势。被教育部列为特色专业建设试点单位。
  该专业现有校内专任教师11人,另聘有若干名校外教师,包括海外教师。专任教师中教授4名、副教授7名,硕士研究生导师9名,有研究生学历的10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3人、在读博士2人,拥有社会工作专业学历的8人、其中获得海外学历的7人。这些专任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人、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民政部“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委员3人,共青团中央“全国青年中心建设专家指导组”成员1人、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纲要实施”项目国家级专家1人,入选北京市跨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1人,担任北京市社区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专家顾问组成员的2人,担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1人、秘书长1人、常务理事及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1人、实习工作委员会和研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各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
  十几年来该专业的课程和教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合著的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1部,主编撰普通高等教育国家重点教材1部、“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6部,《青少年社会工作》被评为团中央精品课程和北京市精品课程。
  社会工作专业从1997年开始有第一届本科毕业生,至今已有十一届学生毕业生走入社会,学生的就业率平均在90%以上。他们大多数都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表现出中青院学生政治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强、实践能力突出的特点,也体现出中青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好、在专业领域具备开创性等优势,不少人成为推动民政和共青团系统社会工作相关实务领域发展的先行者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领域的骨干,普遍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一些典型人物还在主流媒体上受到宣传。此外也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考入国内外知名大学继续深造,他们的录取成绩和新的学业表现都相当不错,也得到了良好的评价。
  社会工作专业拥有较有利的教学条件,为专业教学和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支撑。有与德国米苏尔基金会和香港理工大学图书馆合作,与北京大学、中华女子学院、民政管理干部学院联合建设的社会工作专业图书馆,馆藏专业书籍一万多种、三万多册,并可与三校联网互借;有在国内较早建成、具有一流水平的社会工作实验室,专用于社会工作专业实验教学和其他实践教学的需要,并可依托校内规模更大的北京市教委项目“蒲公英”青少年生命教育基地开展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活动;在香港和内地不同地方建立有七个稳定而规范的实习实践基地或社会工作共建基地,其中包括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委托建设基地,还有其他十多个基地,供专业实习和实践教学以及科研和社会服务作为平台。 
  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法学专业
   法学专业自1993年创建以来,秉承“强化理论基础、培养司法能力、具备开放视野”的办学理念, 经过15年来的发展,已成为符合学校定位、具有特色、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形成以法学理论为基础,以司法能力培养和外语运用为特色的教学体系,成为无论是在我校各专业还是同类型院校的法学专业中,一支具有科研实力强、教学成绩优秀、培养学生质量较高、影响力较强的专业团队,属于学校重点发展专业之一。2008年被北京市教委列为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同时还设有2个硕士点包括法学、经济学法学。
  目前,共有教授5人,副教授14人;其中博士学历者21人,博士后经历者4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4人;具有海外学习和访问学者经历者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北京市培养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1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
  共有北京市精品课程2门(刑法学、中国法制史),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刑法学教学团队)、学院优秀课程多门;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各1项。目前,全系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司法部科研项目3项、教育部科研项目1项、中国法学会部级课题2项、最高人民检察院课题1项;另外,主持中直机关事务管理局重大项目5项,团中央科研项目多项;主持承担北京市教改项目5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项,自2005年以来出版个人学术专著20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学文库”著作系列1个。
  法学专业的特色:
  学科建设方面,形成以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等学科为龙头的优秀教学团队,师资力量较强,队伍职称、年龄结构合理,课程设计全面科学,许多学科在研究方法、研究领域和科研成果方面均有创新突破。
  教学方面,加大力度探索法学学科教学模式的改革,尝试在法科学生司法能力培养方面有所创新。2008年,我校申报的法科学生司法能力培养课题获得北京市重点教学改革立项。目前,法律系在教学模式上全方位地探索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诊所教学、双语教学等方式,进一步加强法律系学生理论基础、外语能力、司法能力相结合的特色建设,并专门成立法学案例资料中心、中青法律诊所等机构。
  培养目标上,法律系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同。目前我系毕业生分布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等立法机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各级司法机关、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商务部等国家部委、全国电网公司、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等企事业单位、清华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等高教机构中,以认真踏实、动手能力强、理论基础扎实而获得好评,具有较高的誉。毕业生中,涌现出1名全国十佳公诉人、2名北京市十佳公诉人、1名团中央候补委员等。

