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全其美网校城

 找回密码
 注册

托里乡人民政府工作思路

2011-11-22 13:58| 发布者: DADAE| 查看: 536| 评论: 0

摘要:   托里乡人民政府工作思路   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分析了我们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总结了五年来的基本经验及所取得 ...
 
  托里乡人民政府工作思路
 
  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分析了我们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总结了五年来的基本经验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提出了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凝聚人心,令人振奋。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我们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报告》高屋建瓴、思想深邃、论述精辟、气势恢宏,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高度明确新疆是我国重要的资源能源战略基地、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和我国西北的战略屏障。进一步确立了新疆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极其特殊的地位。《意见》确定了新疆今后的发展方向、主要任务、重大项目和一系列倾斜性的支持政策,为新疆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国务院32号文件的颁布实施,可以说是继新疆和平解放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疆迎来的第三个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为此,乡党委按照中央和区、市、县委统一部署,要求全乡上下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务院32号文件精神,真正把全乡广大党员和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区、市、县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去,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创新务实,抢抓新机遇,开拓新思路,制定新目标,迎接新挑战,创造新佳绩,努力开创托里乡和谐美好的新篇章,现制定以下工作思路。
  2006年召开的中共托里乡委员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确定了今后五年全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根据党代会的主要精神,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依靠首府经济圈中心大市场的优势,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科技化、市场化和规模化水平为动力,逐步实现我乡农牧业由粗放经营的传统农牧业向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农牧业的跃升,努力把我乡农牧产业调优调强,巩固其作为基础产业的地位,大力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把资源优势尽快转变为经济优势,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大力发展农村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以创业来解决就业,拓宽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地增加农牧民收入,早日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未来五年我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坚持“以牧为主、农牧结合,以科技为先导、市场为导向,以加快我乡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作为突破口,加大二、三产业发展的步伐,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的经济发展思路,实现经济结构从现在的“一二三”向“二一三”的转变。到“十一五”末,实现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2600万元,其中:农牧业收入2600万元,五年增加600万元,年增长率6%;工业产值8000万元,五年增加6800万元,年增长率61%;第三产业收入1600万元,五年增加795万元,年增长率9.9%;旅游收入400万元,五年增加350万元,年增长率17.5%;人均收入达到6800元,五年增加2947元,年增长率8.6%。
  一、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和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的,认清形势,找准问题,加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实现经济跨越式超常规发展。
  ——农业方面:要继续按照县委优化一产,把乌鲁木齐县建设成为全疆现代化农业“示范窗口”和县委关于构筑“三大支柱”产业的要求,按照“特色农业,观赏农业,精品农业和生态农业”的科学定位,充分发挥我乡光照温度等自然条件的优势,扩大和提高冬春反季节蔬菜的种植规模和水平,同时扩大饲草饲料、经济林的种植面积,并使之上规模、上档次,增加投入,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并开发和保护好水源地。托里乡现有耕地9000亩,农业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大,90年代初开始发展设施农业,最初集中在白建沟村和乌什城村,兴建温室大棚120 座,主要是秋延晚,春提前,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有大棚只剩70余座,而且主要集中在汉、回族家庭中,哈萨克民族几乎没有发展设施农业的家庭。
  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直接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按照“规模调大,结构调佳,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总体思路和农业生产方式,逐步实现设施化、园艺化的目标,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订单农业、旅游农业和观光农业,全力推进特色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在现有温室大棚的基础上每年扩建和新建20亩,每年新增露地蔬菜面积10亩,每年增加6公里防渗渠道,加快农业新品种的引进,加大现有机井和设备的改造力度,力争用三年时间全部改造完毕。
