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全其美网校城

 找回密码
 注册

浅谈小提琴制造与其发声原理

2015-5-6 12:22| 发布者: aguona| 查看: 215| 评论: 0

摘要:   张先生出身学术界,曾随蒋炳文、Konig二位老师学习小提琴,1975年起从事私人教学工作迄今。1983年游欧的机会结识数十位专业作琴师傅(其中也包括田台湾前去之张瀚心、焦中兴、王丽春等)。1990年开始研究调整、维 ...

  张先生出身学术界,曾随蒋炳文、Konig二位老师学习小提琴,1975年起从事私人教学工作迄今。1983年游欧的机会结识数十位专业作琴师傅(其中也包括田台湾前去之张瀚心、焦中兴、王丽春等)。1990年开始研究调整、维修小提琴、监别提琴等级、小提琴油漆等。类比时代钟情于Hi End音响调整搭配,现以聆赏音乐为主。 提起小提琴,包括提琴家族(小、中、大提琴加以低音大提琴),就不能不提意大利琴,尤其是所谓克里蒙那(Cremona)的古琴,它们是所有演奏家、收藏家梦寐以求的名器,报纸上也常报导名琴拍卖的高价以及技艺高超的演奏家必然俱备一把名琴,奸像武侠小说中的英雄配上宝剑,如虎添翼。 细数小提琴制作史 现在—-般的说法,最早的小提琴制作者Andrea Amati(1535—1611),更早的制琴师名字可以查到Carcarius(1500?)、Stephannis(1507 ?)等人,可惜没有留下作品。Amati家族传到Niccola Amati(1596-1684,Andrea的孙子),他10岁开始作学徒,1629年瘟疫流行波河流域,一年后Cremona市遭到细菌传染,两个月之内Niccola Amati的父母、两个姐妹、堂兄都去世了,而他的竞争对手以及顾客也相继蒙主宠召,不久之后,提琴的市场需求又恢复了,Niccola发现他必须雇用家族以外的学徒来制琴,第一个学徒是Andrea Guaneri,接着Antonio Stradivari也进厂