院系设置

概述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是一所中央部委直属高校,是一所兼有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多学科的团中央直属重点大学。
    中青风景
院系专业
  学校现下设有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工作学院、青少年工作系、法律系、经济系、中国语言文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公共管理系、新闻与传播系以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青年发展研究院、青少年法学研究所、东方文化研究所、科学与公共事务研究所、青少年政策研究所、青少年心理研究所等等诸多科研机构。学校本科教育设有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工作与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社会学、法学、经济学、新闻学、汉语言文学、英语等多个专业,其中,拥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与管理、法学等一批特色鲜明的重点学科。研究生教育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经济、刑法学、经济法学、社会学、新闻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法律硕士(JM)等多个专业。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留学生及各类培训进修生共计近500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达到54.7%,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达到63%以上,具有博士学位者达到34.9%,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教师6人,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1人,入选北京市培养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人。
硬件设施
  学院具有完备的现代化教学设施,电教中心、多功能实验室、社工实验室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被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之中。新建的教学楼内设有各种功能的教室,充分满足了教学需要。藏书多、资料全的图书馆全面实现计算机管理,期刊检索实现网上全文查询。新建的学生公寓内带有卫浴设施,并实现了电脑、电视、电话三通。宽敞明亮的校园餐厅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餐环境。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青历史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是在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共青团中央团校的基础上,于1985年成立的。中央团校成立50多年来,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历任团中央领导冯文彬、胡耀邦、韩英、王兆国、胡锦涛、宋德福、李克强、周强、胡春华、都曾兼任学校校(院)长,学院现任院长是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陆昊同志。
    胡耀邦总书记为学校题写校名在1995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成立10周年、1998年中央团校建校50周年和2005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成立20周年之际,胡锦涛、李岚清等同志分别写信或题词祝贺,勉励学院为培养跨世纪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是在中央团校基础上于1985年12月成立的,是共青团中央所属的唯一一所普通高等学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成立后,与中央团校两块牌子,一套机构,承担普通高等教育和共青团干部培训的双重职能。
  1948年9月,中央团校在当时的党中央所在地——河北省平山县建立。建校50多年来,始终得到党中央和团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与亲切关怀。在不同历史时期,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多次亲临学校作报告、参加毕业典礼、接见学员和工作人员、题写祝词与贺信,对学校的建设发展和青年人才的培养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历届团中央的主要领导冯文彬、胡耀邦、韩英、王兆国、胡锦涛、宋德福、李克强、周强、胡春华、陆昊等同志先后兼任校(院)长。
  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央团校形成了“实事求是、朝气蓬勃”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通过各种类型的培训教育,中央团校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输送了7万余名德才兼备的青年工作干部,在建设高素质团干部队伍和促进共青团事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团校有了长足的发展。1982年,按照中央关于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和团中央关于团校教育正规化的设想,学校开始筹办两年制大专班。从1983年9月起,连续三年举办了两年制在职团干部大专班,培养专职从事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干部。
  在党中央的关怀和支持下,1985年9月,经团中央申请、教育部和国家计委批准,在中央团校的基础上建立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同时保留中央团校的校名,承担普通高等教育与共青团干部培训的双重职能。学校从此跨入国民教育系列,成为共青团中央所属的唯一一所高等院校。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秉承中央团校“实事求是、朝气蓬勃”的光荣传统,不断摸索高等教育规律,加快教学基本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逐渐实现了由团干部培训为主向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重大转型。1986年,学校设置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990年,学校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资格,向社会输送了首届本科毕业生,并开始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建院初期,成立轮训部,进一步加强团干部的培训工作。1985年增办夜大学,1989年建立函授大学,进一步扩大了人才培养的范围。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共青团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学校及时进行系部调整,申办新的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1993年,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合并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同时增设社会工作专业和法学专业;1994年,增设国民经济管理专业;1995年,增设新闻学专业。学校的办学规模和服务面向进一步扩大,教学、科研、人事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根据《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中央团校培训工作的意见》,重新规范了团干部培训的各种主要班次和任务。
  1995年,在总结10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学校大兴学习调研之风,并从1996年4月起,动员全校力量,开展了20个月的迎评促建工作,于1997年底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1998年,学校实施了“一个先导三大工程”的教学工作整改方案。2000年,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全面学分制,增设了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并成立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本科增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年,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办学层次迈上新台阶。自2004年起,开始招收刑法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05年,增设社会学专业、英语专业、财务管理专业;2006年,新增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经济、经济法学、社会学、新闻学等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经过20多年的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具备多形式、多专业、多规格办学能力,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高等院校。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5年以来,学校以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为契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在评建工作中提高认识、加强建设、规划未来。通过迎评促建,全校上下认真总结办学经验、办学成绩和办学特色,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凝炼了办学特色,加强了教学基本建设,提升了教学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了和谐校园建设,在更高的平台上创造新的佳绩。2006年11月教育部专家组进校开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7年5月教育部确定评估结论为“优秀”。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教育部水平评估取得优秀成绩为新起点,走“精、特、强”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把学校办成全国知名、特色突出的教学研究型院校,办成国内培养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办成全国青少年发展研究的重要基地。