  增取种子扶持工程资金,进一步加快我乡人工种草、农业技术协调服务、节水灌溉等扶持力度,实现我乡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观光农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总体来看,导致温室大棚生产滑坡的主要原因:一是生产品种单一,信息技术服务滞后;二是资金投入不足,未能及时对老棚进行更新改造;三是近几年煤炭和农用物资价格攀高,直接增加了种植成本;四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原有设施老化,再加上连年干旱,使得原本水源紧缺的问题更加突出;五是温室大棚生产未能形成规模,缺乏市场化运作的氛围。
  2、在托里乡特别是乌什城村和白建沟村有相当一部分农牧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很高,但因缺乏启动资金的投入,一时难以翻身。政府加大扶持力度,重视和发展农民自发的经济合作组织,解决农民在闯市场中遇到的资金筹措困难、设施农业形不成规模的问题。同时在条件基本成熟的村,考虑试点以公司、集体、农民三而合一的方式推广集体出地、公司投资、农民出工的模式,发展设施农业,这样既能形成规模、降低成本,又能发挥优势,相得益彰。
  3、相关部门应加大培训力度,多深入村户做好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
  ——畜牧业方面:进一步巩固我乡畜牧业基础产业地位,围绕实现牲畜品种优良化,畜群结构合理化,生产经营产业化,防疫体系网络化和产品营销市场化的目标,改变传统牧业生产方式,加快我乡奶牛基地、牛羊育肥基地、饲草饲料基地建设,加大牲畜品种改良力度,从“调精品种,调大规模,调宽途径”等方面入手,达到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从而提高牧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解决人、畜、草之间的矛盾。同时,加大对我乡已围栏草场的管理力度,确保植被的恢复和生长,严格禁牧、轮牧的规定,使牧业生产朝着有利于生态保护、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按照县委提出的“转变传统牧业生产方式,加快推进舍饲圈养力度”的要求,加大暖圈、育肥圈建设,逐年实现全乡40-50%牲畜舍饲圈养。将饲养500-1000只羊、50-100头肉牛、5-10头奶牛的养殖大户,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到100户(每年增加15户)。另外,针对历史遗留的问题,特别是草场纠纷问题,由于主客观的原因,问题较突出,乡政府将专门成立工作组,专人负责,严格遵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予以妥善解决。畜牧业是托里乡的基础产业,近几年落实禁牧政策(9万多亩),风能资源开发占用草场(区域近2万亩),就使得草畜矛盾更加严重,所以逐步发展舍饲圈养业,应该是畜牧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根本出路。
  加大实施压畜和牲畜改良品种工程的力度。按照“压缩数量、提高质量”的要求,积极推行当年羔羊出栏模式,加快畜群周转速度,减少冬春季对草料棚圈的需求,达到全乡牲畜总量不变、效益增加的目的。全面推进牛、羊品种改良工程,继续加大土种公牛强行去势工作。大力发展人工草地建设,按万亩草场的模式改造成优良草地,为牧民离开草原定居及舍饲畜牧业提供物质保证。从2008年开始,要选1—2户养殖新奥良羊示范户,通过示范引导,大幅提高养羊业的经济效益。逐年减少草原载畜量,实现草原合理载畜量的目标。
  积极争取自治区实施的“百万牧民大转移”和市上“围栏禁牧”政策支持,在全乡条件成熟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逐年实施牧民定居,并加大舍饲圈养规模。对现有的牧民定居点和新建牧民定居点,科学规划,统一布局,完善配套设施。千方百计争项目、筹资金,争取用3到5年时间,实现三分之一的牧民实行暖季放牧、冷季舍饲;三分之一的牧民在条件较好的定居点实行全年舍饲的基地化畜牧业,建设成现代化的肉羊养殖小区和肉牛养殖小区;三分之一的牧民分流转移到旅游、服务业和其它二、三产业。一是在定居点实现暖季放牧、冷季舍饲经营模式的牧户,暖季放牧时间限量180天(5月—10月);冷季舍饲圈养天数185天(11月—4月),经营的畜种以绵羊、奶牛和生产马为主,解决人均5亩种草地(有灌溉水)。二是在继续完善乌拉泊村、白建沟村、乌什城村和羊圈沟村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全年舍饲圈养模式的牧民,以高效的肉羊、肉牛及奶牛专业养殖区为内容,经营的耕地应不少于50亩。三是部分牧民转移到旅游服务行业,或自办民俗草原家庭旅游接待、从事餐饮、供销、运输、工艺品服务。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由传统的自然畜牧业逐步过渡到舍饲圈养,在主客观上确实都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一是牧民历史上形成的目前这种自然畜牧业一年四季随水草和季节的变化转移,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在牧民的意识中根深蒂固;二是大规模的舍饲圈养必然导致现有草场的承包现状重新组合调整,我们要结合党的十七大有关土地流转政策,进行适度组合调整;三是舍饲圈养必须首先考虑牧民的定居和草料基地建设问题;四是畜牧业多年来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很多,还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
  2、农牧业基础设施欠帐多,严重制约了农牧业现代化和产业化水平的提升。特别是乡、村道路、渠系、机井改造、人畜饮水等投入不足,电价过高(乌拉泊村),国家围栏禁牧政策不到位等,严重制约了我乡实施农牧产业结构战略性转换和产业化上档升级。
  3、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加以扶持,如草场流转、养殖大户的扶持等。
  4、舍饲圈养不宜一刀切,应从各村的实际出发,考虑在试点的基础上由易到难逐步推进。
  5、畜牧业服务于旅游业,但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适度控制好旅游区开发面积,所划给的天然草场植被要严格按照自然景观环境保护的原则,开发与保护并举,对牧民的补偿安置以等量的草地生物量和利用栽畜量建设相应的人工草地建设项目进行补偿,妥善安置牧民生活及牲畜生产。
  ——旅游方面:托里乡地域辽阔,相对而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决定了我乡在发展以民族特色为主的草原休闲避暑旅游业方面潜力很大。几年来通过努力已开发出苜蓿台子、大石头、悬石等旅游风景区,同时“农家乐”、“牧家乐”现有12家,旅游总收入已达30万元。把旅游业的发展与城镇建设相结合,在保证农牧民合法利益不受侵害的基础上,拓宽多种经营渠道,对我乡张家沟、羊圈沟沿路、小天池等适合开发旅游的资源充分利用。同时加快庭院经济林的建设,以此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农家乐”、“牧家乐”旅游,使旅游业成为我乡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积极地探索发展草原旅游业的途径,使之成为今后我乡支柱产业和农牧民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在“十一五”末,全乡达到100户,年接待1.6万人次规模。