  Amati的工作室,这师徒三个人创造了小煶琴制作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另外在Cremona还有Bergonzi家族和Ruggeri家族,其中Francesco Ruggeri(1620—1695)也是Niccola Amati的学生,他和他的两个儿子制造了下少大提琴,国内张正杰有一把所谓千万级名琴,琴背板不是正常的枫木而是Poplar(白杨),音色极美,Carlo Bergonzi也有一把小提琴在台湾。 小提琴与中提琴、大提琴,17、18世纪很快在欧洲流行起来,义大利各地也都出现了提琴制作师,其中著名的有Gasparo Da Salo(1540-1609)和Maggini在Brescia(1581-1632)(这些年份不一定准确,也可能是他们最早有作品的年份,不一定是出生和去世的身份),其中Brescia派的中提琴和低音大提琴比较重要,对以后的义大利琴影响也很大,到现在还有些琴在演奏家手中破使用。 威尼斯也是一个重要的提琴产地,Montagnana(1687-1750)的大提琴尤其受到演奏家的喜爱,几乎跟Stradivari一样重要,另外 Pietro Guarneri(1695—1762)、CarloTononi(1675—1730)、Francesco Gobetti(1675-1723)、Santus Semfin(1699-1758)都是重要的制琴大师。MatteoGofriller(1659—1742)可能是Montagnana的老师,居然是20世纪才重新被人发觉出来,他的作品常被人误认为Andrea Guameri、Carlo Begonzi等人制造的。20世纪最有名的大提琴演奏家之一卡萨尔斯(Casals)所用的CarloBergonzi(其实他没做大提琴)应该就是 Gofriller所制造的,由这个故事可以合理的假设,以前许多古老的提琴(有很好的保证书)被鉴定错了。因为古董级名琴成为收藏或投资的对象,提琴监定也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现在正在法院中审理的最大案件,涉及的金额高达三仟万英磅,美国、英国许多重要的琴商都在被告之列,而台湾也有些小案件还没有了结。这些开保证书的琴商每天面对的是道德良心与现实利益之间的争扎。关于提琴鉴定的问题以后有机会再谈。再数一数意大利各地的英雄,都林(Torino) 是重要学派J.B.Guadagnini是都林的祖师爷,从他父亲Lorenzo(1695-1745/50)开始到Paolo(d.194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去世为止,Guadagnini家作提琴延续了250年,19世纪的Pressanda、Rocca,20世纪的Fagnola,部是拍 卖场中的宠儿,也是最近50年来涨价最快的琴(当然假货也特别多)。另外米兰学派(Milano school,找不到更好的翻译)的Grancino家族(中提琴、大提琴比较重要)也很重要,Testore家族还有一位叫Landolfi的制琴师;佛罗伦斯代表性的制琴师有Giorani Gabbrielle(1740—1770)、Carcassi兄弟Lorenzo和Tomasso(1750—1780) ;罗马的DavidTecchler(1666—1747,德国人)制造了许多很好的大提琴,他的琴外表保有相当强的德国风格,当然也混合了意大利琴的特色;Napoli(拿玻里)重要的制琴家族Gagliano,最早的Alessandro活跃于1700—1735年间,而他的两个儿子Nicolo和 Gennaro名气也不小。米兰和拿坡里的琴在当时不是一流,它们是为音乐家订作的,声音大都很好,只是外表不是很精致。 再说小提琴的发声结构 话说小提琴的共鸣箱由面板、背板、侧板组合成一个木头盒子,面板上有两个f孔,类似低音反射式喇叭箱,盒子内部空间体积和f孔会成一个低频共振点(以下简称Helmholtz共振),在它发声的时候可以加强低音域的音压(在小提琴上最低的基础音只能达到196Hz-200Hz)跟喇叭不同的是,小提琴除了少数死角以外,全身部可发音。在高传真喇叭系统上,绝大部分都有精密的分音网路,由不同的喇叭单体发出低频中频高频;类似的情况在小提琴身上,面板材质比较松软,只能发出中低频,而中高频则在背板和侧板,至于分音只有一支音柱,大概算是机械式的分音吧(也称不上网路)。令人惊讶的是小提琴居然有一只超高音单体在琴身外面,我们称作琴桥(Bridge)或称琴马,各位音响玩家部知道高音喇叭的振膜面积是很小的,直径3/4寸到11/2寸,小提琴身长14英寸 (现代的标准355-356mm),要它发出漂亮的高音是要求过份了些,大部分的超高音(3000Hz-5000Hz以上)是在琴马上面直接幅射出去了 (笔者以前在作琴桥,调整琴桥,不下数佰,也是最近才知道这个事实),一位美国业余制琴师Norman Pickring,也就是动磁唱头Pickling的老板,他说出了琴马在提琴上的功能。因为Pickring这位音响专家拥有一般制琴师不可能有的测试设备,有些提琴声音下正常或者不够好,不一定是琴本身的问题,如果提琴的零件装配(Setup)不正确或者配合不好的话,再名贵的意大利琴即使 Stradivari也发不出好的声音。 琴桥在小提琴上不只传导琴弦震动的能量到琴身上去,也扮演超高音喇叭的角色,同时兼俱分音器功能,分配频率也分配能量。小提琴的Bridge尺寸大概足高 3.3公分,宽约4.5公分,厚度大约0.45公分,然而却是一个多共振点的元件,这些共振也都传入琴身,它—方面是被动的发声,一方面又主动制造许多谐振,在乐器上我们称泛音。当然琴身本身出有许多共振点,基础音结合这些泛音就成为提琴特殊的音色。有趣的足玩音响的时候,追求原音再现失真越低越好,在提琴上来说泛音(就是失真)越丰富(Rich tone),音色(Timbre)越好。 前面提到捉琴的琴身是一个低音反射式的发音体,那么它的低音共振点(指内部空间和f孔)在那儿呢?乌克兰制琴师V.K.Lapty指出,285Hz是分辨音色的魔术数字(这是指意大利Cremona占琴的音色特点),当然这是—个平均数值,并不是说Amati、Stradivari、Guameri都是一样的音色。无独有偶,—位德国制琴师Schleske测试一把Stradivari 1712年的小提琴,结果是286Hz,当然一把琴包括琴桥、琴弦,甚至琴弓都可删出共振。 为什么小提琴G弦最低的音大约200Hz,而它的Helmholtz共振点要设计在285Hz左右呢?这又让我想起低音反射式喇叭箱的低音共振大都设在 45Hz左右,而低量单体的共振频可能低至30Hz甚至20Hz(当然特别设计的超低音喇叭可能是例外),而小提琴琴板最厚的部份只有0.5公分,最薄的地方可能只有0.1公分,在大音量剧烈振动的情形,可能内部有效容积会放大,这个285Hz的共振点会向下稍微飘栘,而技术高超的演奏家可以充分的利用 Helmholtz共振去得到他们想要的音色,这也是为什么技巧高明的人拉奏一把很便宜的提琴也可以发出很好的声音。虽然如此,提琴是还有国籍的,意大利琴并不比别国的漂亮,但音乐家无法拒绝它们的声音。 关于弓与琴弦 一般人的假设是马尾上面布满了鳞片有突出剌状物,与琴之间磨擦出声。实际上马尾表面相当平滑,我们利用的是它与松香之间有非常奸的结合力。而松香在温度稍微高于室温时会软化而带黏性,在磨擦生热的情况下,松香的温度可以在百分之一杪内提高华氏25—30度,也就是摄氏15度左右(例如室温20℃,上升到 35℃)。热松香本身有—-个特性,在静态时有相当高的黏滞性,而动态时黏滞性降低,也就是说弓毛上的松香抓紧琴弦,直到琴弦脱离松香产生振动,而弓和弦之间又可平滑的运动。松香粉也可运用在舞鞋上,或者体操选手的手掌上。 提琴的爱好者可能有这种经验,冬天练琴时,好像手指冻僵,提琴好像也需要一段时间热身,声音才会变得正常。实际上是马尾上的松香需要磨擦加热到适合的工作温度。还有可能是开始拉琴的时候,琴弦(尤其是金属弦)敏感度很差,因为金属导热快,磨擦产生热很快传到整条弦上,所以要拉一段时间,让松香上升到正常的工作温度,弦的发声才渐渐好转。


鲜花

握手

雷人

鸡蛋

路过

最新评论

★小提琴网校——小提琴相关论坛话题
★小提琴网校——小提琴相关更多新闻报道!(每5分钟更新1次)
小提琴相关最新新闻资讯
Baidu
中华会计网校 新东方网络课堂 中华会计网校会计继续教育 新东方网校 环球网校 中公网校

小黑屋|手机版|关于我们|两全其美网校城 ( 京ICP备05068258-34 )

GMT+8, 2024-4-17 0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