未来规划

  在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面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这所年轻的大学,将继续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走以“精、特、强”为内涵的发展模式,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的道路,努力培养政治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备现代管理素质、熟悉青年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努力使之成为培养共青团干部和党政干部的重要基地,成为培养社工、法律、经管和新闻专业管理人才或应用人才的重要基地,成为全国青少年教育研究和信息交流中心,为实现“办学特色突出、教育质量和综合效益较高的全国著名院校”目标而奋斗。
    青政大厦

历任领导

历任团中央第一书记兼任学校校(院)长
  冯文彬校长(1948年9月-1952年9月)
  胡耀邦校长(1952年9月-1966年8月)
  韩英校长(1979年4月-1982年10月)
  王兆国校长(1982年11月-1985年5月)
  胡锦涛校长(1985年5月-1985年11月)
  宋德福校(院)长(1985年11月-1993年5月)
  李克强校(院)长(1993年5月-1998年6月)
  周强校(院)长(1998年6月——2006年11月)
  胡春华校(院)长(2006年11月-2008年3月)
  陆昊校(院)长(2008年5月至今)
历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
  赵喜明 党委书记(1985年5月—1990年8月)
  张修学 党委书记(1990年8月—1995年5月)
  褚平 党委书记(1995年5月—2004年12月)
  陆士桢 党委书记(2004年12月-2007年5月)
  倪邦文 党委书记(2007年5月至今)

