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全其美网校城

 找回密码
 注册

描写雪的诗句——《对雪》

2017-10-10 23:46| 发布者: bjangel| 查看: 53| 评论: 0

摘要: 描写雪的诗句——《对雪》  《对雪》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对雪》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对雪》原文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对 ...
描写雪的诗句——《对雪》

  《对雪》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对雪》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对雪》原文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对雪》注释

  ⑴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

  ⑵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

  ⑶恶路歧:险恶的岔路。

  《对雪》译文

  雪花飘舞着飞入了窗户,我坐在窗前,看着青青的竹子变成白玉般洁白。 此时正好登上高楼去远望,那人世间一切险恶的岔路都被大雪覆盖了。

  《对雪》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写得别具一格。

  诗人坐在窗前,欣赏着雪花飘入庭户,雪花把窗外的竿竿青竹变成了洁白的琼枝,整个世界都变得明亮了。于是诗人想到此时如果登上高楼观赏野景,那野外一切崎岖(qíqū)难走的道路都将被大雪覆盖,展现在眼前的将是坦荡无边的洁白世界。

  高楼四望,一片洁白,诗人希望白雪能掩盖住世上一切丑恶,让世界变得与雪一样洁白美好。结尾一句,道出了作者胸中的感慨与不平。

  《对雪》作者简介

  高骈,字千里,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晚唐名将。高骈出生于禁军世家,其一生辉煌之起点为866年率军收复交趾,破蛮兵20余万。后历任天平、西川、荆南、镇海、淮南等五镇节度使。期间正值黄巢大起义,高骈多次重创起义军。被唐僖宗任命为诸道行营兵马都统。后中黄巢缓兵之计,大将张璘阵亡。高骈由此不敢再战,致使黄巢顺利渡江、攻陷长安。此后至长安收复的三年间,淮南未出一兵一卒救援京师,高骈一生功名毁之一旦。高骈嗜好装神弄鬼,几乎达到癫狂的程度。后被部将毕师铎所害,连同其子侄四十余人,“同坎(坑)瘗(埋)之”。

关于雪的诗句——《对雪》

  《对雪》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对雪》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对雪》原文

  帝乡①岁云暮,衡门②昼长闭。

  五日免常参,三馆③无公事。

  读书夜卧迟,多成日高睡。

  睡起毛骨寒,窗牖琼花坠。

  披衣出户看,飘飘满天地。

  岂敢患贫居,聊将贺丰岁。

  月俸虽无余,晨炊且相继。

  薪刍④未阙供,酒肴亦能备。

  数杯奉亲老,一酌均兄弟。

  妻子不饥寒,相聚歌时瑞⑤。

  因思河朔⑥民,输税供边鄙。

  车重数十斛,路遥几百里。

  羸蹄冻不行,死辙冰难曳。

  夜来何处宿,阒寂荒陂里。

  又思边塞兵,荷戈御胡骑。

  城上卓旌旗,楼中望烽燧。

  弓劲添气力,甲寒侵骨髓。

  今日何处行,牢落穷沙际。

  自念亦何人,偷安得如是。

  深为苍生蠹,仍尸谏官位。

  謇谔无一言,岂得为直士。

  褒贬无一词,岂得为良史。

  不耕一亩田,不持一只矢。

  多惭富人术,且乏安边议。

  空作对雪吟,勤勤谢知己。

  《对雪》注释

  ①帝乡:指汴京城(今河南开封市)。云:语助词。

  ②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的房屋。衡,通"横"。

  ③三馆:宋以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此处指史馆。

  ④薪刍:柴草。

  ⑤时瑞:当时的祥瑞,指这场冬雪。

  ⑥河朔:泛指黄河以北地区。

  《对雪》赏析

  诗题《对雪》,表明诗意不在咏雪而在于抒感。诗约作于宋太宗端拱元年(958),作者在汴京(“帝乡”)供职,任“右拾遗直史馆”。那时侯宋跟契丹(后称“辽”)正打仗,战争的负担和灾难全部转嫁到人民身上,王禹偁对此颇有感慨,于是在雪天写下了这首作品。

  全诗可分五段。第一段从篇首至“飘飘满天地”,从题面叙起,写岁暮深居值雪。这段文字很平,但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突出天气的奇寒:为官的作者本人是深居简出(“衡门昼长闭”),朝廷免去五日一上朝的惯例(“五日免常参”),官署亦不办公(“三馆”指昭文、国史、集贤三馆),这些都间接表明岁暮天寒的影响。而大雪漫天飞扬则是直接写寒冷(“睡起毛骨寒,窗牅琼花坠”)。二是描述一己的闲逸。既无案牍劳形之苦,复多深夜读书之趣,因而往往睡到日上三竿才起来。一日睡起,忽觉寒气入骨,有玉屑一样的白花飞入窗内,于是“披衣出户看,飘飘满天地。”十个字对雪没有作细致的描绘,却全是一种潇散愉悦的情味。这里写的是闲人眼中的雪,是“帝乡”京都的雪,倒使人联想到一首一唐诗:“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中。”(刘方平《春雪》)天寒风雪,独宜于富贵之家呵。这里写天寒,写闲逸,无不是为后文写边地兵民劳役之苦作铺垫或伏笔。