  今后,我乡农村居住和小区规划及设计建造,都要结合“农家乐”、“牧家乐”进行。按综合功能区进行整体规划商业、娱乐、餐饮、文化、交通、广电、通信等,整体规划,分步到位。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人的思想意识,发展的观念滞后是导致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缓慢的主要因素。农牧民综合素质还较低,自我发展、自主创业的能力不强。由于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导致农牧民文化技术素质较差,承受能力弱,加上分散经营,规模小,商品化程度低,因此农牧民对农业现代技术的需求还不迫切,运用科技的自觉性不高,市场意识不强,农牧民本身收入低,很多农牧民仍然停留于接受一些收益看得见、摸得着、风险小、易于掌握的简单技术上,虽有浅意识的认识,但还存在思想不够解放。多渠道创业、致富的路子少,部分农牧民等靠要思想严重,直接影响和制约我乡传统农牧业转换战略的实施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路、电、水等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开发建设。
  3、草畜矛盾日益突出,对生态环境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影响极大。对闲置的集体草场和已承包给牧民的草场,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解决旅游景区与牧民的生产生活区无法分离的现状。
  4、当前旅游经营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对如何充分发掘我乡民俗风情和民俗文化的巨大魅力,如何使旅游经营活动与文化有机结合等方面重视不够,资金投入较少,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吸引力。
  ——招商引资方面:“十一五”期间是我乡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牢固树立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发展观念,抓住南郊建设国家森林公园机遇,用强烈的发展意识、创新的开发意识、灵活的机制招商,用过硬的载体,到位的全程服务招商,着重围绕风能电力、旅游业、现代农牧业、非煤矿山为主的特色资源等优势产业,突出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强化措施,着力引进一批对地方财源建设具有一定影响、拉动我乡经济作用的投资项目,使我乡在招商引资数量和质量上有新的突破,加快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的步伐。围绕乌什城小城镇规划及新农村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引导有实力的经济组织参与小城镇及新农村试点村的改造建设,为小城镇建设注入动力。
  ——小城镇建设方面: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小城镇的关键在于繁荣小城镇的经济。按照我乡“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具体方案,要重点做好乌什城、白建沟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以医疗卫生、文化体育、邮电通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网络的建设工作,以此提升和带动我乡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人数,力争在“十一五”期间使我乡城镇人口达到2000人左右,力争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依托103省道大力发展“沿路经济带”,切实提高二产比重,增加旅游、饮服、汽修等第三产业收入水平,进一步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加快改变农牧区村容村貌。结合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继续加大农村的“四清四化”工作,在村内主要道路两侧和房前屋后空地栽树种花种草,进行绿化;整修村街巷面,清除乱搭乱建,对有条件的道路进行硬化;鼓励有条件村庄安装路灯,进行亮化;加大改厕工作力度,逐步实行粪便处理无害化。全乡所有规划范围内的农牧区居民点,都要分期分批完成村居改造的任务,实现村庄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和村容整洁的目标。
  ——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劳动力转移再就业是农牧民直接增收的重要渠道,这两年来,通过大量的教育培训,应该说农牧民的思想观念有了一定的转变,也确实增加了一定的收入。在本地区以发展农家乐、牧家乐和餐饮业、运输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人数越来越多,为本地区企业、个体服务的人员有235人。
  继续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根据国家好的政策,我们充分利用更好更贴近民心的方法,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实现劳动力大幅度转移。年均培训劳动力500人,到2010年农村劳动力培训要达到2000人(其中职业技能培训达到800人),转移900人,实现人均劳务收入2000元的目标。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思想观念陈旧,是制约劳动力转移再就业的关键所在,走出大山,跳出农牧业,寻求发展的意识不强,安于现状的思想严重。
  2、缺乏一技之长,传统的生活习惯和汉语水平等因素,也使得一部分青壮年劳动力无法转移再就业。
  3、除离土离乡转移再就业之外,还应依托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实现就地转移就业。
  二、加强环境和生态资源的保护工作。
  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步改善自然地理环境、改良农村居民生活习惯、提高整体人口素质、规范生活行为方式、全面增强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针对由于农牧民环保意识不强、环保知识不多的实际,加大对进行环境知识的宣传与教育,特别要重视青年一代的环保教育,使农牧民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方面变被动为主动;建立健全一整套有关环境保护的约束与监督机制,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控与治理,抓好乡村生活垃圾清扫、清理等重要环节,做到农村环境的保护、治理与城镇的环境治理的有机结合;推广先进、绿色的农业科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引导农牧民形成“绿色”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坚持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方针,实行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依靠科技进步,完善市场机制,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处理好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切实珍惜和保护好耕地、草场,适时推进农牧业开发和土地整治工程;大力实施绿化工程,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坚持防洪抗旱并举的方针,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