历任校长简介

冯文彬
  (1911-1997) 浙江省诸暨县湄池镇湖西村人。出生于贫苦家庭,少年时随父到上海当童工。1925年参加五卅爱国运动,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被选为上海工会联合会常务委员。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秋,到福建,1929年1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中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文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青年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团校校长,中共天津市委常务委员,中共上海市委工业生产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副校长,中共中央办公厅第一副主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等职。是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十三届全国代表大会上连续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77年以后任中央党校副教育长、中共中央办公厅第一副主任、中直机关临时党委第一书记、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等职。1997年10月20日在北京逝世。
胡耀邦
  (1915~1989-04-15)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之一。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80~1987)。湖南浏阳人。1930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年11月去江西、湖南交界处的革命根据地工作。1933年1月调到江西省南部和福建省西部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韩英
  男,汉族,1935年1月生,辽宁阜新人,原名韩荫,195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8月参加工作。1978年10月被华国锋调至北京,1978年10月至1982年11月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1979年4月至1983年1月兼任中央团校校长。1979年7月增选为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王兆国
  男,汉族,1941年7月生,河北丰润人,196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9月参加工作,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机械系涡轮机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工程师。 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党组副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1982—1984年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兼中央团校校长。
胡锦涛
  (1942.12—),男,汉族,安徽绩溪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人。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河川枢纽电站专业毕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82—1984年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主席。1984—1985年,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兼中央团校校长。
宋德福
  1965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兼总政治部组织部青少年处副处长。1985年11月后,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兼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1991年7月定为正部级),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院长,青年思想教育研究中心主任。2001年12月当选中共福建省委书记。2002年1月任福建省委书记兼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在福建省人大九届五次会议上当选)、党组书记、福建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李克强
  男,汉族,1955年7月生,安徽定远人,197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3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党组副书记。1993—1998年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兼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院长。
周强
  男,汉族,1960年4月生,湖北黄梅人,197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7月参加工作,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民法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1998.06——2006.09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校长、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1998.07)、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委员(2001.01)。2010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决定周强同志任湖南省委书记。接替前往新疆自治区担任党委书记的原湖南省委书记、常委、委员张春贤的职务。
胡春华
  男,汉族,1963年4月生,湖北五峰人,198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8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2006.11——2008.03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校长。
陆昊
  男,汉族,1967年6月生,上海市人,生于陕西西安,198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8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毕业,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2008.05——今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院长。 2008年6月在共青团十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中共十六大代表,北京市第八次党代会代表,北京市第九届人大代表,海淀区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学科建设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建立以来,继承和发扬中央团校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秉承“实事求是,朝气蓬勃”的校风,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突出“青年”和“政治”特色,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加强内涵建设,走“小而精”的道路。20多年走出了一条在改革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完善提高的道路。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书籍1986年学校开始招收首届本科生,1990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并开始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1997年,经过20个月的努力拼搏,一次性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1998年,学校推进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全面整改工程、师资建设工程”为主的教学整改工作,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00年以来,实施了以全面学分制为核心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学生实现了跨专业、跨年级、跨校选课,一些学生转了专业,提前一年毕业。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评估结论为“优秀”。
  目前,学校已建立起包括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和团干部培训等在内的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格局。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学、劳动与社会保障、财务管理、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汉语言文学、英语、应用心理学14个学士学位专业,涵盖法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理学五个学科门类;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刑法学、经济法学、社会学、世界经济学、新闻学、法律硕士9个硕士学位专业。设有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法律系、经济系、新闻与传播系、公共管理系、中国语言文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等8个教学院系;社会科学部、文化基础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心、计算机教学与应用中心、体育教学中心等5个教学中心(部)。
  团干部培训也得到蓬勃发展。培训领域不断扩大,计划内培训班和各种短训班交替进行,先后培训了亚、非、拉三大洲以及港澳地区的青年领袖;相继建立了山东长岛、江苏无锡、山东青岛、内蒙古呼和浩特、河南新郑5个培训基地;探索培训教育新模式,拓展证书培训项目,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国内外众多知名专家学者走进培训课堂。近年来,中央团校每年培训各种类型、层次的团干部和青年干部3000—4000人。
  在本科专业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有着鲜明的特色。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书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中青院开办的第一个本科专业,开设于1986年。开办之初,学校就明确,把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紧密结合,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要的教学和研究方向。该专业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研究和青少年成长成材的规律研究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研究和青少年社会化问题研究紧密结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国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研究紧密结合。
  社会工作专业开办于1993年,并筹建了我国大陆第一家独立设置的社会工作与管理系,2006年成立了大陆首家社会工作学院。2008年入选教育部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目前是全国在校生规模最大的社工本科专业。该专业在十余年的教学研究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在全面传授社工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的前提下,更侧重青少年社工理论和方法的教学与研究;通过对外来的社工理论和方法的引进消化,以及对中国社会问题的研究和中国社工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把社会工作价值观念的内化和养成放在核心地位,通过课程教学和社会实践环节,形成较成熟的学生培养模式;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众多社区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使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与社会的发展进程保持密切联系。
  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工作实验室于2001年3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是国内第一个专用于社工专业实验教学、社工实践、社工研究及其他用途的多功能社会工作实验室。实验室投资130多万元,配置了多种先进的教学和实验设施,无论从设计理念还是设备条件,在国内目前均处于领先水平。

