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全其美网校城

 找回密码
 注册

雅思阅读核心策略之略读与扫读

2012-2-13 15:54| 发布者: as2113712| 查看: 103| 评论: 0

摘要: 雅思阅读核心策略之略读与扫读   略读是指快速阅读。快速阅读时我们只看文章的标题和下标题,以及每个部分或者段落的第一行。并且要关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我们的目的是理解文章的大意。skimming(略读)是 ...
雅思阅读核心策略之略读与扫读
 

  略读是指快速阅读。快速阅读时我们只看文章的标题和下标题,以及每个部分或者段落的第一行。并且要关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我们的目的是理解文章的大意。skimming(略读)是一个有用的策略,贯穿整个雅思阅读考试的过程。扫读是指寻找文章中的特定信息或特定词组。在扫读过程中,我们忽略与题目要求不相关的信息。如果题目要求寻找具体的事实信息或么某一特定部分,那么scanning(扫读(寻读)) 是一种有用的策略。在阅读每个段落时,我们必须综合运用这两种方法。另外还有一个辅助的方法是细节阅读,细节阅读是指阅读文章中特定的词汇和仔细思考文章中特定的句子。在雅思阅读考试中运用这种技巧能够准确完成细节问题。通常来说,考生首先必须略读或扫读文章以确定考点在文章中的具体定位,再通过细节阅读,确定题目答案。

  朗阁海外考试研究中心分析认为,在雅思考试中这两种方法具体的做法是:首先,在略读时,要花足够的时间去读段落的第一句和第二句,直到完全理解作者的含义,因为第一句往往是该段的主题句(top sentence),而第二句往往是对前句的延伸(extension)或进一步的解释(explanation)。然后,运用扫描,迅速浏览从第三句开始的后面部分,搜寻作者对开头两句的支持句(supporting sentences),并同时注意文章中间是否有转折词(transition),因为这些词常常会把文章的思路逆转或加入其它重要的信息。最后,当读到段落的最后一句时,我们又要使用略读,这时必须再次放慢速度(slow down your pace)直到完全消化作者对段落的小结(conclusion),因为该小结有可能与主题句截然相反或引导读者进入下一个段落。

 
雅思阅读核心策略之略读与扫读的延伸阅读——雅思阅读备考技巧与方法,两全其美网校城编辑与你总结分析


  雅思阅读的题型一直是考生比较关注的问题,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 有相对简单和相对费时的题型;

  2.每个考生都有自己擅长的和较害怕的题型。具体来说:对于词汇不足的考生可能最害怕段落标题匹配题及摘要归纳填空题;对于词汇量较大的考生来说,是非无判断题,段落标题匹配题和摘要归纳填空题可能是比较简单的。选择题和其它匹配题是相对来说比较费时的,所以大部分考生都很害怕这类题型。

  那么,面对上面所提到的这些情况,考生应该在题型方面怎样备考呢?

  首先,专家认为考生必须从心理上准备迎接所有的题型,在备考中要尽可能喜欢所有题型。有的考生会一次次地祈祷:“希望这次考试不要有选择题或段落细节信息定位题!”这样做,其实是无形中给自己制造了负面的影响。考试题型不是我们所能预料和控制的,一旦有了上述心理,很有可能一看到题型就慌了,一开始就没有一个好的状态。还有一部份考生喜欢跟着考题回忆和机经走,看到上次考了什么题就在备考中只关注那些题型。考题回忆和机经可以看看,但只能做参考,考生千万不要被它们所左右。否则就是自己给自己制造障碍。

  其次,考生必须对各类题型的题型特点和答题注意事项了如指掌。雅思阅读考试时间之短,文章之学术性,题量之大,题型之多等特点决定了考生势必会感觉时间不够。考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答完所有的题并尽可能地保证较高的正确率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考生除了要有一定的词汇量和阅读速度之外,常见的雅思阅读技巧和解题策略是必须的。而解题策略很多时候是建立在考生熟悉题型特点的基础之上的。比如说,考生拿到一篇文章绝不是从第1题接到13题,而是应该分析各组题型的特点和难易,由易到难。同样,考生也可以根据3篇各自的题型来初步判断哪一篇的题型可能对自己比较有利,那篇可能较难,以便能灵活地采取合适的策略。

  最后,专家建议考生在考前进行练习时,不要光做套题,而应该偶尔穿插一些专题的练习,重点练习自己没什么把握的题型。注意练习时时间的掌控是很重要的,不要给自己30分钟完成6道是非无,那样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不能保证良好的效果。


鲜花

握手

雷人

鸡蛋

路过

最新评论

     
Baidu
中华会计网校 新东方网络课堂 中华会计网校会计继续教育 新东方网校 环球网校 中公网校

小黑屋|手机版|关于我们|两全其美网校城 ( 京ICP备05068258-34 )

GMT+8, 2024-6-4 16: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