  三、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要围绕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事关经济长远发展、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道路交通、水利整治、基础产业和社会事业等方面,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添实际内容。在继续搞好乌什城小城镇建设各项工作的基础上,正确把握“农村生产力发展,农牧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推进”的总体要求,指导各村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改善生存环境,发展优势产业;要按照“讲究实效,不搞形式主义,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民主协商,不强迫命令,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的原则,引导各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托里乡“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具体方案的要求,结合各村的实际,为每个村发展或引进1-2个生产建设项目,以此壮大集体经济,基本完成一个中心村(乌什城村),一个一类村(白建沟村),两个二类村(羊圈沟村和乌拉泊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任务。
  四、结合十七大精神,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积极探索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发展的农村教育模式,积极推进教育教学制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加大卫生事业投入,不断改善群众就医条件,进一步健全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确保群众参保率达到95%以上,使全乡各族农牧民能够“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重病有处医”,从根本上解决农牧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要坚持统筹发展,切实关注贫困群众和弱势群体,对贫困群众和弱势群体实行资金、政策、信息三倾斜,积极实施扶贫开发工程,引领贫困户彻底脱贫;高度重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利益导向机制,确保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实现人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力争三年内建起城乡一体的教育、文化、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使全乡农牧区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
  五、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干部队伍建设。
  强化教育和管理好干部,逐步引进竞争机制,树立良好形象,服务于广大农牧民群众,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神,建设一支精干、廉洁、高效、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抓住村委会换届契机,按照党管干部原则、德才兼备、任人唯贤原则、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和依法办事的原则,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农村优秀人才选拔到村干部中来;切实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和妇女干部;进一步优化班子结构,把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决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坚强领导集体。
  六、工作保障措施
  当前,托里正处在加快发展、富民强乡的关键时期。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我们要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个主线,呈十七大的东风,按照创新、规范、务实、高效、廉洁的要求,加强自身素质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一)适应形势要求,增强执政能力。全体工作人员及职能单位部门干部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要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切实转变工作思路和方法,深入研究在和谐社会进程之中,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式方法,提高在新形势下驾驭经济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的能力。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主动接受挑战,变压力为动力,视挑战为机遇,使全乡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二)完善考核机制,提高行政效能。要强化为民意识和群众观念,多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致力于改善政府与职能部门的办公条件,完善服务功能,强化服务观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要强化目标管理,改进政绩评价和考核办法,建立健全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要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
  (三)改进工作作风,健全落实机制。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珍惜民力,坚决不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盲目攀比;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不搞花架子;要顾全大局、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急功近利。要建立健全各部门工作定期反馈制、督查通报制和责任追究制,形成一整套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不要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要能者上,庸者下,打破平均主义,引入竞争机制。
  (四)坚持依法行政,保持清正廉洁。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用法,不断增强依法行政水平,提高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廉政建设领导责任制,加强项目资金监督管理,强化审计监督,坚决惩治腐败,净化风气,树立正气。要始终牢记“两个务必”,淡泊名利,崇尚廉洁,保持节俭,真正做到心为民所想,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托里乡人民政府工作思路的延伸阅读:工作思路从哪里来
 