教学与科学研究

  学院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加大科研投入。学院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先后设立了优秀科研成果奖、著作直接奖、论文直接奖、社会获奖再度奖励等多项科研奖;成立了拥有专职科研人员的青少年政策研究所、青年心理研究所等。同时鼓励争取院外课题,实施科研精品战略,1997年以来,学院教师承担了大量国家及省部级的研究课题,并接受了多项社会及国外的科研项目。
  学校坚持面向教学、面向青少年开展科学研究,大力推进“科研精品战略”。设有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中国志愿服务信息资料研究中心、青年发展研究院、青年心理研究所、青少年政策研究所、青少年法学研究所、大学生素质拓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研究所、科学与公共事务研究所等科研机构。2000-2006年,学校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纵向科研项目、部门委托的横向科研项目155项;全校教师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9篇,出版学术专著、学术译著、主编或参编教材250余部。在青少年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等领域出现了一批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成果及专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6年入选“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其“青少年研究”栏目于2005年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工程。
  学院在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教育的同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努力营造学术氛围,优化育人环境。学院是北京市首批命名的“文明校园”,自1995年起,连续五年被评为“首都文明单位标兵”,1999年获得共青团第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组织奖。
  学校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联合国亚太经济和社会委员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劳工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开展了多项长期项目合作;与美国、英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在高等教育、学术科研等领域建立了良好关系;在京内外建立了一大批教学实习实践基地。

鲜花

握手

雷人

鸡蛋

路过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游客 2014-5-5 21:03
出会ったばかりの目の前の彼女は微笑しながら俺に告白してきた。 すらっとした細身の身体ながら胸のあたりの発育もよし。 顔は小顔でどこか猫に似ている可愛さのある美少女だ。「そ・れ・は、企業秘密だよっ♪」 まぁ、聞いた所で答えるわけもない。 軽くはぐらかすと両親がこちらに来る。 「お待たせ、夢月。呆れた顔で彼女は俺を注意する。 「兄妹で仲が悪いのも困るけども、仲が良すぎるのもどうかと思うの」 俺は卵焼きを食べながら母親の説教を受ける。 前々からどうにも、親は俺達の関係を危ない意味で疑ってるのだ。ちょっとは乙女心を考えなさいっ!それに昼の事だって、何を勝手に否定しまくってるの。私とお兄ちゃんはお試し交際中でしょうが。高級ホテルの最上階で行われているパーティーの会場はすでに多くの人で賑わいを見せていた。 私達のようにお金持ちのご子息や令嬢の姿、それだけではなく大人の姿も多い。 有名な代議士、大手企業の重役、あちらこちらを見渡すだけで気が重い。「行くわ、私も行くよ」 「和輝も病院にいる。必然的にアイツとも会うがいいのか?」 「うん」 私の顔を見て兄さんは軽い口調で言うんだ。
シャネルのようなバッグ  ...
引用 游客 2012-11-28 13:31
好!

查看全部评论(2)

     
Baidu
中华会计网校 新东方网络课堂 中华会计网校会计继续教育 新东方网校 环球网校 中公网校

小黑屋|手机版|关于我们|两全其美网校城 ( 京ICP备05068258-34 )

GMT+8, 2024-5-2 04: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