  第二段(从“岂敢患贫居”到“相聚歌时瑞”)承上段,写家人团聚,赏白雪而庆丰年。值得玩味的是从篇首“衡门(横木为门,谓简陋的住宅)句到这一段,诗人一再称穷。“贫居”固然是穷,“月俸无余”、“数杯”、“一酌”亦无不意味着穷。其实这倒不是他真的要发什么官微不救贫一类的牢骚,而是别有用意。他虽说“穷”,却不愁薪米、能备酒肴,惠及父母兄弟妻子。在这大雪纷飞的岁暮,他们能共享天伦之乐,共贺“瑞雪丰年”。这里句句流露出一种“知足”之乐,言“贫”倒仿佛成了谦词。所以,诗人实际上是要告诉读者:贫亦有等,从而为后文写真正贫而且困的人们再作地步。晚唐罗隐诗云“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雪》)从“相聚歌时瑞”的人们联想到长安贫者,替他们说了一点话。王禹俱这里的写法大致相同,但他想得更远,语意更切。

  第三段即以“因思”(由此想到)二字领起,至“阒寂荒陂里”句,转而以想象之笔写黄河以北(“河朔”)人民服劳役的苦况。关于北宋时抽民丁运输军粮的情况,李复《兵餽行》写得最详细,可以参看:“人负五斗兼蓑笠,米供两兵更自食;高卑日概给二升,六斗才可供十日。……运粮恐俱乏军兴,再符差点催餽军。此户追索丁口绝,县官不敢言无人;尽将妇妻作男子,数少更及羸老身。”(《燏水集》卷十一)第四段则以“又思”二字领起,至“牢落穷沙际”句,进而写兵役的苦况。

  这两段所写河朔兵民之苦,与一二段所写身在帝乡的“我”的处境,适成对照。一方是闲逸,而一方是不堪劳碌:服劳役者“车重数十斛,路遥数百里。赢蹄冻不行,死辙冰难曳……”,服兵役者“城上卓握旗,楼自望烽隧,弓劲添气力,甲寒侵骨髓……”。一方无冻馁之苦,而一方有葬身沟壑沙场之忧:或夜宿“荒陂里”,或转辗于“穷沙际”。字里行间,表现出诗人对河朔军民之深厚同情,从而引出一种为官者为强烈责任感,和对自己无力解除民瘼的深切内疚。

  从“自念亦何人”到篇终为第五段,作自责之词而寓讽谕之意。看来诗人内疚很深(原于其责任感),故出语沉痛。他觉得贪图一己的安逸是可耻的(“偷安”),感到自己身为“拾遗”而未能尽到谏官的责任,身“直史馆”而未能尽到史官的责任,不足为“直士”、不足为“良史”。“不耕一亩田”,又无“富人(民)术”,有愧于河朔之民;“不持一只矢”,又乏“安边议”,有负于边塞之兵;更对不住道义之交的热忱期望(“勤勤谢知己”乃倒装趁韵句法,意即谢知己之勤勤)。所以骂自己为入民的蛀虫(“深为苍生囊”)。而事实上,王禹偁本人为官“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为已任”,是不当任其咎的。他在此诗以及其他诗(如《感流亡》)中的自责之词,一方面表示他不愿尸位素餐的责任心,另一方面也是对那些无功食禄之辈的讽刺。

  全诗层次极清楚,主要运用了对比结构,但这不是两个极端的对比(如白居易《轻肥》),而是通过“良心发现”式的反省语气写出,对比虽不那么惊心动魄,却有一种恳挚感人的力量。全诗语意周详,多用排比句式(二、五两段尤多),乃至段落之间作排比(三、四段),却毫无拖沓之嫌。其所以“篇无空文”,实在于“语必尽规”。因此,此诗不仅在思想上继承杜甫、白居易系心民瘼的传统,在艺术风格上也深得白诗真传,以平易浅切见长。从诗歌语言的角度看,乃是以单行素笔直抒胸臆,初步表现了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风格待征。

  《对雪》作者简介

  王禹偁(954—1001)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最新评论


考试

Baidu
中华会计网校 新东方网络课堂 中华会计网校会计继续教育 新东方网校 环球网校 中公网校

小黑屋|手机版|关于我们|两全其美网校城 ( 京ICP备05068258-34 )

GMT+8, 2024-3-29 10: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