  制定正确的工作思路,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但怎样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工作思路,却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在实践中,制定工作思路的几种倾向值得注意:有的拘泥于中央或上级的有关提法,有的局限于外地的某些做法,有的满足于“顺口溜”式的编法,这样制定出来的工作思路,要么太笼统、太抽象,要么华而不实、脱离实际,缺少针对性和指导性,缺乏特色,讲起来很好听,干起来不可行。其结果是想法和做法不统一、理论和实践不统一,最终导致思路落空,工作受影响,群众不满意。
 
  思路是一种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与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它来源于对客观情况的分析与综合。对客观情况的分析、综合属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确定工作思路则属于改造客观世界的开始。从认识论来说,掌握客观情况是制定思路的前提和基础;思路是对客观情况的反映和升华,是对客观情况的认识和处置。对客观情况进行分析、综合的过程,就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对客观情况进行分析、综合而得出的正确的工作思路,具有概括性、超前性、规范性和指导性。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一些地区之所以发展较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地区都有一个具体明确、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这种独具特色的正确的工作思路,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得来的,它来自对中央和上级精神的深刻把握,来自对各地实践经验与教训的科学总结,来自对本地情况的全面掌握。
 
  制定工作思路,需要掌握具体情况。只有掌握大量的、真实的具体情况,并对之进行一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综合,把握其要点、重点,然后以此为基础、为参考来确定工作思路,才是辩证的、科学的。我们在领导工作中,每天都能听到或看到大量信息,遇到大量情况,特别是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更能获得许多第一手材料。情况掌握多了,掌握全了,再经过分析和综合,分析透了,研究深了,就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确定出来的工作思路,才是可靠的、可行的。
 
  制定工作思路,需要有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人们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要想把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把理性认识化为实践的计划、方案和工作思路,就必须自觉地遵循唯物辩证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全面掌握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通过辩证分析和综合,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确定科学的工作思路。这里的所谓辩证分析,是指运用诸如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因果分析、比较分析、分类分析,特别是矛盾分析的方法,对不同情况、情况的不同方面及其特点分别加以研究,将笼统的认识具体化,把表面的认识深刻化。所谓综合,是指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把不同情况、不同方面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起来,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并纳入到本地区、本部门工作的整体和全局中去认识和把握,从而更为科学地确定工作思路。
 
  制定工作思路,需要密切关注客观情况的变化,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对工作思路加以丰富和完善。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运动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实践中,随着工作的不断开展、不断深入,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会不断涌现,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把握,极易造成工作思路的滞后,导致工作方向上的偏差,甚至会给工作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新的发展,努力跟上时代节拍,根据情况变化适时地调整、丰富和完善工作思路,努力使之更合理、更科学,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
 
 

鲜花

握手

雷人

鸡蛋

路过

最新评论

★2015年工作思路——思路相关论坛话题
     
Baidu
中华会计网校 新东方网络课堂 中华会计网校会计继续教育 新东方网校 环球网校 中公网校

小黑屋|手机版|关于我们|两全其美网校城 ( 京ICP备05068258-34 )

GMT+8, 2024-4-25 07: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